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锂電、光伏產業鏈表現強勢,2023年“新三樣”出口成績亮眼,今後如何繼續揚帆遠航?,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 月 12 日,國新辦舉行了 2023 年全年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根據會上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被稱為我國出口 " 新三樣 " 的電動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產品,合計出口總額達到了 1.06 萬億元。
" 新三樣 " 出口總額同比增長近 3 成,首次跨過萬億關口
整體來看,我國 2023 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 41.76 萬億元,同比增長 0.2%,其中,出口 23.77 萬億元,增長 0.6%。而" 新三樣 " 貢獻了出口額中的 4.5%,不僅歷史上首次突破萬億,其同比增長幅度也達到了 29.9%,同船舶(出口同比增長 35.4%)一起成為了今年增勢最亮眼的產品。
具體來看," 新三樣 " 中,增速最快的還是電動汽車,2023 年全年出口 177.3 萬輛(包括客車、乘用車、純電、混合式),同比增長 67.1%。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國汽車產業在出口方面整體的強勢表現,2023 年我國全年出口汽車 522.1 萬輛,同比增長了 57.4%,一年跨了 2 個百萬級階梯(2021 年跨過 200 萬輛門檻,2022 年跨過 300 萬輛門檻,2023 年則一舉超越 500 萬輛),預計将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另一方面,我國的電動汽車在海外市場的開拓、技術進步、產品保障等方面的積累也在逐漸發揮作用,品牌認知度、認可度的提升有力支撐了逐年的高增長。根據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的介紹,目前我國每出口 3 輛汽車就有 1 輛是電動汽車。
與電動車息息相關的還有作為其動力基礎的锂電池,從目前公布的 2023 年前 11 個月的情況來看," 新三樣 " 中锂電池的出口總額最高,占比超 4 成,同比增速也有 32.7%。值得注意的是,電動汽車、锂電池的出口一向較依賴減排動力大而新能源車滲透率未達預期的歐洲市場,2023 年,電動汽車尤其是純電車出口額最大的多為歐洲國家,锂電池對歐出口額更是占到了總數的 4 成多(锂電池出口方面美國同樣較高,占比約 2 成),歐洲源源不斷的需求支撐了近年來的增長,但其政策、市場的變化和風險,也可能會對我國出口形成負面影響。
2023 年,太陽能電池的出口大概占到 " 新三樣 " 出口總額的三成左右。如果将統計品類進一步擴大到其他太陽能光伏設備制造環節,可看出相關增長仍然可觀。根據钛媒體 APP 此前的報道,2023 年光伏矽片出口預計同比增長超 90%;光伏電池片出口預計同比增長超 70%;光伏組件出口預計同比增長超 34%。(產能過剩危機下,風電、光伏的 2023 并不那麼 " 風光 ")
數據亮眼但仍有隐憂,企業出海建廠趨勢值得關注
2023 年 " 新三樣 " 的表現雖然亮眼,但年内呈現出的出口增速放緩、國内產能過剩、歐美市場收緊等現象同樣需要關注。
從增速來看,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實現了整體倍增,2023 年增速則明顯放緩。锂電池出口額 2022 年增速接近 60%,2023 年則降至 30% 水平;光伏產業鏈出口的整體增速亦有所放緩,尤其是組件領網域,不僅增速走弱,此前由海外市場相對較高的價格帶來的利潤也承受了壓力,出現了 " 量增價跌 " 的現象。
出口增速放緩的另一邊,就是國内產能的持續過剩,以及由此導致的 " 降價潮 "。2023 年,無論是锂電產業鏈還是光伏產業鏈," 產能過剩 "" 低價搶市場 "" 降價潮 " 等都成了行業關鍵詞。
如前文所述,就在國内過剩產能需要尋求海外市場的消納空間時,以往的歐美大市場卻出現了收緊态勢。2023 年,歐盟、美國、印度等均加速推行新能源產業本土化策略,中國作為新能源制造、出口大國被視為主要競争對手,一系列限制措施也相繼到來。電動車方面,歐盟委員會曾于 2023 年 10 月宣布對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這三家中國車企開啟反補貼調查,美國也對我國出口電動車加征了關稅。锂電池方面,去年 8 月《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生效,再加之一系列限制措施,都是導致了我國锂電產品對歐出口增速放緩。光伏產業鏈方面,除了歐美市場的收緊,潛力較大的印度市場也開始對我國光伏產品加征關稅,并進行避稅調查。此外,歐美市場推行的 "China Plus One" 戰略和對本土產能的高額補貼,也讓我國的出口產品在當地競争中面臨不利局面,去年光伏組件環節即出現大量 " 海退貨 ",不僅影響了企業經營業績,還對國内市場產生了一定的擾動。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23 年出現了尤為明顯的锂電產業鏈、光伏產業鏈企業出海建廠潮。2023 年以來,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锂能等龍頭在内的十數家锂電企業出海建廠(啟動計劃或宣布計劃),其中歐美仍是主要目的地;光伏產業鏈上,我國光伏組件五巨頭(晶科能源、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實現了 " 在美聚首 ",而矽料、矽片、電池等環節也持續在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加緊布局。
2024 年,除了關注產品出口的表現,我國企業的這些海外產能也将陸續落地(如寧德時代于印尼建設的約 50 億美元投資的動力電池產線、遠景動力建設的法國杜埃年產能 24GWh 動力電池產線、天合光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威爾默投資 2 億美元建造的年產能約 5GW 的組件廠等項目預計均将于 2024 年投產),其投產情況值得重點關注。而這一波出海建廠潮是否會進一步延續,也将對我國新能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2024 年,钛媒體 APP 也會持續關注我國新能源領網域的出海動向,并推出系列報道及專題報告。(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眾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