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從5.6飙到8.1,十年前的馮小剛是敢拍的,歡迎閱讀。
10 年前,《一九四二》上映,評分一度跌到 5.6。
更讓馮小剛深受打擊的是,電影上映第二天,制作公司華誼兄弟的股價因為跌幅高達到 10%,直接導致公司股票跌停。
人民網上的相關信息
電影上映前,馮小剛在公開場合多次表态,他相信觀眾的審美能力。
事實卻是,《一九四二》票房慘敗,淨虧了 1 個多億,以至于籤了對賭協定的馮小剛,轉身制作了商業電影《私人訂制》,來償還自己籤下的債。
10 年後,情況卻發生很大變化,豆瓣評分高達 8.1,遠好于 92% 的同類歷史電影。
現在《一九四二》的豆瓣評分
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或者說,這個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怕是得從 30 年前說起了。
遭遇審查
POST WAVE FILM
1993 年,《作家》雜志發表了河南作家劉震雲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小說。
劉震雲
出刊不久,王朔就拿着雜志給馮小剛,推薦他讀讀這篇小說。看完後馮小剛很激動,覺得這個曾真實發生的苦難,内裡裹挾着極為特殊的民族性——換句話說就是:這麼精彩的故事,不拍成電影可惜了。
但 1993 年的馮小剛,還沒拍過電影,只鼓搗過電視劇。但他不再怕的,請了一大幫導演、編劇還有影評人到北影廠,讨論怎麼能把小說改編成電影。
王朔(右二)和馮小剛(左二)
讓馮小剛始料未及的是,大家對小說的價值高度認可,卻又對電影改編一致否認,一來因為這小說沒有具體的故事和形象,二來是覺得馮小剛駕馭不了這種宏大的歷史題材。
當時支持馮小剛的人,只有王朔和劉震雲。
王朔告訴馮小剛,你大膽去搞,實在不行了我給你寫個劇本。
但劉震雲心裡清楚,這故事當成小說閱讀沒啥問題,但改編成電影就需要具體的主角和故事元素。
馮小剛和劉震雲
背靠王朔的馮小剛,決定任性一把,他和劉震雲商量沿着 1942 年河南災民逃荒的路,重走一遍,在走訪過程裡寫出一個有具體主角和故事的新劇本。
在馮小剛和劉震雲的帶領下,一群人用了兩個多月重走逃荒路,走着問着寫着,前後推翻幾十稿,才有了讓馮小平剛滿意的劇本。
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個傾注了不少心血的故事,卻因為話題和故事的特殊性,沒辦法通過審查。
王朔也确實仗義,轉頭把自己的《永失我愛》和《空中小姐》兩篇小說,融在一起改編成劇本交給馮小剛,這就是馮小剛的電影處女作《永失我愛》(1994)。
《永失我愛》海報
從此以後,馮小剛徹底轉戰電影圈,拍了幾部聚焦家庭倫理的故事後,用《甲方乙方》(1997)開創了中國電影的賀歲檔,也順勢讓 " 馮氏喜劇 " 成了極具商業價值的電影标籤。
也是在那個時候,馮小剛成了一個逆流而上的人。
當大家都在搞藝術電影的時候,他拍的是被同行瞧不起的商業電影,從《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到《重量級人物》《手機》。
當國產電影開始追求叙事宏大的主旋律叙事時,他卻掉頭搞了個以一群小偷做主角的《天下無賊》。
《天下無賊》海報
在國產電影把經濟訴求當成第一要務,如火如荼地拍商業電影時,他卻再次轉向,拍起人文氣息相當濃厚的《集結号》和《唐山大地震》,以及這裡要說的《一九四二》
到這個時候,馮小剛已經憑借十幾部電影,奠定了自己在華語電影圈的地位。
所以,他就想賭上自己的電影經驗、名望和人氣,全力以赴地翻拍《溫故一九四二》。
直接開拍
2010 年之前,馮小剛一共給相關部門提交過兩次劇本大綱,但都以同樣的理由被拒絕。
等 2010 年他再次動念時,其實心裡是完全沒底的。
還是王朔,他鼓勵馮小剛說:" 弄吧,要是賠了,我再給你寫部商業片賺回來。"
還有華誼兄弟,大手一揮給了這個項目 2.1 億,讓馮小剛甩開了膀子幹,不要擔心錢。
劉震雲也不甘落後,他從來沒放棄過修改劇本,多年來把劇本打磨得堪稱完美。
馮小剛想拍《一九四二》,也一直是圈内朋友們都知道的事,2010 年重提時,陳道明、張國立主動請纓要求參演,詢問過的兩位國際影帝蒂姆 · 羅賓斯和艾德裡安 · 布洛迪,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蒂姆 · 羅賓斯(上)和艾德裡安 · 布洛迪(下)
多年來在電影市場積攢的地位、人脈和聲望,以及身邊親朋的支持,似乎在 2010 年匯成一條河,讓馮小剛在心底壓了多年的《一九四二》,變成他當前一定要去做而且還能做成的事。
所以,在第三次送審還沒得到具體批復的時候,馮小剛就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電影《一九四二》正式啟動,美術、服裝和道具等部門,提前半年開始進組。
電影開拍前,為更真實地貼近災民形象,馮小剛決定電影要順拍——也就是完全按照劇本的先後順序拍。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要跟着劇情發展,來一場真正的逃荒之旅。
也就是說,《一九四二》拍了 135 天,幾個主要演員就真的挨餓受凍了 135 天。
比如張國立,拍戲中一度餓到腿腳發軟、不想說話,甚至幾次差點昏厥,電影拍完他瘦了 24 斤,患上了嚴重低血糖。
演員受罪,對電影來說卻是好事。
正因為這種經歷,張國立後來經常跟馮小剛探讨台詞的問題,他說劇本裡的台詞太長了,經歷之後他才發現,人真快餓死的時候,不是沒有力氣說話,而是根本不想說話。
類似還有徐帆,她在片場跟馮小剛爆發過好幾次衝突,全都是因為他們對飢餓狀态下,人該是什麼反應而起。
比如最嚴重那次,徐帆的角色花枝,有一場跟孩子訣别的戲。
馮小剛不允許徐帆用哭的方式去演繹,而要求她是麻木的、呆滞的;但徐帆完全沒辦法接受,女性特有的木星讓她沒辦法這樣去處理,她就在片場大罵馮小剛惡心,直言他販賣苦難。
但 10 年後我們回過頭去看那場戲會發現,馮小剛的理解才更貼近人在長期飢餓狀态下的反應,那是生理本能碾壓情感或理性的時刻,任何多餘的眼淚和言辭,才是對苦難的販賣。
說白了,馮小剛對那種苦難的理解是絕望到沒有出路的,如果徐帆哭了,那電影上映後觀眾被壓抑許久的情緒,就會在那個瞬間找到突破口。
馮小剛要做的,就是堵死一切對絕望情緒的宣洩。
他就是要觀眾沉浸式地體驗到,1942 年那些逃荒的河南災民,每天到底過着怎樣欲哭無淚的、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絕望日子——這種日子,是當下不愁吃穿的人,根本體會不到的。
就像是電影招募的群演,一開始聽說劇組裡都是重量級人物,報名人數十分壯觀。
災民群像(概念圖)
可這幫群演到片場待了幾天,就發現不對勁兒:那些大明星們都餓得有氣無力,群演還得餓得一個狀态。
結果,電影拍攝前後換了好多撥群演,因為鮮少人能連凍帶餓堅持 135 天。
慘遭滑鐵盧
但是,從 1993 年看中這個故事,再到 2011 年 5 個月拍攝、8 個月後期,馮小剛堅持下來了。
只不過,即便片子都快剪好了,有關部門的審查結果還沒出來。一想到此前已經被禁拍過兩次,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好在 2011 年 11 月 2 号時,《一九四二》過審的消息傳來。
為了慶祝,馮小剛、張國立和其他主創人員,醉得五迷三道,席間豪言這部片肯定會在 2012 年給中國觀眾帶來震撼,結果被震撼的人卻是主創自己。
電影上映後,票房沒達預期不說,還導致華誼兄弟的股票跌停,虧了 1 個億都不止。
口碑也是差得讓人費解,最低時跌到 5.6 分,不少人在網上炮轟馮小剛 " 發苦難财、賺國人眼淚 "。
當時比較有名的發言是陳丹青,在接受采訪時候他炮轟說當下中國需要的是《泰囧》那樣的娛樂電影,而不是大歷史、大叙述、大苦難的《一九四二》。
面對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馮小剛幾度落淚,他心心念念數十年的電影,結果慘遭滑鐵盧,還導致他欠了華誼兄弟一個對賭協定。
眼瞅着馮小剛要抑郁,王朔再次仗義地對他說:" 我給你寫個商業片不就好了 ",于是就有了馮小剛一個月拍完,結果卻登頂 2013 年票房冠軍的小成本喜劇片《私人訂制》。
心心念念數十年的《一九四二》賠得一塌糊塗。
以還債為目的的《私人訂制》卻賺得缽滿盆溢。
十年巨變
10 年之後,命運再次給馮小剛開起了玩笑。
當年被罵成臭狗屎一樣的《一九四二》,現在卻成了豆瓣評分 8.1,好于 92% 的歷史片和 97% 的災難片,被大量影視類自媒體号解讀、傳播成 " 馮小剛被嚴重低估的一部電影 "。
之所以會在 10 年之間發生如此巨變,玄妙就藏在電影故事本身。
《一九四二》是苦難的、悲劇的。
它不僅揭穿了中國歷史上所有天災背後、都是人禍在作怪的真相,更向我們點明了無論這個國家是富強還是貧弱、永遠都是底層人在互相傷害的本質。
在 2012 年的中國觀眾面前,在某種民族情緒已經開始醞釀逐漸成型的時刻,這種針砭時弊的狠辣在民眾潛意識裡是不能被接受的。
他們當時高呼的口号是 " 這盛世如你所願 ",而不是《一九四二》當時的宣傳語 " 在這裡讀懂中國 "。
這種潛意識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對苦難叙事的生理性排斥,反而對娛樂電影有着更高的享樂需求。
用小說作者劉震雲的話說就是:如今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回避苦難,沒人願意看這麼一個悲慘的故事。
至于為什麼 10 年後的今天,它的評分逆襲得如此厲害,這同樣要歸功于時代和電影的變化。
2012 年突破 10 億量級票房以後,中國電影的商業味道就越來越重,主創們瞄準的不再是電影本身的價值有多高,而是觀眾口袋裡的錢到底有多少。
更糟糕的是,它們敏銳地捕捉到潛藏在社會裡的某種情緒,讓電影變成了情緒大于故事和主角的玩物,它們是符合主流價值情緒的,選擇對更本真的問題視而不見。
所以,當近些年的電影越來越糟糕,尤其是彌漫在社會上的某種情緒越來越強烈,那麼像《一九四二》這種牽連歷史和當下的電影,自然就會成為宣洩情緒的視窗。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 10 年前慘遭差評是它被情緒裹挾的悲劇證明,那麼 10 年後口碑逆襲到國產佳作,同樣是它被情緒裹挾的另一個悲劇證明。
就像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2002 年上映後差評不斷,現在卻在豆瓣逆襲到 7.6 分——不是電影變了,而是不斷更新換代的觀眾,在價值認知和情緒判斷上發生變化的一個細微體現。
回到《一九四二》。
馮小剛電影裡,對歷史和權貴階層,抱持有一種暧昧不清的态度。
當觀眾因為情緒宣洩而報復性打分時,這個值得被拿出來讨論的劣根性問題,反而被自動忽略了——而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作者丨毛頭
所見即所想。
編輯丨 毛頭 排版丨石頁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