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賺錢的項目,往往不屬于最精明的人,歡迎閱讀。
一、人是專業的,但投資并不專業
剛入行的年輕投資人,對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心。其中一些喜歡思考的人,總是試圖用一套邏輯框架,來指導自己的投資行為。時間久了,就會發現:當你拿着一個放大鏡去看一個本就模糊的東西時,結果只會讓你更加迷茫。
這就好比當你在戶外的一個超大背投螢幕看到一副栩栩如生的畫面,你會感到震撼;當有機會走到它的面前,你會覺得眩暈,甚至會感到惡心。
投資人如果太關注一些連你自己都無法把控的細枝末節時,往往就會偏離了投資主線,犯了舍本逐末的錯誤;畢竟放在時間的周期裡,影響一個項目甚至一個行業的因素太多了,很多都是我們無法預測的。當然,這并不是讓大家忽視對行業的專業性研究。
其實,VC 投資人最重要的作用是:
信息傳話筒;
概率篩選機。
投資機構的領導經常會跟投資經理說:你去把 XX 行業搞搞清楚。
作為一個投資人,哪怕產業研究做得再深,和那些天天泡在產業裡的從業人員相比,深度遠遠不夠。很多時候,產業裡的人覺得習以為常不需要講的東西,對于投研人員可能就是徹底的知識盲點。行業研究最大的作用是排除明顯的大坑,讓投資者不要犯常識性的錯誤。
一個投資人,哪怕之前在產業裡待過,一旦離開行業 6 個月以上,信息的滞後性就體現出來了。盡管他們可能還有些前同事仍在產業裡,但出于行業的合規和保密性,高質量信息的獲取仍然會存在困難。當一個產業體系足夠龐大,跨部門的獲取,又會帶來信息質量的衰減。
所以,VC 投資人在做產業投資時,最應該做的,是在保證不犯常識性錯誤的基礎上,花時間去分析競品之間的競争性差異,然後按照概率去投資下注,這才稱得上是專業。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我所說的其實是三個步驟。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投資人覺得掌握了行業内天經地義的知識性盲點就叫做專業,在匯報項目的時候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講技術,我并不是說技術普及不重要。我們在看了大量的項目之後發現,很多行業的前沿技術變化,連行業内天天待在產線的人都難以判斷,投資人又怎麼能做出準确的判斷。
所以,對于產業技術類的投資,所謂的投早、投小,并不是讓 VC 的錢對某個技術路線下盲注,這個跟賭沒有什麼區别。至于技術類 0~1 的驗證,最好還是交給產業資本或者用企業的研發成本來攤銷。
我理解的 VC 投早、投小,應該是建立在有商業化的基礎之上,VC 成為科技企業早期的商業助推器。在當下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即使創業公司的一項新技術取得了業内的共識性突破,距離它成長為行業内主流的玩家(都談不上龍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這裡面既有來自上下遊產業鏈的挑戰,也有來自行業本身競争對手的對抗,還有内部技術專利和核心人員的保護,甚至還有來自上層政策和外部環境的衝擊。
在一個對的概率樣本庫裡持續下注,實現經濟收益的正反饋,才是 VC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否則,教條主義的投早、投小,最終都會是一地雞毛。
二、憨憨是一個好品質
VC 投資賺錢變得越來越難,表面看是叙述主線的缺失;但深層次看,很多 VC 投資人,本身是不懂賺錢的,還沒有搞清商業的本質。當他們自己如果這方面嗅覺不足、感知不足,就無法把握創業公司成長的動力。
投資行業不是簡單的精英主義,只有真正接地氣,踏實地深入產業,才能抓住投資的主線。
經常看到有些投資人,仗着自己做過幾年投資,或者在產業裡待過,就在創始人面前班門弄斧,指點江山。當下這個時點,敢于出來的創業者,一定不是盲從追風,他們一定有獨到的、值得投資人學習的地方。大家能夠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做高質量的探讨,對于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會受益匪淺。
VC 投資本身也是一個產業,并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資本作為 VC 重要的要素手段,跟創始團隊的技術、管理屬于不同維度的生產要素,只有把這些要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讓企業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在投資這件事上,創始團隊跟 VC 投資人是平等的,是雙向選擇的過程。
很多投資人在跟創始人見面的時候,态度會很傲慢,總是提出質疑。自己沒對行業常識了解清楚,就開始高談闊論。還有一些投資人跟創始人見面,就是工具人的人設,上來就是三段論:你的收入和利潤、你的壁壘、你的團隊。然後說教一番,拍拍屁股走人了。這類投資人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位置搞錯了。
還有一類投資人,見到研究型學者類的創始人,就開始無腦谄媚,不作具體商業分析,把自己沉浸在自己臆想的科創世界,反而忽視了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所以,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看到創始團隊與投資團隊的關系也變得很微妙,尤其是在資本冷卻的大背景下,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有些投資人,不但對創始人态度情緒有問題,對于合作夥伴或者 FA 的态度也不好。我們投資行業裡的人經常在一起閒聊,大家也會聊聊各自的投資人朋友,會發現有些共同的朋友情商都不在線。
很多投資人對待 FA 常年不回消息,想起來什麼事,突然問一句,這樣給對方的感覺很不好,長此以往,可能就失去了一個渠道的朋友。他覺得自己效率優先,實際上反而把朋友越做越少。慢慢地,自己的信息就越來越閉塞。
大浪淘沙後,一級市場都是一群最聰明的人在博弈,投資人千萬不要把自己想得太精明,有可能自己就是那個魚腩。
三、VC 投資的成本
VC 投資是看賠率的一個生意,投資機構抛開人員開支,單從投資角度看,最大的成本主要包括:
錯過好項目(Miss);
投錯項目(這是普遍現象);
發現一個好項目,投不進。
上面三個成本,錯過好項目是 VC 最大的成本。
當投資機構決策一個項目時,通常會遇到下面兩種情況:
如果項目數據還沒起來,他會對創業者說:你們先跑跑再說;
一年之後當項目再次擺在面前,如果項目數據沒起來,投委會的人會心理自我暗示:果然沒做起來;如果數據起來了甚至超預期時,此時往往伴随着一個現象:項目的估值再次上漲。這時投資人又會想:已經增長了這麼多,還會繼續增長嗎?
所以,一旦投資人錯過一個項目,大抵就是錯過了。
當你拿着放大鏡去看一家上市公司,看到的全都是問題。
當你把一個創業項目翻個底朝天時,暴露的全都是風險。
當下 VC 投資已經進入深水區。盡管資本化退出的渠道在收緊,但如果投資機構的決策還是停留在只看數據,關注利潤,可能會錯失掉下行空間裡為數不多的機會。投之前充分做好讨論,沒有哪個項目是看上去沒有風險的,一旦達到内部的概率預期,就要果斷下注,不能猶豫不決。
除去投資本身的因素,VC 投資還有一個重要的成本:周期的成本。
長期來看,能給 VC 投資人賺錢的項目,就是好的項目。
但再優秀的項目,也熬不過周期。
一個創業項目,技術再強、團隊迭代能力再快,商業模式再好,也會有遲暮的一天。正如拼多多的市值在一定周期裡會超過阿裡。
投資賺錢的底層邏輯,是審美共識帶來的流動性交易,而這個閉環只會存在于某段特殊的周期内。
至于項目的估值,PE 是 10 倍還是 20 倍,本身并沒有一個科學的标準,重要的是階段性共識的看法。這裡面有時需要業績的兌現,有時需要對增長形成預期;而 VC 的資本價值,就是加速上述兩個要素的形成。
比如,AB 兩個項目基本面可能都差不多,員工人數也差不多,都是去年收入 500 萬,今年預計收入 2000 萬,但由于所在的行業不同,估值可能截然不同。
一個項目的估值,大概包含兩個主要因素:
公司未來的發展預期,這個決定了公司的上限;
當前業績的兌現程度,這個決定了達到上限的概率。
此外,還要考慮投資的容錯率,這個容錯率可以是多方面的。
比如,年輕的創業者相較于年長的,通常具有更高的容錯率,因為他們即使失敗了還能東山再起,而年長的創業者往往面對不順,心氣就不足了。
同樣,一個科技項目單純去講高成長的故事可能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點,因為大多數投資人都謹慎了,不相信故事了;此時,如果這個項目有一些傳統業務的基本盤,再搭配上新的高成長業務,容錯率就明顯提高了。
再比如,項目的創業賽道足夠寬,公司當下的業務或許只是單點突破,但給投資人留出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讓他們覺得公司可以不斷擴充業務條線。
還有,對于很多長期來看确定性的機會,雖然短期的拐點很難确定,但還是會讓投資人躬身入局。
VC 的作用就是在市場沒有達成共識前進入,用資本助推企業達到階段性的審美共識。
但現實中,真正能賺錢的項目,并沒有讓接觸它的人甚至是股東賺到錢。原因是,放在大的時間周期裡,大家往往都舍本逐末,沒有真正看懂這個項目。很多人,又往往會把它簡單地歸結為:運氣。
四、VC 機構裡的眾生相
VC 機構裡的投資人也是一個大雜燴,投資決策的好壞,取決于内部團隊的配合。
年輕的投資人就像永動機,他們的優勢是信息處理速度以及信息獲取的廣泛渠道(但渠道的層級并不高,噪聲也很多,有時未必是優勢),但劣勢是,易衝動。
年輕人嘛,容易血氣方剛,見過的好東西畢竟少,所以容易被創始人和行業的表象蒙蔽,而且有時總覺得投資老大哥太保守,還會有點清高。進入 VC 這個行業的年輕人,智商一般都在線,大致都不會太笨,但大家的悟性還是會有差别。
有時太聰明的年輕人未必做得好,容易眼高手低,這反而是投資大忌。而那些有韌勁,甚至憨憨的,更容易抓住一些好項目。27~32 歲年齡段的人,依舊是中國 VC 市場不可或缺的主力,而在美國,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中年人更像壯年的狐狸,他們的優勢是對事件的解讀,這裡不僅單指某個項目,也包括行業大勢以及新聞政策。畢竟年輕時趟過不少坑,也見過不少好的東西,對于行業和公司能夠進行多維度的比較。他們大局觀更強,往往能快速洞悉事物的本質。
很多中年投資人最牛的地方在于,即使短期内無法投資企業,也能跟企業的創始人保持良好的關系,甚至私下成為很好的朋友,第一時間掌握企業的細節信息,實現最低成本的看牌跟進。一旦機會出現,他們能夠投得進。
但他們也有劣勢。随着年齡的增長,中年人的信息搜索和處理的速度都在下降。更大的問題是,很多老資歷的投資人,世面見多了,對于新事物的抗拒感大于新鮮感。這就好比一個男人,美女見得多了,虧也沒少吃,累覺不愛了。
中年投資人在中國 VC 市場是更加寶貴而稀缺的。因為他們是在一輪又一輪的周期 PK 中留存下來的,同時期的很多投資人,在過去數年,都被作為成本單元優化掉了。
每個投資機構都有一個元老級的老人。這個有點像電視劇《繁花》中爺叔的角色。他們往往閱歷深厚,是最終資源的背書人甚至是資源的擁有者,這個資源不單指資金,還包含產業和政府資源。他們是老錢的代表,代表着頂層的資源。他們往往是一串數字裡最前面的 1,如果沒有這個 1,後面再多的 0,投資這個局也攢不起來,老錢們是永遠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老錢是非常不容易觸達的群體。之前很多人想募資,都試圖從老錢的二代開始着手。當然,有些二代本身很優秀,一起以創業的心态合夥做基金,也是不錯的。但有些人,想通過二代接觸到背後老錢的資源,這條路就走不通了。因為二代在沒有完全接班之前,他們本身是沒有多少背書能力的。有時二代跟普通人的差别,只是信用卡的額度多了一些,能調配的資源最終還是掌握在上一代手裡。
老錢在 VC 產業的作用就是資源嫁接。扶上馬、送一程,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老錢喜歡親自上陣,尋求更多的參與感甚至是掌控力,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五、理解產業的真正邏輯
在中國 VC 領網域,我們不知不覺已經創業三年多了。
過去三年,大家穿越了疫情,但沒有迎來 VC 這個行業的繁榮。我們 VC 從業者每天都在研究最前沿的賽道,看最性感的項目,但很少有人去認真分析中國產業的宏觀邏輯。
在對待產業發展路徑的問題上,中美兩國體現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美國 VC 投資對待新產業的态度,總體而言是:允許泡沫、允許失敗。
每一次泡沫之後,他們始終堅信劃時代的創新,帶來的收益遠遠覆蓋之前的成本。
他們的產業發展是圍繞技術迭代不斷推進的。當新的理論從學術界誕生,到逐漸成熟,商業化落地,它所帶來的效用一定比當下的技術有明顯的提升。然後這個新技術會衍生出一批新產業,他們基本不走回頭路。
我們國内看待產業的态度則是:不許失敗,不許泡沫,時間緊迫。
通常由頂層發起命題式作文,創業者想把產業做對、做好,一定要對作文的題目做出正确解讀。
在中國,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既然上面發布了命題式作文,那麼大家就按照各自的解讀把作文寫好。至于你用什麼技術,什麼新概念,上面并不關注。只要不是高污染,别過分壓迫勞動人民,别偷稅漏稅。
如果企業能在時間視窗期内,低成本的完成命題式作文,那麼它可能就創造出了一個新行業。
很多時候,中國本沒有新行業,只是大家在完成命題式作文的過程中,生意做着做着,才發現:靠,原來幹了一個新產業,因為發現收入起來了。
總體來說:在美國,產業是圍繞技術展開的;在中國,技術是服務產業的手段。
搞懂了產業的真正邏輯,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尤其是對于人民币的 VC 基金。
過去幾年,從表面上看,國有資本在 VC 市場的滲透率逐漸上升,民營基金管理人的市場份額在下降。
市場留給民營基金的蛋糕雖然小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吃蛋糕的民營基金變得更少了,蛋糕的相對質量更好了。中國的 VC 市場,真正進入 " 剩者為王 " 的時代。
未來幾年,VC 領網域還會持續洗牌。
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自然選擇。
結語
10 歲,因為打架被老師罰站,你很為難;
16 歲,跟初戀吵架分手而大哭一場,你很為難;
29 歲,因為熬夜被診斷出腎功能衰減而失眠,也很為難;
38 歲,因為公司回購跟創始人撕破臉,又很為難;
52 歲,你經商失敗,看透人生,拖着疲憊的身體走入足療店,希望和一位年輕的女技師交流一下哲學,才發現已不再有任何的姑娘願意再接納你的沉澱,同樣很為難。
人生就是這樣,峰回路轉,兜兜轉轉。為難的背後,總有更留戀的理由,讓你繼續堅持活下去。留在牌桌上,你就會有新的機會。
2024,我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