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物流企業為何都在考慮“控成本”和“走出去”?,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疫情三年,物流行業作為一個受到宏觀經濟影響比較明顯的周期性行業,經受了諸多考驗。現在,疫情已經成為過去時。那麼,在 2023 年,中國的物流行業有哪些新的想象空間,可以重回增長賽道?2023 年 8 月 8 日 -8 月 9 日,由運聯主辦的 2023(第十二屆)運聯峰會在上海舉辦,本屆峰會吸引了超 550 位來自物流產業鏈各細分賽道的從業者參與,為物流企業家在低速增長的迷茫時期搭建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
所謂 " 低速增長 " 是對存量競争成長市場常态的一種反應。對于這一點,參加會議的許多物流企業家都有同感。在演講中,申通快遞總裁王文彬直接提到了存量市場的問題,他認為存量市場會導致市場的競争空前激烈。而安能物流董事長秦興華則用非常具體的點出了在快運領網域,存量競争的模樣:" 我們的核心目标,是要實現(總成本能力)比行業領先水平低 1 分錢。"
無論是申通快遞還是安能物流,他們在各自的領網域都已經處于第一梯隊。由于具有明顯的規模效益和網絡效應,即使比對手 " 低一分錢 ",帶來的也是數億元成本的降低與節省。比拼成本管控能力,一直是物流企業的核心能力之一。不過,降本只是一個企業努力的一個方面。增長最終的實現途徑還是來自新的市場增量。在 2023 年,很多物流企業嘉賓都把 " 走出去 " 作為增長的途徑之一。
一方面對于在國内市場應對存量競争鞏固自身優勢,一方面積極走出去尋找新機遇,這基本就是很多物流頭部企業在 2023 年的雙線發展策略。
" 卷 " 入其中
為什麼說今天的物流市場越來越卷 ? 究竟是如何卷法?在此次峰會的中國零擔五十人論壇 " 上,運聯研究院總監聶樹軍發布了《中國零擔企業排行榜:營收 30 強 & 快運 12 強 & 區網域零擔 20 強 & 專線 20 強》,并進行了深度解讀。
從主辦方運聯發布的一年一度的榜單來看。有兩個點值得注意,一是市場頭部企業的集中度變大。
雖然行情下行,但零擔 30 強企業 2022 年總收入相比 2021 年依然實現微增,合計收入 1198.7 億元。前 10 企業收入突破 1000 億元,實現 1026.4 億元,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占 30 強企業總收入的 85.6%,第一梯隊的規模優勢持續遙遙領先。11-20 名的第二梯隊 10 家企業總收入從 2021 年的 128.8 億元,微降至 127.5 億元,在零擔 30 強總收入的占比也從 11.1% 下滑至 10.6%。21-30 名的第三梯隊 10 家企業總收入從 2021 年的 46.7 億元,微降至 44.8 億元,在零擔 30 強總收入的占比降至 3.7%。
行業集中度提升意味着一些腰部企業的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而集中度提升也意味着頭部企業的競争更加積烈。
另外一點,運聯研究院對钛媒體 APP 指出,過去物流行業主要是按照公斤段劃分整車、零擔等不同業務類型的邊界。随着市場的發展客戶需求的變化,确實有些業務邊界在模糊,有些新業務類型出現,包括大票零擔和小票零擔的劃分。一般來說,市場劃分得越細,越利于企業進行差異化競争,這也是避免内卷的方法之一。但是,不是所有的自定義市場都能成立。比如 " 大件快遞 " 這個概念,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并不成立,那麼這種 " 自定義 " 的失敗,也是内卷的标志之一。
物流龍頭的管理學
在存量市場階段,如何提升企業管理的精細程度,成為了很多物流企業老總思考的重點。
王文彬指出,從市場角度看,目前的經濟型快遞已經是極致性價比了,"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已經是全國包郵,從商家角度我們現在一公斤是 3 元以内發全國。極致性價比除了價格之外,現在全國平均攬籤時效 44 個小時之内。這個性價比非常極致。我們今天也在追求成本,把成本紅利返給商家和消費者。"
這種極致性價比,意味着快遞業的產品形态優化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在時效和價格兩個維度大家競争已經白熱化。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消費者對體驗的追求,成本的壓力也在增大。比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要求送包裹上門,這意味着,快遞公司靠找第三方公司代收來降低成本的方式已經很難操作。
在這種情況下,申通在產能、數智化、管理幾個方面多管齊下,來應對市場的挑戰。在管理方面,王文彬指出,關鍵是要精細化管理的顆粒度:" 我們全國 20 多個省區,省區下面就是網點。管理省區到管理每一個網點、包裹、小件員,這是我們要做的方向。每個月看到數據到每天看到數據,怎麼能夠看得到近實時的數據。我們管理網點的時候,我們有網點管家系統、片區管家系統,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做管理時候做的變革。"
在安能這邊,秦興華明顯感覺到了市場的變化:" 今天快運行業提前因環境變化開始加速内卷,突然變化的時候讓我們沒有準備。原來我們的管理模式、經營模式還是在增長期那種,過去可以三個月在市場上獲取 1 萬噸貨,十年時間 1 噸到 5 萬多噸的高量,但是市場環境突然變化了,我們要适應環境,請問怎麼活?要變,變陣、變打法,還要變一系列結構。"
在分享安能的做法時,秦興華特别強調了 " 總成本領先一分錢 " 的打法和意義。
他指出,我們要實現比行業領先水平低 1 分錢,我們快運行業總成本能力比行業水平低 1 分錢。我的場地成本、運輸成本、單價水平、末端覆蓋成本,結合起來全鏈路的綜合成本比全行業第 1 分錢。總成本能力是整個物流行業的核心競争力之一,今天要專注于總成本能力了,要極致地挑戰總成本能力。
相對于快遞行業消費者對于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快運領網域,對于如何做好服務,秦興華倒是找到了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标準,就是用密度和響應速度來回應需求:" 今天已經證明只要每公裡有一個門店,顧客打個電話 15 分鍾就能提貨,能夠快速響應顧客的需求,這樣才能夠占領市場。"
在組織管理層面,雖然秦興華沒有用去官僚化這樣的學術字眼,但是基本上也是照着大公司病開刀:" 現在很多企業都沒有流程,或者流程比較僵化。今天要讓接近水源地的地方拿到第一手流程,第一手決定事情,第一手決定報價,第一手決定行動,第一手決定授權,要靈活。環境劇變下,只有一個靈活的組織,才能夠讓遇到所有的環境都能夠快速反應。"
向海外要增長
除了向組織要效率,新的增長到底在哪裡?海爾日日順總經理于貞超向參會者分享了日日順的研究,于貞超認為,物流企業首先要去研究國家的政策導向,哪些產業是鼓勵的?他指出,目前國家政策導向上有兩個新賽道。第一,國家新興產業或者國家主導鼓勵的新興產業。第二,是國際業務的拓展。" 過去三年倒了很多物流企業,但也成就了很多物流企業。比如過去三年中歐班列、中俄班列、中亞班列,結合一帶一路和 RECP 的飛速發展,也有很多新機會。三個維度,第一,區網域增長。過去幾個月中亞、中東非 + 俄羅斯以及南美新興產業除了電商行業蓬勃發展之外,基礎能源建設是一個非常大的新賽道。"
而在圓桌對話 " 後疫情時代產業鏈供應鏈重構 " 中,隐山資本合夥人董中浪指出,過去這些年,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基本在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手裡 ,這種模式如今正在被分化,所以在東南亞有越來越多的 企業到了越南,而在北美的承接者則是墨西哥。這種產業鏈的鏈路變化給物流企業帶來了新機遇。" 邏輯上來看中國減少了出口量,但是看中國出口到墨西哥、越南的東西多了,絕大部分都是換标再出口到歐美。東西還是這麼多東西,但是物流費用增加了。本來直接上海發美國了,現在還要發到越南、墨西哥,然後再走。邏輯上來說從市場增量來說給我們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
飛力達總裁耿昊指出,產業鏈的延伸和轉移,改變了過去的一些物流集群所承載的功能。" 以前中國作為世界生產基地的時候,我們推進的是集群化的基地。比如在重慶、昆山周邊整個配套體系,另外幾個制造基地有相應的制造集群,和汽車制造業和豐田的模式一樣,推行的都是集約化的。但是由于現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相當多的國内汽車廠也在海外設廠,步日本和韓國企業的後塵。這些帶來了從零部件到組裝廠整個鏈路的延伸,以前很短途的倉配 100 公裡之内的配送,直接可以供應到工廠。以後可能是變成一定要穩定的供應鏈,國内主要生產制造基地配送到東南亞主要的組裝廠基地,帶來了運輸鏈路的延長。"
榮慶物流 CEO 熊星明說,針對整個供應鏈重構的影響,榮慶物流也在調整策略。過去做跨國公司高端客戶為主,現在戰略上做調整,要向腰部企業延伸。他還說," 快速發展過程當中大家的管理相對比較粗放化,現在可能要向精細化發展。現在成本競争壓力很大,現在增量市場少了,存量市場博弈的時候比拼的就是性價比優勢和能力,這點上我們要下很大的功夫。"
董中浪認為,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候,重要的是把中國企業的效率能力帶出去。" 走出去天地寬,但是回過頭來你需要中國業務支撐,它不是當地的服務,而是端對端的。不管怎麼樣我們看到的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國的效率帶出去,因為我們中國不知不覺當中物流效率在全球是非常高的,尤其和東南亞市場相比。"
對于 2023 年物流行業的整體走勢,運聯智庫總裁王陽指出,他特别看重的一個詞是張力。因為張力是延展的、向外的。這樣目光才能向外,而不是選擇内卷。" 不管是對于企業還是行業,我們追求的永遠還是如何通過創新和變革去實現質變。不僅我們團隊會主動制造張力、管理張力,我們也希望這個行業不斷地出現新的發展張力,不斷地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目标,真正地朝着創新的方向共同發展。"(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