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公司越小越難?透視非上市财險公司上半年業績畫像,歡迎閱讀。
非上市險企今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紛紛披露,上半年财險公司業績畫像全貌露出真容。8 月 2 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根據截至目前 72 家非上市财險公司發布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72 家财險公司合計實現淨利潤 64.05 億元,實現淨利潤正增長的有 52 家财險公司,占比超七成,另有 20 家公司出現虧損。
雖然大部分非上市财險公司盈利,但仍難掩盈利規模分化明顯這一現狀,淨利潤排名前十的公司占據了總利潤的近九成。在行業馬太效應加劇的背景下,中小财險公司如何實現彎道超車?
頭部公司拿走近九成份額
非上市财險公司是财險業中的大多數,更能反映行業現狀。因此,上半年非上市财險公司交出怎樣的業績答卷備受關注。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有 72 家非上市财險公司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72 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合計實現淨利潤 64.05 億元。其中,有 52 家财險公司實現淨利潤正增長,占比超七成。另有 20 家公司出現虧損。
投資收益回暖是非上市财險公司淨利潤增長的驅動力,上半年 40 家财險公司投資收益率較去年同期相比實現正增長。" 上半年 40 家财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實現正增長是一個積極的表現。這表明這些公司在投資方面的策略和運營能力較為穩健,能夠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獲得一定的回報。" 一位業内财險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從盈利情況來看,雖然大部分保險公司均有 " 收獲 ",但從整體而言,盈利規模分化明顯。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利潤排名前十的公司總利潤占據了非上市财險公司全部利潤的 87.84%,占比約為九成。
淨利潤規模一二名的差距同樣較為明顯,位居淨利潤榜首的國壽财險達到 20.82 億元,而位居次席的英大泰和财險淨利潤為 7.79 億元。整體而言,華海财險、泰山财險、利寶保險等大部分非上市财險公司的淨利潤集中在 1 億元以下。
馬太效應在今年上半年愈演愈烈,大中型公司的規模效應持續顯現,意味着中小險企的生存空間承壓。在業内人士看來,大型财險公司由于規模和品牌優勢,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客戶,從而實現更高的盈利能力。中小财險公司在面臨競争時,需要通過差異化競争來尋找自身的優勢,可以通過提供特色化產品、優質的客戶服務以及靈活的銷售渠道等方式來吸引和留住客戶。
對于下半年财險業的整體展望,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表示,下半年經濟穩定發展可期,财險市場也會繼續上半年的發展态勢。
過半險企承保虧損
放眼整個财險板塊,财險公司日漸擺脫車險綜改影響,保費規模穩步增長。
與 2022 年同期對比,72 家非上市财險公司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為 2275.49 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 9.66%。從同比增速來看,51 家非上市财險公司的保費有着不同程度的上漲,出現不同程度下滑的公司則為 21 家,占比約為 29.17%。
雖然非上市财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反映了财產保險市場恢復調整勢頭良好,但從反映财險公司承保盈利能力的指标綜合成本率來看,較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仍有半數以上财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高于 100%。有 27 家公司的綜合成本率在 100% 以下,占比不到四成。
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強,而如果綜合成本率高于 100%,意味着在承保業務方面虧損。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承保業務虧損的大多數公司為中小險企。
一般而言,在綜合費用率方面,大型财險公司的費用率主要集中在 30% 左右,為行業合理水平。不過,在 72 家非上市财險公司中,綜合費用率超過 30% 的公司達到了 42 家,占比近六成。有業内财險專家對記者表示,控費能力是影響行業利潤增長原因之一,财險公司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不斷優化費率,比如可以依據投保人的風險水平差異化定制費率,以此來緩解公司承保虧損。
在綜合賠付率方面,57 家非上市财險公司的賠付率超過 50%,占比八成左右。業内人士表示,賠付率過低或過高會影響經營的可持續性,那麼,随着自然災害頻發,全年賠付率會有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對業績及公司經營產生較大影響?李文中表示,雖然今年上半年災害較頻繁,但總體來說每年夏天暴雨、洪水災害相對集中,河南、陝西等地的爛場雨導致的農業保險賠付應該歸入上半年,且各公司基本賠付到位。而且,災害事故發生雖然會使保險公司的賠付增加,但是同時也會刺激保險業務的增長。因此,李文中認為,今年全年财險公司的賠付率不會有明顯上升,保險公司的業績應該也不會發生大幅波動。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