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什麼努力比熱門專業重要?,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在作文裡成長(ID:lvshicai8),作者:楊昇,原文标題:《只想靠選個好專業逆襲?做不到啊,少年!》,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2023年由網紅名師張雪峰開啟的"高考民間改革"深深觸動了中國的高等教育,不管今後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門和執行高校會不會有什麼改革舉措,反正廣大老百姓對于高等教育的關注熱情是被空前調動起來了,2023年高考之後的這一個多月,全網關于高考,尤其關于大學的專業選擇這事的讨論甚至争論就沒有消停過。
在一些人的眼中,網紅名師張雪峰足以封神,他打破信息壁壘,超度廣大老百姓家孩子前途命運的功績足以豎碑立廟,流芳萬世。
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網紅名師張雪峰應該下地獄,他片面狹隘地解讀專業,讓見識不多的廣大老百姓的孩子可能在前途大事上掉進坑裡,四年之後很多大學生可能要恨上張雪峰了。
以我之見,這兩種态度都太極端,沒有客觀理性地看待大學的專業和上大學的價值。
一、專業可以吊打愛好嗎?
支持張雪峰的人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張雪峰說了實話,他幫助窮人家的孩子選擇了有用的專業,他改變了窮人家孩子的人生。"任何反對張雪峰觀點的理性看法,在這樣的道德大棒面前都不堪一擊,紛紛敗下陣來,所以輿論場就被張雪峰的觀點統治了。
盡管反對張雪峰的觀點很難,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張雪峰以短期功利為标尺的選專業建議只是聽起來很正确,但實際上可能并不會幫到窮人家的孩子,更妄談改變窮人家孩子的人生。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建議太局限、太短期、太功利。一句話:療效太短,弊端太多。
既然大家都願意站在"為老百姓的孩子考慮"的道德高地上讨論選專業的事,那麼,我也不妨站在"為老百姓的孩子考慮"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我們先看一條"知乎網"的問答:
問:在張雪峰的号召下,我們國家的某些學科有沒有可能遭到打擊?
答:我領導的兒子今年高考,發揮嚴重失常,考了659。平時考690左右,算是正常發揮。小夥子從高中開始到現在,勵志學化學。孩子别的方面一點兒不用家長操心,就這個專業問題,他爸媽勸他很多次——"生化環材"天坑專業啊,以後咋找好工作啊。
那也不行,就必須學化學,就喜歡這個學科。為了此事,他和父母嗆了很多次。考試成績出來之後,領導看兒子一天天悶悶不樂的,最後妥協了——要不,就按你的想法報志願吧。小夥子的眼睛裡又有了光。
我們也勸領導:你看我們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要學啥,有的是自己瞎報的,有的是家長定的,誰也說不準幾年之後什麼專業就業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多好!他喜歡,就肯定能學好,以後再讀個博,去搞研究,那不也挺好!
領導笑呵呵地點頭說是,然後又提到了和他兒子關系非常好的同班同學,非得學理論物理方面,誰勸都不好使,然後報了中科大。
其實,張雪峰的一些建議,更适合像我這種學習一般,沒有愛好,以後不知道幹啥的人......對于那些鐵了心的學霸,并沒有影響。
答主的這個回答引我深思,我想也值得所有人深思。
全網都在"為老百姓的孩子操心",我當然也是。但是有一個問題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并思考,在選專業方面,大家的共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因為見識太短淺,深受"信息壁壘"的毒害,在大的人生選擇上往往會失誤;而富人家的孩子以及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因為有見識,因為信息來源廣泛且有高度,在大的人生選擇上往往會做出正确的選擇。
那麼知乎問答中的這兩個孩子,即老總的兒子,以及老總兒子的朋友,他們笃定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他們錯了嗎?他們掉到坑裡了嗎?選擇了張雪峰建議的那些熱門專業的窮人家的孩子将來就可以吊打這兩個孩子嗎?
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覺得窮人家的孩子可以吊打這兩個孩子。當然,很多杠精馬上就要說,那是因為這兩個孩子的爸爸是老總,是富人家的孩子,所以人家的富貴是天生的。
大批窮人家的孩子就是被這種言論誤導了,從而變得看不見自己,既看不見自己的愛好,也看不見自己的潛力,更看不見努力的價值,在投機言論的蠱惑下他們只會抱怨父母,怨恨社會,只會把自己的所有失敗都歸責于家庭出身和階級地位,而意識不到自己應該努力。
有句網絡名言很流行:"比你優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不知道興趣是什麼的人,就欠缺努力的方向,只會推天度日随波逐流;而知道自己興趣的人,就會早早地向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跋山涉水,日拱一卒,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就會到達目的地。
我之所以斷定大部分窮人家的孩子即便選擇了所謂的熱門專業,也很難吊打知乎問答中那兩個少年,原因就在這裡。
二、努力比專業更重要,但很多孩子不懂努力的價值
我自己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在上大學前和上大學後從來沒有任何人給我講過努力的價值,上大學前還好點,知道有個目标是考大學,還可以認真學習;上大學後我就徹底迷失了方向,以為上大學就是所有努力的終點了。所以當同宿舍的富二代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猛學英語和專業課程的時候,我已經忘記了學習為何物。
所以,在畢業之後的日子裡,富二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事業上遠遠超過了我,而我自己在很長時間内根本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應該幹什麼,更沒有想到尋找自己擅長的方向堅持深挖下去。就這麼地,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活到了40來歲我才明白,一個人要想幹出點兒自己滿意的成績,有一個滿意的人生,就是要找到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并且孜孜以求地深挖下去。這個道理,我年輕的時候,是真的沒有人告訴我。而知乎問答中那兩個小屁孩卻深谙其中的道理。
當年,别人告訴我的人生道理和張雪峰說的那些道理是一樣的,窮人家的孩子,選專業要以找工作為中心,找工作要以穩定為中心。這些話我聽了,我也随波逐流了,但笃信這些教導的我卻在事業上遠遠落後于我的大部分大學同學。
我教了二十一年的書,見了太多太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其中不乏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如果要我談談對這些孩子的感受,我想兩個字可以概括:惋惜!惋惜他們當中的大部人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更惋惜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努力,惋惜他們不知道努力的價值。一如當年的我。
普通家庭或者窮人家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見識太短淺,沒有洞悉成功的内在奧秘,喜歡随波逐流,一如股市上那些虧欠的散戶。股市上的散戶們大多很勤奮很努力,天天盯着K線圖,但最終大部分散戶卻都是虧錢的。核心原因就是散戶們缺乏自己的主見,喜歡聽風就是雨,喜歡随波逐流,喜歡短線炒作。而堅持"價值投資"的巴菲特卻憑借炒股變成了億萬富翁。
在個人前途方面,尤其要堅持"價值投資"。前文知乎問答中提到的那兩個孩子,他們懂得人生就是一場"價值投資",孜孜以求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憑借興趣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出價值,人生必然會有前途。
這些看似淺顯,但實際上很深奧很實用的人生智慧,大部分老百姓的孩子不知道。而且很多以救世主的姿态聒噪的導師們也不想讓老百姓的孩子們知道這些道理,他們用無數條讓你心服口服的道理說服你去随波逐流,去追求短期利益,然後還要披上道德的外衣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一旦認可成功在于選擇而不在于努力,而你又不知道怎麼選擇時,你就是他的客戶了。
窮人是欠缺判斷力的,你看,被鐮刀割掉的韭菜們大多是窮人。韭菜們在被割掉之前,哪個鐮刀不是信誓旦旦地說我是為了你好?
窮人也不太相信堅持的價值,更不會相信時間的復利。看過一些扶貧幹部的嘆息,給窮人豬仔,說你好好養豬,養大了可以賣更多的錢,結果沒幾天豬仔就被窮人吃掉了,因為窮人等不到豬仔養大的那一天。非洲黑人之所以整體上那麼窮,主要原因是他們從來不會為未來考慮,目光短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會堅持耕耘,當然就不會有收獲。
說這麼多窮人的不是,我不是要歧視窮人,前文也說過我就是窮人出身,祖上也是窮人,所以我太了解窮人了,這些年我也深受窮人思維的局限。所以我才想反思。
縱觀當前中國的學生群體,甚至整個年輕人群體,一個沒有多少人提及但卻赤裸裸的現實是,年輕人逐漸分化成"有上進心"和"沒有上進心"的兩個群體,而且這兩個群體的割裂越來越嚴重,大有階層分化從少年開始的趨勢。
在大致差不多的教育體制下,以農村人為主體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與中產階級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我說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差距,而是"上進心的差距"。
大中城市的中產階級群體被學區房和重點中小學壓得喘不過氣來,中產家庭的孩子們也承受着巨大的競争壓力,這個壓力從大中城市的中考成績就可以窺見一斑。現在大中城市的中考成績在整體上向滿分挺進,簡直就看不到幾個學習差的孩子。不信的話,看看這些地區2023年的中考成績分布圖:
北京市的中考,總分只有660分,海澱區611分以上(相當于100分滿分考92.6分)占50%,朝陽區609分以上(相當于100分滿分考92.3分)占50%,西城區608分以上(相當于100分滿分考92.1分)占50%,8門課程啊,每門課程的平均丢分也就是5、6分,孩子要多努力才能達到這個高度?而且是大部分孩子達到這個高度。
再看看農村孩子。2022年8月在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期間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說道:"職業學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在中國開展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職業院校有超過70%的學生來自農村。雖然當前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但是現實是,無論中考還是高考,都是成績靠後的那一部分學生去了職業院校,去讀中職或者高職去了。不是說中職或者高職不好,而是客觀上,全社會留給中職生和高職生的職業機會和上升空間普遍不如普通大學生。
中考和高考的高分群體普遍是城市裡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的孩子,低分孩子聚集的職業院校裡更多的是農村家庭的孩子,這說明什麼?說明青少年整體上分化成了兩個群體,貧困出現了代際傳遞,階層固化從青少年時代已經開始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多人會把這一切歸責于農村教育的薄弱,似乎這都是國家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可是,你到農村去看看,有幾個農村孩子像城市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那樣在發奮學習?我可以告訴你,極少!農村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刷手機的快樂中。
所以,普通家庭尤其窮人家的孩子和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的孩子最大的區别就是"上進心"的差别,985大學的學生和職業院校的學生最大的區别也是"上進心"的差别。"上進心"驅動的"自驅力"的強弱就是優秀青年和普通青年的核心區别。
普通家庭尤其窮人家的孩子欠缺上進心的原因不是說這些孩子意志力弱不肯吃苦,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奮鬥的價值、堅持的價值和復利的價值,他們沒有方向,也就不知道該如何奮鬥,迷茫帶來的閒暇太多,再加上沒有父母的鞭策和約束,基本上就會變成手機的奴隸。
去到村裡看一看,再去職業院校看一看,你就會非常認同我的說法。
再次強調,我把這些現象說出來,并分析其本質,并不是要說普通家庭尤其窮人家孩子的不是,而是在惋惜之餘想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一點,然後能提醒這些孩子樹立上進心,去努力去奮鬥,去争取光明的前途。
不要太強調專業的功效,搞得那些沒有見識的年輕人容易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投機,一次得利,終身受益。當然有極少數專業确實如此,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雪峰老師推薦的山東濱州學院修飛機的專業和河南農業大學等三所可以培養煙草本科人才的大學,這樣的學校錄取分數低而專業優勢大,報考成功的話,真的可以一次得利終身受益,但這畢竟是極少極少的專業,沒有普遍性。
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大學本專科階段學習的專業對自己這一生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近期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有一個對談。
姚洋教授說:"我覺得學啥都可以,年輕人不要太執着,像我們在大學學的那點兒東西,在後面真正用到的,有個10%就不錯了。"俞敏洪說:"對,我覺得差不多就10%-20%吧,我的英語水平還好一點,因為英語是一個日常語言。但現在也已經沒什麼用了,我已經20年沒講英語了"
這個訪談下面又是無數無腦噴子對專家和企業家的謾罵,最典型的就是:你們這些屍位素餐的磚家就知道瞎帶節奏,專業用得少是因為你們就沒有給學生教有用的東西。
你看,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理性的探讨根本不允許存在。江湖術士只要假裝站在窮人的立場上,說什麼都有流量,說什麼都有人叫好,相反,誰要敢說幾句理性的話,立馬就會成為眾人的靶子。現在的輿論場真的很可怕。
三、以短期功利為标尺的選專業建議,只是聽起來很美好
無數人在網上高喊着:窮人家的孩子就是要先解決吃飯問題,所以不要談理想,要選擇容易找工作的專業。這話聽起來很對,但卻是個坑。
需要明白的是,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有個好工作,不但是窮人家孩子的理想,也是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孩子的理想。以前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的孩子還心高氣傲,覺得諸如體制内以及大國企的工作太枯燥,一眼就能望到頭,似乎從事這樣的工作就是對人生的浪費,是一種悲哀,他們更願意去民營經濟的大潮中試試水;但現在大家的想法完全變了,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體制内以及大國企裡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工作,沒有失業的壓力,才是最好的工作。
當大家都這麼想的時候,窘迫的現實就出現了,每年至少一千五六百萬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能進入公務員、事業編、大國企的人極為有限,而且就算進入,很多人的實際工作及工作環境也會讓自己大失所望,入編後不久就辭職的人不在少數。
那麼,張雪峰給大學生建議的考公、考編的人生出路到底能讓多少人受益呢,比例應該很少很少。但遺憾的是,大家卻趨之若鹜,把此路看成大部分人可以走得通的路。
張雪峰的建議具備強大号召力的原因在于,他的建議似乎能給你一種确定性,選某個專業容易考公考編,這是确定的,考上了公考上了編這輩子就不會失業就衣食無憂了,這是确定的。但被他布道的人中有多少人能考上公考上編?這是不确定的,所以他很少提及這種不确定性。反正你沒考上就是你不夠努力,你再努力一點就行了。
2023年大學畢業生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158萬了,面對這麼龐大的求職群體,體制内的需求完全是杯水車薪,考公考編無論卷到什麼程度,絕大多數畢業生最終還是要在自由市場上謀生。
那麼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尤其窮人家的孩子,到底要不顧成本地"卷體制"呢?還是去自由市場中找飯吃呢?能進體制當然是上佳出路,但問題是進不去怎麼辦?有些考公考編的大省,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喜歡居家專門考公考編,一年又一年,考個七八年都很正常,把自個兒考得抑郁了的大有人在,網上這種考生的内心獨白很多,且陷入這種死循環的年輕人大部分家庭都很一般。
這就有點像廣西的唐尚珺,參加高考15次,只為考上心儀的學校。這份執念讓他完美錯過了中國的學歷紅利期,也錯過了自己的大好年華。他今年滑檔了,也後悔了,但失去的年華不會再回來,他用努力毀了自己的人生。
唐尚珺就是典型的窮人家的孩子,認知狹隘,卻執念很深,他不知道相同等級的大學其實差别不大,同一大學的專業之間差别也沒那麼大,關鍵的問題是自己上大學後要努力,而不能靠高考成績吃一輩子。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姚洋教授說的意思,"年輕人不要太執着,學啥都可以"。關鍵是要往前看,往前走,不能原地踏步。但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沒有目标沒有方向,就在原地瞎轉圈,轉得暈頭轉向,還以為自己在努力。
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活躍的市場經濟,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肯定是最大的,窮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要把路走窄了,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在自由市場上靠自己的本事掙飯吃或許才是最好的出路,因為體制内的好崗位,以及諸如煙草公司及修飛機的高薪崗位被窮人家的孩子拿到的可能性比較小,如果執着于此,付出的成本可能會很大,更可能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公開市場中魚龍混雜,一個人無論什麼教育水平,無論有沒有專業技術,只要願意俯下身子去做事,總能找到事情做,而在做事的過程中多動腦子,日積月累,或許就能有所成就。如果說窮人家的孩子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那麼在公開市場上找飯吃恐怕是最容易的。
很明顯,大家沒有把心裡話完全說出來,其實人們想的是,老百姓的孩子不但要有飯吃,還要吃得好。這可以理解,但用投機的方式卻很難如願,真正要想有飯吃且吃得好,必須要自己足夠努力,努力比選擇重要。
還記得2021年4月因博士論文致謝辭而爆紅全網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黃國平嗎?他後來能入職騰訊公司人工智能實驗室是因為高考時專業選得好嗎?有這個原因,因為他本科學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但憑借本科所學的那點兒課堂知識就可以入職騰訊嗎?顯然不行。他的成功來自于他從本科階段開始一以貫之的努力。
2021年6月24日黃國平受邀回母校西南大學發表畢業演講時說:
到西南大學後,從大一開始,我便少有周末和節假日,僅數學建模比賽就參加了10次,做項目的代碼量超過了20萬行。最終以專業第一名的身份保送到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别國家重點實驗室。到中科院後,面臨更大的挑戰:同學們太優秀了。我只能在選定的課題方向上義無反顧地死磕,深入行業調研,然後不斷重復做實驗,終于碩博連讀五年順利畢業。在北京五年,我仍然會在旁邊的中關村迷路,故宮我也沒去過。
我一直在想,黃國平這個窮得不能再窮的農村孩子,是誰告訴了他成功的真谛,使他信奉了努力的價值,從而自大一開始就能拼命地去學習,努力去更好的學校深造,去拿更高的學歷?他怎麼開竅的?
黃國平優秀得簡直不像個貧困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他在認知層面跟知乎問答裡面那兩個孩子差不多。
窮人家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忘記了努力,不踏踏實實地去努力去奮鬥,而一味地想投機,想靠一個選擇一次衝鋒就鎖定幸福人生。于是他們把高考選專業看得太重,以為本科專業就決定了一生。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像黃國平一樣進了大學再拼盡全力努力,不會想到就算本專業不熱門,那就勤奮一點兒,再修一個熱門專業的學位;更不會想到把上課之外的閒餘時間都拿來學習熱門技術,像黃國平一樣去參加十來次建模比賽,去寫幾十萬行代碼。如果每個老百姓的孩子都以黃國平的态度來面對大學生活,那選個什麼專業有那麼重要嗎?
2023年很多考生和家長聽信了張雪峰關于熱門專業的建議,所以在選專業的時候發生了集體踩踏,高分滑檔的學生非常多,想必今年高分復讀的學生也會非常多。如果明年大家還是踩踏熱門專業,那麼有些人恐怕得變成唐尚珺的迷弟迷妹了,這值得嗎?先上了大學再去努力不行嗎?非要一考定終身?
恭喜那些不挑剔專業低分撿到名校的學生,你們才是明白人啊!
四、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大家都想選容易找工作的專業,都想學習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可是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呢?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是全世界有志青年心中的神,喬布斯一生最著名的演講當屬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演講,這篇被中國青年們翻譯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英語: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演講,成了喬布斯留給世界的個人标籤之一。
在這篇演講中,喬布斯回顧了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母親未婚先孕,把他送給了别人,養父母沒讀過大學,沒什麼錢,但收養時承諾供他上大學。17歲時喬布斯考上了大學,但大學的學費太貴了,第一年就花光了養父母的畢生積蓄。6個月後他看不到上大學有什麼價值,尤其覺得用養父母的畢生積蓄兌換這樣的大學生活,實在不值,所以他退學了。
退學後他借宿在朋友房間的地板上,撿可樂瓶換押金買東西吃,去教堂吃免費大餐。在這種窘迫的處境下,他旁聽了大學的書法課。他旁聽這種無用的書法課時根本沒有想到這會有任何用處,他只是喜歡書法課教授的字體而已。
但十年後他設計第一台蘋果電腦時,當年旁聽的書法課派上了大用場。
他把書法課上的所學全部融入到Mac電腦的設計之中。喬布斯說:"這是史上第一台擁有精美字體版式的電腦。如果我在大學時期從未旁聽過那些課,Mac電腦就不會有如此豐富的字體,要不是Windows電腦抄襲了Mac,那麼PC機很可能就不會有這麼美妙的字體。如果我沒有退學,我就不會旁聽書法課,而個人電腦也可能就不會擁有如此美妙的字體了。當然,當時還在大學的時候不可能從這一點看到未來,但十年後回首往事,一切都非常非常清晰。"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喬布斯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以後有大用的東西,現在你根本意識不到它有任何用處,這才是人間真相。所以不要耗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去挑選鑑别什麼有用什麼無用,你感興趣的東西,就一定是有用的。
年輕人應該秉持的人生态度就是喬布斯所建議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即"用初學者謙虛的自覺和飢餓者渴望的求知态度來擁抱未來的知識。"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四年專業決定一生的可能。
如果你覺得喬布斯這樣的偉人離我們太遠,他的人生經歷和感悟不是常人所能及的,那麼被稱為"華為天才少年"的B站知名UP主"稚晖君"的人生經歷應該能給高考學子們一些啟示。
1993年出生的江西青年彭志輝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讀于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先入職OPPO研究院,2020年通過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選拔而加入華為。華為"天才少年計劃"最高級年薪是201萬元,據說目前只有7人拿到過,稚晖君就是其中一人。
稚晖君在華為工作之餘還在B站制作發布科技視頻,他的科技視頻火遍全網,還得到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點贊。稚晖君也獲得了B站"2021年度百大UP主"稱号。
2022年12月27日,稚晖君在微博發文回應稱已經離開華為,将開始創業。離職創業三個月後,其公司的估值已達100億元左右。
無論從哪個維度來衡量,稚晖君絕對是我們這個時代青年的楷模,是廣大青年成長的榜樣。稚晖君在訪談中,對于專業和從業的關系,有過這麼一段表述,希望對廣大的高考考生們能有些許啟發,他說:
"我本科學的是生物醫學工程。我在本科學的專業、跟研究生學的專業、跟我工作所從事的專業、跟我在B站發的那些東西,涉及的那些互不相幹,所以(我的成長)是一條野路子。我不建議大家跟我學,但是我覺得從另外一個方面可以去印證這樣一個觀點,知識都是相通的,沒有說你學的這個專業,就必須得幹這個專業的工作,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還有自己的情況,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且我覺得只要有熱情有愛好的話就能做得好。"
不知道喬布斯、稚晖君的人生經歷和成長建議高考學子們能不能聽得進去,但如果覺得這都不是老百姓家的孩子可以借鑑的人生,那麼,好吧,那就繼續卷熱門專業吧,反正高考是允許復讀生考的,不考到熱門專業不罷休,也是一種活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在作文裡成長(ID:lvshicai8),作者:楊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