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深海能成為新能源找礦的出路嗎?,歡迎閱讀。
2021 年 7 月 9 日,有加拿大公司注資背景的瑙魯海洋資源公司向國際海底管理局(以下簡稱 " 海管局 ")遞交了一份深海采礦開發許可證的申請。在當時,其母公司加拿大礦產公司 The Metals Company 雄心勃勃,公開表示計劃 2024 年在瑙魯海洋資源公司勘探區網域實現深海礦產資源的商業開發,并且希望在 2025 年達成 1000 萬噸的年產量。
文章摘要
1. 加拿大公司瑙魯海洋資源公司向國際海底管理局遞交了深海采礦開發許可證申請,但相關規章尚未制定。
2. 深海采礦被認為是新能源找礦的出路,但存在環境影響和經濟效益等問題。
3. 深海采礦可能對深海生态系統造成破壞,引發環境污染和生物富集。
4. 全球金融機構反對在未全面了解風險的情況下推進深海采礦,提出增加循環經濟投資可能更有效。
5. 深海采礦的社會公平問題尚存争議,小島國可能為短期經濟收益擔保采礦公司,但需承擔環境後果。
6. 目前正在召開的海管局大會或将讨論是否暫停深海礦產開發。
7. 新能源轉型是否意味着必須開采深海礦產仍有待探讨。
時間來到 2023 年,這份躺了兩年的許可證申請,為一場輿論風暴開啟了倒計時。
由于涉及多方面的問題,有關國際海底區網域采礦業的規章與制度一直處在制定階段。根據相關國際法規和協定,如果在開發許可證申請提交的兩年内,海管局未能完成采礦規章的制定,理事會就需要考慮是否批準相關的工作計劃。這被簡稱為 " 兩年規則 "。
直到今年 7 月,相關的采礦規章仍在草案制定階段,但瑙魯海洋資源公司所提交的這份開發許可證申請,卻已經超過兩年的期限,獲得在任何時候向海管局理事會提交采礦工作計劃的權利。由于規章至今難以通過,如果瑙魯海洋資源公司的工作計劃在正式規章落地之前獲得批準,該公司所瞄準的、位于太平洋東北部的克拉裡昂 - 克利珀頓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 簡稱 "CCZ"),就将面臨監督與法律約束極為薄弱的商業采礦活動。
2023 年 7 月 10 日 ~21 日,海管局第 28 屆會議第二期理事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召開,會上有關海底開發規章和兩年規則的談判沒有實質性的成果,理事會約定一年後對本屆會議上達成的不具強制力的草案拟定計劃重新進行評估。三天後,海管局第 28 屆大會又在同一地點開幕,計劃于 7 月 28 日落幕的這次會議,将有可能決定迄今仍然神秘的深海海底區網域的未來。
新能源轉型下的海底 " 淘金熱 "
深海采礦是指從深海海底提取和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一般來說,深海是指水深超過 200 米的海網域。主要開采的礦物包括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和富钴鐵錳結殼。目前深海采礦尚處在探礦及勘探階段,未進入商業開采。海管局針對勘探活動為 21 家公司 / 機構籤發了 30 份勘探合同,時效均為 15 年。
深海采礦勘探合同覆蓋海網域示意圖 / 國際海底管理局,2023 年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若一個國營或私營企業 / 機構想要在國際海底區網域勘探或開發深海礦物資源,須獲得《公約》締約方的擔保,并提交相應的工作計劃,上述提到的瑙魯海洋資源公司擔保國是瑙魯,該公司提交的礦產開發申請位于被認為是目前全球面積和儲量最大的結核礦區,克拉裡昂 - 克利珀頓區。
深海礦產之一多金屬結核,通常為土豆大小 / © Wolfram Kastl, Greenpeace
随着各國氣候雄心的加強,清潔能源技術将成為礦物需求增長最快的領網域。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到 2040 年,清潔能源技術對礦物的需求将至少增長四倍。由于深海礦物中含有钴、銅、鎳和錳等元素,因此一些國家和企業認為深海采礦可以用來滿足不斷拉高的新能源礦產需求,深海采礦的支持者表示,陸地采礦的風險正在增大,同時從環境和社會角度來說更加具備破壞性。一些支持者還認為,深海不是人類居住地,在深海開采礦產無需與當地居民和社區協調利益,風險更小。
瑙魯表示将因氣候變化遭受巨大損失,同時指出開采相關區網域的海底礦產是《公約》授予瑙魯的合法權利。此外,挪威不僅公開強調通過深海采礦擺脫金屬資源困境,還在不久前提議開放一部分挪威管轄海網域用于商業化開采。
這些觀點可能存在諸多誤區:深海采礦的推進并不會終止對于陸地的開采行為;陸地采礦的負面影響不會在海洋中迎刃而解;海洋環境相比陸地更加流動、連通和多變,涉海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局限于活動區網域,因此将深海采礦作為一種并不成熟的替代方案時,它的後果是復雜且難以預測的。
為了能夠在深海作業,結核收集機器像一個房子大小的吸塵器,重達數十噸,在海底來回爬行收集結核,類似加強版 " 黃金礦工 " 現場。當然現實遠比遊戲復雜,因為作業過程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反對聲浪漸高
深海曾被認為是黑暗且不存在生命的,近年來海洋科考的發現不斷刷新着人們對于深海生态系統的認知。克拉裡昂 - 克利珀頓區是深海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态系統之一,科學考察在這裡發現超過 5000 種新物種,其中大多數為該區網域獨有,科學家預計 88%~92% 的生物仍然存在研究空白。
●深海發現的扁平蝙蝠魚(Halieutichthys aculeatus)幼魚,成魚通常用鳍在海底 " 行走 " / © Dante Fenolio, Greenpeace Science Photo Library
現有研究表明,深海采礦不僅會直接破壞采礦區網域的生态系統,而且會帶來更大範圍的環境影響:采礦產生的懸浮沉積物可能堵塞呼吸器官導致生物窒息;聲音傳播介質的差異使得深海采礦的噪聲觸及(較空氣中)更遙遠的區網域;礦物分離過程中,含有較高金屬濃度的海水排進海裡造成污染,這些金屬随着食物鏈的傳遞在生物體内發生富集,最後可能進入海鮮產品中。
由于深海礦產所在區網域往往擁有豐富且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以綠色和平和深海保護聯盟(DSCC)為代表的環境機構呼籲謹慎看待深海采礦,應當厘清深海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全方位考慮解決方案的利弊。在諸多問題仍待解答的前提下,應基于預防性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深海采礦的開發進程上按下暫停鍵,而非迫于兩年規則到期草率設定草案談判的截止日期,并且提出開發活動與《公約》的海洋保護原則相違背。
除了環境影響,深海采礦的經濟效益仍有待商榷。考慮到深海采礦運營成本包括采集、加工和運輸等多個環節,加上過去幾年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向投資商證明深海采礦這筆 " 生意 " 面臨着挑戰。今年 7 月 19 日,在理事會會議舉行期間,全球 37 家主流金融機構(總資產超過 3.3 萬億歐元)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在全面了解環境、社會和經濟風險以及替代方案之前推進深海采礦,并提到增加循環經濟投資可能是更有效的方式。
深海采礦的社會公平問題也尚存争議:根據《公約》,深海礦產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财產,任何國家不得據為己有,應公平分享開發深海礦產資源產生的利益。然而管理機制的空白意味着深海采礦帶來的惠益如何分享存在不确定性。另外,面臨經濟瓶頸的小島國可能因為短期經濟收益驅使為采礦公司做擔保國,卻需要長期承擔采礦活動帶來的環境後果。
當前正在召開的第 28 屆大會上,與會成員從 36 個理事會成員擴大到 168 個締約方,大會或将史上第一次圍繞是否暫停深海礦產開發展開讨論。根據《公約》,大會作為海管局的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制定 " 區網域 " 内活動的相關政策,并且應确保資源管理措施符合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原則。
對于海洋生物來說,2023 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今年 6 月,歷經近 20 年漫長的談判,聯合國 193 個成員國通過了一項極具歷史意義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即 "BBNJ 協定 "),為全球海洋保護注入了新的生機與希望。時隔一個月,海洋命運又迎來了新的關鍵節點。新能源轉型,是否意味着人類一定要把集礦機開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