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黃酒高端化:蜜糖還是砒霜?,歡迎閱讀。
2024 年财報相繼披露,一場黃酒企業關于 " 生存與突圍 " 的較量已然浮出水面。
會稽山憑借高端化戰略迅猛發展,連續兩年營收、扣非淨利實現雙位數增長;古越龍山則陷入困境,扣非淨利微增,毛利率小幅下滑。
金楓酒業處境更為艱難,已連續五年扣非淨利為負,深陷虧損泥沼。
行業持續低迷,高端化成為黃酒企業的發力重點。這究竟是引領行業破局的蜜糖,還是加劇困境的砒霜?
冰火兩重天
2024 年的黃酒市場,喜憂參半。
喜的是,2024 年,黃酒三巨頭營收合計 41.45 億元,是近五年三家營收首次迎來兩位數增長。
并且,近年來,白酒、啤酒、紅酒均承壓,恰恰是一度被冷落的黃酒,整體表現不錯。2024 年,葡萄酒、啤酒下滑,白酒雖然增長,但馬太效應增強,黃酒行業算是僅有的強勢板塊。
愁的是,黃酒三巨頭的成績,正在持續分化。
會稽山(601579.SH)作為行業老二,憑借高端化、年輕化的戰略,業績快速增長。2024 年,實現營收 16.31 億元,同比增長 15.6%;扣非淨利潤 1.78 億元,同比增長 14.83%。與行業老大古越龍山(600059.SH)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歸母淨利潤更是已近相當。
更令人矚目的是,會稽山中高端產品毛利率飙升至 61.57%,整體毛利率同比增長 11 個百分點至 52.08%。
反觀古越龍山,雖仍穩坐營收榜首,但瓶頸明顯。2024 年營收 19.36 億元,同比僅增長 8.55%;歸母淨利潤為 2.06 億元,近乎腰斬;扣非淨利潤 1.98 億元,同比微增 3.52%。而這已是古越龍山第四次業績失約了。
與會稽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越龍山中高級酒和普通酒的毛利率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整體毛利率也從 2023 年的 37.58% 下滑至 37.16%。
黃酒兩強出現業績分化,金楓酒業(600616.SH)的處境更堪稱 " 水深火熱 "。頂着中國名牌七連冠的光環,2024 年營收卻只有 5.78 億元,微增 0.87%;歸母淨利潤暴跌 94.49%,僅剩 576.14 萬元;扣非淨利潤為 -140.86 萬元,連續五年虧損。
保守 or 激進
黃酒三巨頭的差距為何越拉越大?這既藏在它們的歷史基因裡,也寫進了各自的戰略選擇中。
20 世紀 80 年代前,黃酒還是中國酒桌上的 " 主角 ",後來卻被白酒趕超,到 2016 年後,市場份額被徹底碾壓。在行業困局下,古越龍山、會稽山、金楓酒業的每一步,都肩負着拯救黃酒產業的重任。
古越龍山前身為 1951 年的紹興釀酒廠,1997 年上市,是中國黃酒第一股;會稽山始于 1743 年 " 雲集酒坊 ",2014 年上市,是唯一的民營上市黃酒企業;金楓酒業前身為上海市第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上市,2008 年通過資產重組,轉型專注黃酒主業。
初期,三家差距微小,均有機會領跑。2015 年财報顯示,古越龍山、會稽山、金楓酒業營收分别為 13.76 億元、9.15 億元、10.67 億元,扣非淨利 0.86 億元、1.08 億元、0.73 億元。
到 10 年後的 2024 年,各家公司的發展高下立現。期間,古越龍山營收增長 40.7%,扣非淨利同比增長 130%;會稽山營收增長 78.2%,扣非淨利增長 64.8%;再看金楓酒業,營收出現 " 腰斬式 " 下滑,銳減 46%,扣非淨利連續虧損。
業績分化的背後,是三家企業戰略選擇與執行能力的深度較量。
金楓酒業的衰落,更像是過于保守導致的悲劇:過度依賴江浙滬 " 老巢 ",全國市場開拓遲遲不動;產品口味、包裝跟不上消費者的喜好;2017 年還主動縮減廣告宣傳費,加速品牌 " 隐身 "。
古越龍山一度憑着國企的底子和先發優勢,穩坐龍頭,後續也早早布局高端化,卻因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相對較高,以及 " 高低價差 " 導致產品結構失衡——普通酒走量卻低毛利,高端酒叫好不叫座,使得業績增長緩慢。
反觀會稽山,2022 年中建信入駐後,通過制定行業标準、打造文化 IP、推出氣泡黃酒等創新產品,聚焦高端化與年輕化,營收和歸母淨利潤連續兩年增速超 15%。
不可否認,會稽山的崛起帶有 " 矮子裡面拔将軍 " 的色彩,但黃酒行業深陷下行周期太久了,相較于保守求穩、收縮戰線,激進式改革方能帶來一線生機。
轉型迷局
黃酒未來該怎麼走?擺在面前的只剩兩條路:年輕化和高端化。
但現實給了行業一記重拳——大把真金白銀砸向年輕化,換來的卻是水花寥寥。古越龍山 " 狀元紅 " 旗下 " 啡黃騰達 " 咖啡黃酒,2024 年上半年銷售額僅 244 萬元,占總營收 0.27%;會稽山 " 一日一熏 " 氣泡黃酒截至 2024 年 6 月 19 日,銷售額僅占上半年營收 2.3%。
此路難走,高端化幾乎成了黃酒突圍的最後希望。2024 年度财報發布不久,古越龍山與會稽山罕見同步提價,試圖推動 " 黃酒價值回歸 "。
高端化戰略看似美好,實則暗藏陷阱——品牌培育的巨額投入、消費者對高價黃酒的接受度、成本與利潤的艱難平衡,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2024 年,會稽山營銷費用激增 60.25%,但營收僅同比增長 15.6%;古越龍山九年内八次調價,仍難扭轉毛利率下滑趨勢。
從消費端看,黃酒的 " 低價心智 " 早已根深蒂固。數據顯示,2024 年白酒行業 500ml 均價超 40 元,而黃酒均價不足 10 元。即便會稽山高端產品毛利率可觀,但其線上銷售主力仍為 25 元 / 瓶的五年陳產品。
行業層面的結構性矛盾更不容忽視。《中國黃酒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競争格局分析報告》顯示,2016-2023 年,規模以上黃酒企業數量從 112 家縮減至 81 家,累計完成銷售收入由 2016 年的 198.23 億元降至 2023 年的 85.47 億元。
面對頭部企業漲價推進高端化,在需求萎縮的背景下,其他玩家有可能繼續選擇低價,搶占平價市場。
站在行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黃酒企業亟需回答:在追求 " 產品價值回歸 " 的浪潮中,如何避免陷入 " 漲價—失市場 " 的惡性循環?當營銷投入與利潤增長難以平衡,又該如何在激進謀變與穩健運營間找到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