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23,我所見到的智能中國,歡迎閱讀。
新的一年,願大家看到更美的風景,也創造更美的風景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電商官微,經常在半夜發微博,第一句話經常是," 夜深了,跟大家說點掏心窩子的話 "。時值年末,我們也不妨效仿一下,來說一點掏心窩子的話吧。
就像往年一樣,這一年腦極體團隊去了很多地方,探訪了中國各地的智能化項目。從碼頭、工廠,到銀行、煤礦,大到事關十數萬員工的企業智能化更新,小到只有一個人的 AI 開發者項目;北到東北老城的智慧供暖,南到雲南邊境的數字口岸。
每一年我們的探訪體會都有不同,今年格外如此。
疫情之後,提振經濟的緊迫感;AI 大模型爆火之後,各個地方、企業想要把大模型用起來的急切感;外在壓力下,推動科技自主化的隐忍感。這些内在情緒交織在今年的智能化發展中,導致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智能化項目,都是帶着一種勁頭,一些感情在做。這也讓今年的走訪變得特别不同。
所以我想,有必要把這些點滴見聞收集起來,放在年底做一個總結。本文記錄的每一幕,都是我們走出去,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有的在 " 打卡智能中國 " 系列,或者其他内容裡做過展示,也有很多還沒有。
有必要說明的是,這些見聞只是順着我們的記憶融合排列在一起。其中沒有什麼内在邏輯,沒有一個整體性的判斷,也缺乏标準答案。我們只能保證,這些内容有足夠多的真實。
幸好,真實,有時候就是答案。
那讓我們整理行囊裡的記憶,回頭一望 2023 年的智能中國。然後繼續出發。
算力,真貴
我們曾經聽說過,21 世紀最貴的是人才。但今年不止一個人跟我說過,感覺這句話說錯了,至少 2023 年最貴的是 AI 算力。
AI 技術的普及性應用,恰好遇上大模型突然爆火。這就導致過去一年中,應用層、研發層、平台側、終端側全都對 AI 算力有旺盛的需求。這一年我們的探訪經歷裡,有非常多的事情都繞不開 " 算力貴、算力荒 " 這個主題。
比如說,我們在上半年走訪了中部某省的一座縣城。這裡建設部署了整縣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包括 AI 紅綠燈調節,交通智慧中心等。該縣的數字化負責人告訴我們,在全縣數千萬的智能交通項目預算中,AI 算力的投入占了正好一半。
近幾年,科技行業無人不關注東數西算工程。但提起東數西算,我們的注意力可能更多放在宏大叙事、未來規劃的層面。但當我們來到這座縣城,卻會發現東數西算是那麼地接地氣。它瞄準和解決的,就是那一半算力成本的問題,是一座縣城,一個鄉村,一家小企業能不能承擔智能化成本的問題。
就是這些 " 小問題 ",才能組裝成智能中國的大答案。
這一年裡,關于 AI 算力的印記太多了。3、4 月份,市面上一度一張企業級 GPU 都沒有,AI 算力進入了炒樓花、炒期貨的特殊現象。接下來,有企業開始囤積遊戲級顯卡,有企業用卡池作為資本融資,GPU 租賃市場開始火爆。到了下半年,高端 AI 芯片禁售風波鵲起,一時間 AI 算力變成了非常敏感的話題。
總結這一年的算力記憶,可以得到一句話:有算力,就是硬道理。
這是中國科技行業的隐憂,也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機會。
肉眼可見的成熟
如果你連續多年探訪中國的智能化項目,并将一些同類項目進行前後對比,會發現 2023 年很多領網域的智能化都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成熟。
其實以往在談起智能化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說的是一個 PPT 上、實驗室裡、模範點中發生的事情。這種理論上、試點中的智能化,當然是事物發展中的必然部分。但顯然還是會覺得有點發虛,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
但在 2023 年,能發現很多事情都變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智能化成熟表現,發生在廣東的一個漁村。這裡由運營商、華為以及當地行業組織牽頭,搭建了完整的海洋 5G 網絡基礎設施,并以此為基礎,為每一艘漁船都搭載了 5G+ 衛星的數字化系統,實現了救援、監管、防丢失等一系列功能。同時,近海 5G 網絡還在海產品養殖、海洋動物保護、海洋旅遊等方面進行了應用,并為碼頭的智能化更新奠定了基礎。可以說,一張 5G 網絡就将漁村、漁港的多種數字化、智能化能力盤活了,組成了產學研非常豐富,應用特别落地的體系。
看到每條漁船上都有的智能化設備,你不會覺得突兀和違和,而是覺得這些能力已經生長進了當地的潮汐中,就像海裡的養殖球,像漁民交貨時掃的二維碼。
智能化這件事,就是當你真用上了,就一點不覺得它過分高大上,或者過于遙遠。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在福建,我們看到了真正投入使用的無人機 +AI 進行電力巡檢。AI 代替人工爬塔巡檢電網,已經說了很多年,直到今年才看到了大規模應用。與想象中不同的是,老師傅用手機 APP 操作無人機駕輕就熟,帶我們演示參觀的師傅說,這個操作難度也大概等于用滴滴打車。
在西北的戈壁上,我們看到了密集分布的智能光伏電站。此前,我們參觀過很多大型光伏電站,特點是地處偏遠、規模大、人與設備高度集中。但在今年,可以看到小型化、分布式、無人化的光伏電站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可能沿着戈壁公路随便開一開,光伏電站就會出現在眼前。分布式、小型化的智能光伏,意味着光伏發電在儲能、輸電、入網等環節的成熟。距離可再生能源的主流化,我們在 2023 年又近了一大步。
回顧這一年,會發現很多智能化項目都在變。原本只能聊的,現在能看了;原本可以看的,現在能用了;原本在大型園區裡、企業裡的,現在随處可見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項目中與網絡強相關的,明顯發展最快,而與雲計算、AI 強相關就慢一點。中國的網絡基礎設施領先,正在高速轉化為智能化進程的成熟。
在規劃未來時,這一點更需深思。
年輕人
探訪各地的智能化項目,總會遇到讓人驚訝的人。
你以為人才都在北上廣深?不是的,二三線城市,乃至鄉鎮農村都大有懂數字化、智能化的能人。你以為智能化專家應該年紀不小?不是的,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往往更有想法,并且有更廣闊的眼界,更好的執行力。
在今年的智能中國探訪中,同樣讓我們認識了很多了不起的年輕人。
幾個月前我們和很多媒體,一起去到了陝西北槐中心供電所。這裡探索了大量配電系統的數字化、智能化能力。比如設備可感知,讓供電所維護成本極大降低;數據檢測能力,可以提前預測用電峰值,進行預判調節。
而在項目本身之外,更讓我們感興趣的是這裡的人。所長李晔介紹,北槐供電所其實非常小,只有 15 個人,但都是年齡 30 歲以下,對智能化、數字化有經驗有興趣才被調了過來。
或許,把他們聚在一起,就是為了最大化發揮年輕人的學習能力、探索精神。事實證明,這在需要将未知和已知結合的行業智能化中至關重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今年 AI 大模型火了,很多年輕人開始探索基于大模型開發應用。在大模型的泛化理解能力和 AIGC 代碼生成幫助下,AI 開發者的門檻正無限降低。我剛剛去了百度舉辦的深度學習開發者峰會,現場的 AI 開發者可謂人山人海,而他們開發的 AI 應用更是五花八門。有人用 AI 幫助聽障人士恢復聽力,有人用 AI 進行學習輔導,有人用 AI 教不會談戀愛的朋友怎麼談戀愛 …… 好吧,這可能也是個剛需。
在今天,想要成為 AI 開發者。沒有同伴,可以;在校學生沒有經驗,可以;根本不會寫代碼,也可以。眾多年輕人正在用大模型鼓搗出非常酷,或者非常能賺錢的點子。他們把智能中國的少年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一個非常能看到 " 年輕人 " 重要性的地方,是數字鄉村。今年我們探訪了不少數字鄉村項目,發現數字化、智能化做得好的鄉村,無一例外都有一位有想法,有見識的村支書。事實上,目前階段運營商、ICT 企業、AI 企業,都希望打造數字鄉村的模範點。只要有人牽頭,善于找資源,溝通平台,很容易就能獲得技術與資源的支持。
這就導致鄉村智能化,說好做也好做,一個人就可以帶動一個項目;說難做也難做,一旦陷入無人牽頭,層層推動層層審批,事情就很難進行。這客觀導致,很多智能化項目都因為個人能力影響了整體建設水平,而未來差距還可能繼續拉大。
推而廣之,在今天中國的大量行業與領網域裡,一位負責人有魄力,有廣泛收集信息的能力,有發展規劃的眼光,是一定能在智能化上做成一些事的。時代的饋贈,終究要靠人來把握。
智能中國需要年輕人。
注意,這個年輕不是指年齡,而是指心态。
" 要光腚 "
2023 年,智能化還有一條主線,是 AI 大模型與行業的結合。如果我們了解大模型,從宏觀趨勢、全球科技發展這些角度看,大模型與行業在中國有着天然的結合必要性。甚至會理想化地認為千行百業将如飢似渴地擁抱大模型,争搶大模型。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走進行業,深入行業,可能會發現遠沒有那麼簡單。
中國企業對智能化的熱忱确實更高,但一個行業的復雜性,卻往往不是外部的 AI 技術供應商在短時間内能夠想象和理解的。
今年對這件事最深刻的領悟,發生在海拔負 800 米的一座礦井下。當時我們與其他媒體一同進行煤礦智能化的參觀。在作業面 40° 以上的溫度中,媒體一行人走了 4 個多小時。下井時大家興高采烈,上來之後已經沒有人能說出話了。要知道,我們僅僅是參觀,而煤礦中工作的采礦工人與工程師,他們面臨的工作環境顯然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這時我就在想,每天跑數據,調模型的 AI 技術供應商,真的了解這座礦井嗎?他們真的能知道這裡的需求是什麼?了解這個行業的復雜性嗎?
站在門外看行業,你可能遠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這條經驗同樣來自這次井下之旅。在我們下井之前,需要先更換井下防護服。帶領男士這組的,是礦上一位豪爽、熱情的領導。在換衣服時,他跟我們說:" 穿防護服裡面一定要光腚啊。"
出于那根深蒂固的羞恥感,我們并沒有聽他的,結果下井之後發現,煤層是有很多水滲出來的,會順着防護服流進去,把裡面所有衣服都染成了黑色。等出井後洗澡時我們發現,好吧,沒有幹淨衣服可穿了。
這個教訓,或許可以在 AI 大模型 + 行業的旅程中做一個微小的反面教材。
很多 AI 企業,事實上并不能對齊行業需求。他們希望自己的算法以一當百,希望能賺最快的錢,與最頭部的客戶合作,希望能馬上解決行業最大的問題。但這并不現實,你并不了解行業智能化的内核,就像你不知道一句質樸的 " 要光腚 ",背後隐藏着多少經驗和預判。
同樣,AI 不懂行業,就如同行業也不懂 AI。今年在參會走訪中,我們和很多行業代表交流過。有人問我們 " 為什麼是大模型,用小模型不行嗎 ",有人抱怨 " 才來個行業 +AI,現在又來個行業 + 大模型,你們真是沒完沒了 "。
總而言之,大模型進行業确實是正道,但需要擺脫發展過快帶來的浮躁感。
需要敬畏行業,走進行業,持續與行業交流。持續去了解井下、廠裡、碼頭中發生的真實情況,關注每個行業的復雜與特殊。探索智能化能為企業解決什麼問題,傾聽企業是否願意去解決這個問題。
大道維艱,行之則易。
Make It Possible
快寫到結尾的時候,我在想這一年的旅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答案或許是,2023 年我看到了很多事情,由原本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大大小小的 " 不可能 "。比如說電視和機頂盒,這麼近的兩個設備,居然要用兩部遙控器,事實上十分麻煩,且這一麻煩就是多少年。但在今年,可以看到長虹發布了搭載星閃技術的星閃電視,可以讓兩個遙控器合而為一。
再比如,醫院裡有大量數字化設備。僅僅在一台醫療小車上,就有呼叫系統,監控系統,檢查系統等。但這些設備都來自不同國家,相互之間無法連通,非常不便。而如今,鴻蒙作業系統開始解決這些問題,醫院也在更加關注數字設備的國產化問題。
國產技術,自主可控,就是這些改變背後,我想要略加讨論的那個起因。
在 2023 年,我們看到了銀行、券商、大型制造企業,紛紛替換了國產數據庫;看到了國產 AI 伺服器實現了規模化出貨,能夠撐起市場一角;看到了在自主芯片、自主數據集、自主框架上訓練的文心大模型,能被無數中國人真正用到。
2023,自主化科技替代,在沉默中,在靜谧中,高效地,迅猛地,甚至有點悲壯地發生着。
我還能清晰地記得,将這種蔓延整年的情緒推上高潮的那一天。那是 9 月 25 日,華為在深圳召開發布會。
在那之前,華為的 Mate 60 系列被網友評為 " 争氣機 "。但不出所料,這場發布會依舊沒有過多介紹華為手機,甚至根本就沒提手機。那發布會做什麼了呢?答案是唱歌。發布會開始,唱起了已經有四年沒唱過的《我的夢》。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執着地,勇敢地不回頭
穿過了黑夜,踏過了邊界
路過雨,路過風,往前衝
總會有一天,站在你身邊
再把這幾句歌詞念一遍,你會發現這确實是一場手機發布會,是華為手機的發布會。對了,這首歌的英文版本叫《Dream It Possible》。
站在 2024 的門前,好像已經沒有什麼不可能。
以上,就是我們在 2023 年看到的智能中國。其中的風景,值得我們一次又一次出發,一次又一次思考和感動。
如果說,旅行是去看自然界造物主打造的風景,人文景觀中古人打造的風景。
那麼智能中國的旅行,看的就是我們自己親手打造的風景。
還是那句話,你所在的地方,你所改變的事情,就是智能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