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體育經驗:多名被禁足人員揭露欠薪之惡,足協掩耳盜鈴只會令中國足球越陷越深,歡迎閱讀。
" 回頭來看真的很蠢,為了四萬塊錢,不光辜負了球迷,還換了一個緩刑三個月(的判決),背上了案底。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球員,沒有多麼高的道德水平,單純地想讓家裡人都過得舒服一點,如果能夠重來,我肯定會好好踢球。" 原江西北大門隊球員楊文吉在收到中國足協終身禁足罰單之後,通過社交媒體發出心聲,對于自己的違法犯罪事實,他進行了忏悔,與此同時,更揭露了欠薪對于職業球員的巨大傷害。
上周,在中國足協一口氣公布了多達 60 份禁足處罰後,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部門都展現出堅決打擊足壇 " 假賭黑 " 的态度。幫助中國足球重建幹淨的競争環境,吸取過往的經驗教訓尤為重要。名單公布後沒多久,多名禁足人員密集發聲,認罪認罰之餘,集中揭露了自己涉案前中國足壇的欠薪情況有多嚴重。
據楊文吉透露,從 2022 年 4 月加盟江西北大門到當年 12 月 17 日,他僅收到了四筆薪資共 38852 元,這與俱樂部承諾的月薪 12000 元、全隊單場赢球獎金 10 萬元相去甚遠。楊文吉表示,當時低級别聯賽球隊欠薪是普遍現象:" 那一年我的孩子出生後沒多久我就感到很焦慮了,我也 30 多歲了,需要養家糊口。我想過其他的辦法能不能增加一點收入,但說實話,我真不會别的了,除了踢球我什麼都不會。"
楊文吉曾效力過梅州客家
比楊文吉更早加入江西北大門的孫冬,因收受 24000 元同樣被處以終身禁足。他表示,俱樂部從 2021 年開始欠薪,共有 16 個月沒有發錢,他說自己并沒有奢望通過那筆 " 黑錢 " 發家致富,只是想着能夠解決一下房貸,而不是再去伸手向爸媽要。" 做錯了就是做錯了,我承擔自己做過的錯事,我只是不想讓父母有那麼大壓力,讓家裡過得舒服一些。" 孫冬表示,他在忏悔之餘也希望外界能了解當時的中國足球是什麼情況," 哪個球員不想好好踢球,每個月能正常發工資的情況下,誰願意冒這個險?"
曾效力于遼寧宏運、重慶兩江競技、陝西長安競技等隊的丁捷是終身禁足名單中名氣較響的球員,面對欠薪問題同樣弱勢。他透露,自己職業生涯期間共被欠薪 1100 萬元。被禁足五年的原黑龍江冰城隊外援埃沃洛也表示,2021 年有數月沒拿到薪水,在一場勝利後拿了本隊隊長給的 5 萬元,據說是補發的獎金。前上海申鑫球員邬江沒有涉及此次風波,他披露稱:" 腿都為球隊拼斷了,工傷也認定了,醫療費康復費 30 萬元都是自己墊付,就給了一張無限期的欠條。"
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違法犯罪都是不可容忍的行為,楊文吉、孫冬、丁捷等人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并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欠薪這一惡疾為何在中國足壇屢禁不止,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的中國足協也應該積極反思。事實證明,早已推出的職業聯賽準入制度,對于解決欠薪惡疾根本沒能取得預期中的效果。
根據幾名禁足人員的自述,他們被欠薪的時間節點大多在 2021 年前後,那段時間也恰是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解散最密集的時刻。2020 年職業聯賽開始前,共有包括遼寧宏運在内的 16 家俱樂部退出,其中 11 家因 " 存在欠薪 " 未能通過準入審核,其餘五家俱樂部則是主動退出。2021 年,又有包括中超衛冕冠軍江蘇蘇寧在内的六家俱樂部退出職業聯賽。從 2020 年的 "16" 到 2021 年的 "6",數字大幅下降,但事實證明,并非因欠薪情況有所好轉,而是因為歷史上最漫長曲折的職業聯賽準入審核流程——從多次推遲準入材料提交時間,到取消宣布準入結果的發布會,再到多次推遲公布準入審核結果——那一年中國足協無數次 " 踐踏 " 了當初設定的鐵一般的原則。
丁捷自述被欠薪 1100 萬元
當時有一位足協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說道:" 如果都以最初的準入材料提交截止日為節點,沒交材料的全部不通過,那麼三級職業聯賽的球隊可能只剩下一半不到,聯賽還怎麼打?" 顯然,在 " 刮骨療毒 " 和 " 維持穩定 " 這道選擇題中,當時的中國足協選擇了後者。只可惜,這種粉飾太平沒能換回中國足球的真正復蘇,反倒加速了 " 黑化 "。總共多達 120 場假球,以及第一批 60 名禁足人員,證明了這樣的行為只是在自欺欺人。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準入審核年復一年,但欠薪情況始終未能根除,哪怕在當下的 2024 賽季,欠薪依然困擾着三級職業聯賽的多支球隊。如何真正處理好接下來的準入審核,是否能按照規定嚴格查驗工資獎金确認表以及銀行交易資金流水,如何設計合理的機制來保護作為弱勢方的球員利益,如何處理那些曾經有着欠薪惡行、至今未能清欠的職業俱樂部 …… 這些難題都将成為中國足協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内容。違法球員已經受到了法律和行業嚴懲,違規俱樂部又為何能獨善其身?粉飾太平只是掩耳盜鈴,唯有壯士斷腕才能真正還中國足球一片淨土。
作者:陳海翔
文:本報記者 / 陳海翔 圖:東方 IC 編輯:谷苗 責任編輯:沈雷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