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連刷7集,她一出手,狠狠整頓貴圈,歡迎閱讀。
近幾年,社畜的生活格外艱難。
加班、内卷、調休,時不時被罵上熱搜。
而比這些更扎心的,是失業。
前陣子,青年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暫停發布的消息一出,引起一片譁然。
縱觀評論區,失業的人們都在抱團吐槽。
有找工作屢屢碰壁的畢業生。
也有被辭退後,求職無門的多年社畜。
最近有部新劇就聚焦這個話題。
講述了打工人失業的故事。
新鮮的是,以求職咨詢師的視角切入,幫助各式各樣的求職者,走上人生巅峰。
你别說,還真有點東西——
《跳槽的魔王大人》
転職の魔王様
眾所周知,日本職場劇主打一個扎心。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裡被老板壓榨的一幕幕,曾是多少打工人的噩夢。
金句頻出的《我,到點下班》,堪稱職場慘劇圖鑑。
這部劇,自然也不例外。
豆瓣評論區裡,全是些被戳中的社畜。
扎心,就對了!
今天,咱們就跟随劇中的咨詢師,化身「求職醫生」,逐個分析求職者的困境。
對症下藥,直擊症結。
「一号患者:内卷狂」
未谷千晴,人稱「小羊」。
剛畢業,就被業内知名廣告公司錄取。
任誰來看,這都是份令人豔羨的工作。
然而,好景不長。
滿懷熱情步入工作後,小羊才發現職場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大到做項目策劃,小到打印檔案。
在上司的鞭打下,她如同永不停止轉動的陀螺。
那些經典的pua式「教誨」,也如同準則一般刻進她的腦海中。
「被需要時盡全力達成目标」
「在過程中提升自己價值」
「我是因為看好你才念你」
為了得到上司的稱贊,小羊加班趕工已是常态。
直到某一天,她不堪重負在工作時暈倒。
不得已,她只能主動請辭。
面對職業咨詢師,小羊對未來規劃一片迷茫。
對如今的她而言,無論找什麼工作都可以,先得想辦法填滿空窗期。
哪怕沒有相關經驗的工作,都完全沒問題。
如果不盡快找到新工作,只會和同齡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小羊深陷迷茫和焦慮的泥潭之中,不知該如何是好。
「病因分析」:
小羊屬于典型内卷狂的症狀。
熱衷于自我犧牲,以赢得他人的認可。
并以此為目标,卷到天昏地暗。
在職場中,常以卑微姿态對待人和事。
造成這種症狀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
小羊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總會有意無意用「乖」作為衡量标準。
這導致她習慣于把「讓别人滿意」作為自己的行事準則。
一旦自我價值需要被其他人所賦予,作為個體的自主性也會随之消失。
步入職場後,上司成為她獲取自我價值的主要渠道。
只要上司一開始pua,她就會像家畜一樣順從地勞動。
在小羊看來,這很正常。
畢竟,只有維持光鮮的工作,才能讓她得到别人和社會的認可。
另一部分則是由于企業号召狼性文化。
經濟形勢低迷,就業環境緊張。
多數企業為了提高生產力,總會想着花樣PUA員工,讓他們感到壓力。
情緒和環境的雙重夾擊下,不卷也得卷。
「診療建議」:
求職時做好背調,遠離狼性企業。
更重要的是,改掉卑微的心态。
面對不合理的職場要求,一開始就勇于說不。
為滿足别人的期望而活,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失責。
「二号患者:擺爛人」
宇佐美由夏,10年派遣員工。
單從履歷來看,工作的公司大都叫得上名号。
但在正職員工眼中,她和打雜的沒什麼差别。
沒編制,她自然接觸不到核心業務。
分給她的任務,無非是些别人不願意幹的活。
雖然工作了10年,但她并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
眼看年過30,公司的合約即将到期。
求職的唯一要求,就是能找個正職。
什麼行業不重要,年薪不高也無所謂。
自身條件也就這樣了,只要能找個工作讓她苟着就行。
「病因分析」:
宇佐美屬于典型擺爛人的症狀。
沒目标,沒期望,沒行動。
以為可以就這麼一直苟下去,殊不知是在給自己的下一次求職挖坑。
造成這類症狀的原因如下:
一部分是受到社會情緒影響。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有穩定工作」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标準。
不少人在求職碰壁之後,自信心面臨巨大的挑戰。
職業訴求也從「我想要」變成「不能太挑剔」,要求一降再降,衝勁兒也随之磨損。
在自己并不熱衷的崗位上,自然主動開啟了「節能模式」。
另一部分,則是職業規劃的問題。
在不斷渲染求職重要性的環境下,人人都想找到工作,可規劃職業卻始終是缺失的狀态。
但當年齡不再是競争力的時候,缺乏職業規劃,且能力不足的人,就可能被市場所淘汰。
「診療建議」:
找到與自我價值最大程度相符合的工作。
畢竟,我們能實現的,只能是内心最渴望的東西。
激情的缺失會波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是擺爛無法纾解的。
「三号患者:假面怪」
笹川直哉,大廠螺絲釘一枚。
穿着相同制式的西裝,遵從嚴格的守則。
時刻保持警惕,觀察周遭所有人的臉色,做出最精準的回答。
相較于卷,他更擅長的是偽裝。
表面上,笹川是能幹的職場精英。
實際上,只需每天陪領導應酬,做好舔狗即可。
假面裝得再怎麼好,也難逃職場PUA。
客戶面前費勁兒地活躍氣氛,人走了還得挨一通罵。
領導工作失誤,全得他來背鍋不說,斥責也必不可少。
裝久了,誰不累。
尋找職業咨詢師,對笹川來說也屬于工作的一部分。
漂亮的履歷,謙遜的态度。
放進求職市場,妥妥的香饽饽。
他的訴求也很簡單,希望能去一個表現能得到正向評價的公司。
可當咨詢師問到,你有什麼值得贊許的能力時。
笹川沉默了。
猶豫再三,他這才摘下面具坦誠相待。
雖說身處大廠,但他根本沒學到任何東西。
現如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在工作。
鑽進牛角尖的笹川,逐漸開始歇斯底裡。
「病因分析」:
笹川屬于典型假面怪的症狀。
外表強勢能幹,善于處理各類人際問題。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幾乎不輕易表露真實内心。
經過觀察,造成這類症狀的原因如下:
一部分來自于年輕人對大廠的盲目迷信。
平台大、機會多、資源廣、有保障。
标籤往這兒一放,就有無數人對大廠趨之若鹜。
即便最近幾年,大廠996、壓力大、「35歲優化」已經成為常識,仍然擋不住求職者的熱情。
更何況,不少小廠沒學會人家的福利,工作強度倒是節節攀升。
如果有機會進大廠,沒有人會主動拒絕。
進去前,想的是提升能力。
進去後,就被磨成了螺絲釘。
逃,舍不得。
那就只能戴着假面,裝作自己很強大。
另一部分來自模糊的職場内部分工。
成為「大廠螺絲釘」,對很多人來說并不是主動的選擇。
在職場中,分工明确是很重要的一環。
一些領導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不會将重要任務交給年輕人。
長時間重復基礎業務,不可避免地被「體制化」。
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診療建議」:
不迷信大廠,不随波逐流。
找到自己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朝着這個方向前進,尋回那些「人味」。
「四号患者:刺頭症」
戶松卓郎,整頓職場選手。
28歲換了三家公司,平均時長不超過3年。
離職原因倒是很統一,跟上司處不好。
前公司業務很重,幾乎所有人每個月都得加班到上限時數。
針對這種情況,公司非但沒有擴充員工人數,反而進一步加大業務量。
軍訓式的工作環境下,有年輕同事撐不住,患上了心理疾病。
戶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威脅老板如果還不考慮員工,就别怪自己做出過激的事情。
可資本家哪兒會這麼容易聽取意見。
戶松一氣之下選擇辭職。
面對職業咨詢師,他毫不掩飾身上的戾氣。
三次工作經歷的錘煉下,他清楚地知道——
無論什麼公司,想要的都是不會違背命令的順從社畜。
面試說得再好,最終結果都一樣。
之所以想找新工作,也不過是為了養活自己。
對于工作本身,他早已不抱任何期望。
「病因分析」:
戶松屬于典型刺頭症的症狀。
面對職場不公,殺伐果斷,無牽無挂,一言不合就開怼。
辭職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
造成這類症狀的原因如下:
一部分是求職者的個性使然。
他所接受的教育,是非愛憎分明的為人處事觀念,讓他發自内心看不慣那些職場惡習。
而更多則是由于職場的不良風氣。
規則不透明、領導打壓、瘋狂内卷、加班嚴重……
縱觀當下職場環境,對求職者的友好程度越發降低。
員工的安全保障,更是被抛至九霄雲外。
不願當受氣包的人,只能采取各種手段尋求自我保護。
熟讀勞動法,兼修心理學,已經很難鬥過花樣百出的資本家。
整頓職場,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還是那句話,大不了換工作。
話雖這麼說,可以在一次次消耗之下。
誰能保證不會對工作本身喪失希望呢?
「診療建議」:
整頓有問題的職場,當然不是壞事。
但生活的激情,不該被肮髒的世界破壞掉。
看了這麼多診斷書,魚叔也陷入沉思。
就業問題,本質上還是經濟問題。
經濟形勢不好,崗位需求大幅降低,這是不争的事實。
公司為了節省開支,大面積裁員也成了「必要之舉」。
而到了個體身上,打工人的苦難就凸顯出來了。
工作壓力大、内卷嚴重這些已屬于老生常談。
諷刺的是,這些「苦」在失業者面前,反而成了一種奢望。
職場俨然成為一座圍城。
失業危機也不再是35歲獨有的焦慮。
面對嚴峻的就就業環境,人們的就業觀漸漸發生變化。
與其擠破頭考公,進大廠卷成狗,還不如提前轉換賽道。
前陣子,一股「擺攤風」在年輕人中間流行起來。
網上各種擺攤成功人士,成了創業新手的取經對象。
從賣烤腸,到烤鍋盔。
不光沒人PUA,甚至還能感受到人間煙火氣。
最近,gap day又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番風浪。
年輕人開始嘗試打破休息是原罪的價值觀。
告訴自己,人是可以休息的。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世界,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傳統思維中的鐵飯碗,現在早已不是唯一優選。
與其卷到無路可逃,将自己消耗殆盡。
不如跳出定勢,換一種眼光對待求職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