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西南證券“清倉”西證國際證券 中資券商“出海”幾多愁,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牛钰 繼海通國際證券今年初在港交所退市完成私有化之後,又一家赴港上市的中資券商铩羽而歸。6 月 21 日,西南證券(600936.SH)公告稱,拟轉讓其持有的西證國際證券(0812.HK)全部股份,交易代價為 8966.27 萬港元。
6 月 27 日,西證國際證券公告稱,截至公告披露日,主營業務并無重大變更并處于正常運營狀态。其中企業融資業務有一個項目正在進行,并與三家潛在客戶探索新機遇。資產管理業務已與兩家公司籤訂投資顧問項目。
出售西證國際證券的交易完成之後,西南證券是否還有其他國際化業務?經濟觀察報多次聯系西南證券采訪,西南證券回應稱,交易所公告的内容就是按照監管要求和信披要求發布的内容。
西南證券在上述出售資產的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產生的收益可能超過公司 2023 年度經審計歸母淨利潤的 10%,具體數據以最終經審計的财務報告相關數據為準。未來交易完成後,西證國際證券将不再納入西南證券合并報表範圍。
十年之前,在中資券商赴港上市熱潮中,西南證券以合計約 6.94 億港元的代價收購了香港上市券商敦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稱 " 敦沛金融 ")73.79% 的股權。2015 年 5 月,原 " 敦沛金融 " 正式更名為西證國際證券。
2016 年以來,西證國際證券的扣非後歸母淨利潤持續 8 年為負,最終西南證券只能将該業務板塊較當年的買入價打 1.29 折 " 割肉 " 離場。
經濟觀察網向多家券商了解最新關于出海業務的進展,有頭部券商人士表示,因為其公司國際化業務并不出彩,所以很少提及。
在近兩年的港股承壓等因素導致投行業務收縮、投資虧損之後,中資券商赴港熱潮逐漸退去。
持續虧損
經濟觀察網從公司公告,以及多位熟悉中資券商在港業務的人士處了解到,西證國際證券近兩年主要業績來源是坐盤買賣,即通過買賣股票、債券等進行獲利。但整體表現不佳,2023 年,西證國際證券發生了多筆債券和票據的虧損,總虧損金額較大。
近幾年,西證國際證券在債券投資方面 " 踩雷 " 頻繁,投資失利疊加其他業務近兩年的停滞,直接導致了其陷入持續虧損的困境。
在 2015 年 10 月發布的年度業績報告中,西證國際證券還雄心勃勃地稱,将為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客戶提供領先全面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彼時其主要從事經紀、孖展借貸及财富管理、保險經紀、企業融資、坐盤買賣、放債及其他業務。
從 2021 年底開始,西證國際證券主動公告稱,停止期貨及期權的直接經營業務、經營 " 證券經紀及孖展業務板塊 " 的經紀業務以及保險經紀業務,理由均為以集中現有資源投入優勢業務,也就是自 2019 年以來營收占比最多的坐盤買賣業務。
Wind 數據,西證國際證券的坐盤買賣業務在 2020 年至 2023 年期間的收入分别為 2.01 億港元、1.08 億港元、-1.15 億港元和 0.26 億港元。
" 從債券投資角度來看,西證國際證券的業績表現挺差的,應該還踩過雷。" 一位中資券商在港自營投資業務人士對經濟觀察網稱,西證國際證券市值太小(停牌前總市值為 1.10 億港元),按照上市規則,出售事項金額超過市值的 5% 即需披露。
經濟觀察網不完全統計,2023 年至今,西證國際證券已公告 18 筆債券及票據的賣出交易,其中大部分債券在 2022 年至 2023 年的持有階段已出現虧損,并且有 12 筆交易發生虧損。
具體而言,虧損較多的交易包括:賣出雲南省投子公司碧海的票據虧損 19.30 萬美元;賣出健合集團的某債券虧損約 10.89 萬美元;分兩批賣出中國信達子公司發行的票據虧損合計 6.94 萬美元;此外,出售海通國際的債券虧損約 2.98 萬美元。
上述在港投資人士稱,上述涉及信達、海通國際債券的虧損可能是歷史上買入後想持有到期,但信用出現問題之後,只能盡快折價賣出。而雲南省投、健合集團也是比較少人會投的項目,不排除這是西證國際證券投行業務 DCM(債券承銷業務部門)的項目。
經濟觀察網查閱票據出售及發行資料發現,上述雲南省投子公司碧海的票據于 2022 年 3 月 3 日發行,發行規模為 2 億美元,存續期為 3 年。西證國際證券是牽頭經辦人和聯席賬簿管理人之一,于 2022 年 2 月 28 日在公開市場購買了 300 萬美元的該票據,從買入到 2022 年底盈利約 9.90 萬美元,但 2023 年前三個季度虧損 0.92 萬美元,2023 年 10 月底折價約 20 萬美元賣出。
西證國際證券曾在出售公告中表示,持續監視持有的餘下證券,在适當時機變現,以盡量提高持有該等上市投資的潛在收益,或視乎情況而定,盡量減少潛在虧損。但從最新數據來看,西證國際證券在投資方面的虧損沒有扭轉,敗走終成定局。
公告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西證國際證券資產總額為 7.10 億港元,負債總額為 7.47 億港元,淨資產為 -0.37 億港元,淨利潤為 -0.16 億港元。
赴港熱潮退去
2010 年前後,中資券商開始落地香港開拓海外業務,至 2017 年間多次掀起赴港上市小高潮。
2018 年,在港交所改革上市規則疊加中概股回流熱潮下,在港中資券商投行業務強勁搶占市場份額,逐步在香港站穩腳跟,境外業務的業績也在 2020 年攀上頂峰。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對經濟觀察網稱,這些年來,香港中資券商也有很多出現虧損,國際化之路并不順利。
2021 年以來,内資房企美元債接連出險,作為曾在房企赴港上市、發行債券融資等方面密切合作的中介機構,在港中資券商的日子并不好過。
2022 年時,在經濟承壓與美聯儲加息等衝擊下,港股全年呈現頹勢。海通證券、東方證券、中泰證券、光大證券、國聯證券等多家券商 2022 年在年報中披露的海外業務業績均為虧損。
2023 年,受港股市場低迷、IPO 和發債項目數量減少等因素影響,海通證券、東方證券、中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等券商在港業務依然持續虧損,其中海通國際虧損 72.91 億元。
黃立衝指出,過去幾年資本金額較為充足的券商在地產領網域的風險暴露較大。部分中資券商在美元債方面做了一些結構化產品,其中部分產品可能含有對賭成分,這與股票交易傭金、投行保薦人這種盈虧波動小的業務不同,中介機構有時發行股票或債券時充當劣後,一旦出現對房地產行業的策略判斷失誤就會大幅虧損,甚至面臨更大的風險。
以海通國際為例,2007 年,海通國際收購香港的大福證券成功在港上市,2010 年 11 月 16 日更改為 " 海通國際 ",随後其以股權、債券融資為主的投行業務發展迅猛,一度成為在港中資券商的頭部機構。但是 ,2022 年及 2023 年,海通國際累計虧損 134.96 億港元。今年 1 月份,海通國際完成私有化退市。
經濟觀察網多次就海外業務化解風險的進展及高管變更等事項向海通證券發送采訪提綱,始終未收到回復。
上述在港投資人士透露,海通國際的投行業務話語權很大,以至于 DCM 跟投項目沒有跟正常的信用債投資使用同樣的信評體系,導致手裡殘留很多不良債券,尤其是投資了很多龍光、恒大、碧桂園、雅居樂、正榮等内地房企。
" 出海 " 幾多愁
在市場競争和風險控制的矛盾下,券商落錨香港的 " 出海 " 征程不易。
經濟觀察網獲悉,在香港市場屬于第一梯隊的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在 4 月及 5 月對香港子公司投行業務線人員進行了裁員或降薪的動作。
回顧中資券商在港的發展歷程,黃立衝認為,中資券商在管理風險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往往使用資本進行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和交易,這種操作方式雖然在短期内可能帶來較高回報,但也存在較大的虧損風險。西證國際證券等中資券商在香港的投資虧損情況也類似。
上述在港投資人士表示,從投資端來看,海通國際、國泰君安等香港子公司以前在金融投資方面以自營的做市業務為主,而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的境外子公司以代客衍生品等業務為主,因此被自營業務風險暴露的波及較小,還有些券商以 " 保守 " 為主,資產負債表杠杆極低。
該人士所在中資券商并未踩雷地產美元債,投資業務也是正向盈利。他認為,除了在敏感時刻全部出掉所有債券外,還要看内控和風控體制怎麼分工,以及如何去平衡 DCM 和自營業務。相對而言,DCM 的項目跟投經常會出現漏洞,因為券商對資管、自營的投資細節把控非常嚴格,但由于 DCM 是創收部門,監管沒有那麼嚴格,在出現集中暴雷的幾年前,部分中資券商沒意識到持有很多廢債,導致風險持續暴露。
該人士同時指出,如果内控或者風控設定太多限額,券商的業務擴張就會遇到阻礙,從而影響到券商進一步的發展。
黃立衝稱,中資券商 " 出海 " 存在多重挑戰,在國際地緣政治等的影響下,一些中資券商很難适應出海地區的市場競争,很難有貼近當地市場的感覺以及 " 街頭智慧 " 的實戰能力,出海業務或許并不會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