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學歷在貶值,但大學學費又又又漲價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号網易數讀(ID:datablog163),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這個夏天,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準大學生們不僅要面對雪糕和演出 " 刺客 ",開學要交的學費也要漲了。
今年,許多省份像約好了似的,紛紛調高了公辦高校的學費标準。一些專業型碩士的收費也水漲船高,三年讀下來,家裡沒有十幾萬存款的話很難能扛得住。
不止學費,在物價節節升高的時代,與象牙塔有關的一切似乎也在經歷着通貨膨脹:食堂飯菜越來越貴;空調和熱水也不算便宜;要想卷卷證書和實習,還有數不清的可花錢的地方。
在上大學這件事上,雖然許多中國人早就不用舉全家之力砸鍋賣鐵,但各種或直接或隐形的成本還是會讓不少家庭倍感壓力。
大學學費,迎來 " 漲價潮 "
近年來,多個省份都宣布要調高公辦高校的學費标準。
上海、吉林、四川等地均在今年發布公告,将于 2023 年秋季學期上調公辦高校的大學新生學費,還有安徽等省早在 2021 年便宣布漲價,調價标準均實行 " 老生老辦法,新生新辦法 ",但在标準調整前入學的老生不受影響 [ 1 ] 。
此次 " 漲價潮 " 中,高校學費漲幅普遍在 30%-50% 左右,特定學科的一學年學費漲幅最高可以達到 160%。
其中,名校雲集的上海拟将公辦學校的平均學費從一學年 5420 元調整到 7215 元,平均增幅是 33%,四年讀下來相當于多付約 7000 元 [ 2 ] 。不過如果你讀的是雙一流建設學科的話,學費還可以再上浮 10% [ 2 ] 。
目前,一些學校已經開始響應政策,調整學費标準。今年,華東理工大學就将部分理科、工程和體育專業新生的學費每年提高 54% 至每學年 7700 元,将文科專業的學費提高 30% 至每學年 6500 元 [ 3 ] 。
不過,很多人可能會說,中國本科學費已經很便宜了,還沒有許多幼兒園學費高。比如在武漢讀個公立幼兒園,一年學費也要花上五六千元 [ 4 ] 。
據蘇州大學的一項調查,中國高等教育學費占生均培養成本的比重的确要低于許多發達國家,也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 " 學費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過 25%" 的上限 [ 5 ] 。
而且這次漲價的許多省份已經 20 多年沒漲過學費了,從這個角度看,學費的漲幅遠遠趕不上通貨膨脹與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
但是,由于各地區收入差距的存在,中國大學的學費還算不上 " 白菜價 "。要知道,2022 年中國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 2 萬元 [ 6 ] 。7000 元學費對于有些人是小錢,對于一個農村家長可能就是三分之一的年收入。
本科學費還只是個開始,在學歷日益内卷的現在,許多碩士項目的學費已經貴到令人難以承受了。
在國内讀研一般分為學術型碩士(學碩)和專業型碩士(專碩),前者學費低,每年拿到的獎學金就能覆蓋一大半,而後者的學費要高出不少,一些專業的學費都趕得上歐美留學的費用。
我們抽樣了 20 所中國普通高校全日制專碩的學費,發現專碩學費普遍要比本科貴出不少,其中管理學平均學費一年要超過兩萬元。
近年來,專碩學費還大幅上漲。據澎湃新聞統計,從 2019 年到 2022 年,有 38 所 " 雙一流 " 高校漲過專碩學費。其中漲幅最誇張的東華大學國際商務專業,從每學年 1 萬元不到直接漲到了 2022 年的 7.9 萬元 [ 7 ] 。
而且,對于許多要讀研的人來說,專碩越來越成為難以回避的選擇。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 年專碩招生已達 70 萬人,占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數的 60% [ 8 ] 。
廉價的生活費用,一去不返
當然,上大學的開支還遠不止學費,從衣食住行,到實習考證,一不留神就會把生活費花個精光。一到月底,就有一批大學生在食堂表演吃饅頭就榨菜的省錢技巧。
每次網上讨論大學生一個月要用多少生活費,都免不了一場罵戰。許多長輩會嘲笑現在的大學生大手大腳,說自己當年一個月五六百元也能活得滋潤。
但時代真的變了。現在的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不到 1000 元的話,只能勉強保證個溫飽。在物價高昂的一線城市,每月 1000 元都算得上是極限生存。
我們統計了知乎問題 " 大學生現在生活費一般是多少 " 中的 4250 條回答,發現大多數大學生的月生活費在 1000-1999 元之間,有約三分之一的大學生的月生活費超過了 2000 元。
校果研究院面向一萬多名大學生的調研也顯示,大學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費接近 2000 元 [ 9 ] 。
以基礎的夥食費為例,在北京大學的食堂,要吃個有菜有肉的一餐,付出 15-20 元是很平常的事,一個月光是吃飯可能就要花 1200 元以上。
華中農業大學也因為被吐槽食堂定價太貴而上過熱搜,學生抱怨一份十幾塊錢的梅菜扣肉裡只有兩塊肉,按照這個單價算,一斤梅菜扣肉足足要 145 元。
生活費不但要花在每日的吃飯上,還要用來付水電、網絡、教材、日用品等各種必要支出,偶爾買衣服、和同學朋友聚餐也很難避免。而在部分高校,學生 " 專屬 " 的廉價宿舍也因為學校資源緊張而一去不返。
2022 年,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都在招生簡章中聲明,不再向專碩提供宿舍,學生要完成學業的話,就需要自行尋找住房。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海澱區,沒宿舍可住的研究生們哪怕只是租個狹小的單間,月租也要動不動 1500 元以上。
此外,面對競争壓力巨大的環境,不僅有高考完的考生會花 599 到上萬元買張雪峰的課,考上大學的大學生們還要付出許多成本來謀畢業後的出路。
每年考公考研人數都多達上百萬,一些學生為了提高勝算,就要為價格幾千上萬元的培訓班花錢;去異地的一些公司實習,不但要充當免費勞動力,還要付出大量的租房成本;在卷成麻花的金融領網域,學生甚至還要貼錢買實習機會 ......
如果按每年學費與住宿費合計 6000 元、一月生活費 1500 元來算,大學生讀完本科和研究生 7 年,保守估計也要近 17 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央行的數據,2023 上半年中國住戶人均存款不過才十萬元 [ 10 ] 。更别提一些偏遠地區,這筆費用足夠令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去競争花費更低的免費定向生項目。
上學貴了,學歷卻未必值錢
所以年輕人上個大學,要花的錢其實真不少,但學歷有變得更值錢嗎?
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 1158 萬人,處在歷史高點,全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約為 14 年 [ 11 ] [ 12 ] 。
某一線城市還出現了 " 本研倒挂 " 現象,該市今年碩博畢業生人數将超過大學生 [ 13 ] 。
雖然學歷 " 通貨膨脹 " 了,但從畢業生平均月收入來看的話,碩博生的收入的确要高過大學生,可以說在收入上,教育的确是會有回報的。
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西南财經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21 世紀以來,随着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為中低收入人群帶來的收入增長效應其實下降了 [ 14 ] 。也就是說,對于很多人而言,多上幾年學也不會多賺太多錢了。
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年輕人普遍面臨着 " 過度教育 " 的問題。
2021 年,浙江大學有三名研究者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以招聘網站上的 17810 份簡歷和同期約 1.6 萬個招聘崗位作為樣本,發現過度教育現象普遍存在 [ 15 ] 。
相對于工作要求,約有一半的求職者的學歷要高出兩年或以上。舉個例子,如果求職者是研究生學歷,而崗位需求是本科學歷,那麼過度教育年限即為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約 2-3 年時間。
這種普遍存在的過度教育,還會給求職者帶來 5.1% 的 " 薪酬懲罰 "。
舉例來說,一個碩士畢業生找到只需要本科學歷的工作,他拿到的工資要比一份要求至少碩士學歷的崗位上的工資低了 5.1% [ 15 ] 。
換言之,高學歷的人找了一份不需要高學歷且工資更低的工作,而這就是一種過度教育帶來的 " 薪酬懲罰 "。
女性求職者尤其如此。如今在高等教育階段,中國女性在校生數量已全面超過男性。但許多高學歷的女生還是不得不找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導致工資降低了近 22% [ 15 ] 。
不過,也有些情況是例外。比如 IT 業的求職者就不受過度教育的影響。金融業的求職者哪怕去了一個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他們的高學歷照樣會為他們帶來更高的收入 [ 15 ] 。
教育投入與回報的不成正比,使許多年輕人陷入了工作後生活質量反而下降的窘境。甚至還有人去海外花了大幾十萬讀了碩士學位,回來發現還是不得不做月薪 5000、大學生就能做的工作。
但就算如此,已經置身其中的每個大學生還是不得不繼續投資,在競争者越來越多,而未來不确定性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沒有什麼比一紙高學歷,更能帶給人安全感了。
參考資料:
[ 1 ]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 . ( 2021 ) . 安徽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學費标準調整聽證會公告 . Retrieved on July 27th, 2023 from https://fzggw.ah.gov.cn/ywdt/tzgg/145690091.html.
[ 2 ] 上海市發改委 . ( 2023 ) . 關于優化本市公辦高校本專科學費形成機制的通知 . Retrieved on July 27th, 2023 from https://fgw.sh.gov.cn/fgw_jjjctk/20230428/fa1e88923a3143d0a699954aecfb4720.html.
[ 3 ] 華東理工大學 . ( 2023 ) . 華東理工大學 2023 年本科招生章程 . Retrieved on July 27th, 2023 from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