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知乎失去匿名,壓力給到脈脈,歡迎閱讀。
近期,國家管理部門對于平台 " 治理網絡暴力 " 标準不斷提出了更高要求。知乎為響應政策,宣布将下線已運營多年的 " 匿名 " 發帖功能。曾幾何時," 匿名爆料 " 因其更大尺度、真假難辨的内容,成為了許多平台的流量法寶。當 " 匿名 " 的臍帶被斬斷後,以知乎和脈脈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将會如何重建更為積極、健康的内容生态?
作者 | 李丹 張繼康
編輯 | 李 原
運營 | 劉 珊
知乎不再 " 匿名 "
" 網絡上匿名會把人變成徹頭徹尾的混蛋。"2015 年,曾經風靡矽谷的美國 " 匿名社交 " 明星產品 " Secret" 在上線不到 16 個月後宣布關閉——《連線》雜志由此斷言:無論從商業角度還是道德角度,基于 " 匿名 " 的產品都不會有未來。
而今," 謝邀,匿了 " 在知乎上也成為了歷史。
7 月 7 日下午,知乎發布公告:宣布将陸續下線 " 匿名功能 "。公告中指出:作為社區早期的產品機制,匿名功能的上線初衷是建立在用戶開放讨論、友善互動的基礎之上的。但随着互聯網溝通環境日益復雜,為保障社區内的良性讨論,取消匿名功能的新版本将在 7 月 14 日上線各大應用商店。屆時,用戶将不能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内容。
而對于歷史的 " 匿名 " 内容,知乎 " 網開一面 " 地表示:" 用戶可自主選擇是否将其轉為實名。"
▲(圖源 / 知乎官方賬号)
在知乎公布下線 " 匿名功能 " 的當天上午,國家網信辦發布了《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稱《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拟規定: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網絡社區版塊、網絡群組的管理,不得在詞話、群組、貼吧等環節集納網絡暴力信息。
《征求意見稿》中還特别指出:" 禁止創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話等名義發布導向不良等内容的話題版塊和群組賬号。" 而知乎随即宣布下線 " 匿名 " 的計劃,也被視為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
多方人士表示,《征求意見稿》的公布背景之一,是如今在各種社交媒體和内容平台上,層出不窮的網暴事件已經漸漸發展為了社會 " 毒瘤 ",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反感。近年來,先後有武漢遭碾壓兒童母親墜樓身亡、" 粉發女孩 " 自殺、劉學州自殺等事件,這些當事人的悲劇,都被指為或多或少與網絡暴力相關。因此,國家管理部門今年也持續出台了相關法規,扼制網暴行為在互聯網平台的蔓延。
在《征求意見稿》中,網信辦向網絡社區板塊、群組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平台需要 " 履行管理責任 ";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要提供一鍵關閉陌生人私信、評論、轉發和消息提醒等設定。
與之相應,近年來國内内容平台也在如何治理網絡暴力,隔離暴力信息上做出了積極探索。2022 年 3 月以來,微博、抖音、B 站陸續上線 " 一鍵防護 "" 一鍵防暴 "" 一鍵取證 " 等新功能;快手、百度貼吧、知乎、小紅書等平台可以自主設定私信、評論權限。必要時,用戶可以及時關閉私信、評論,盡量避免網暴的傷害。
6 月 21 日,來自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的一封公開信,又進一步将知乎拉入了公眾對于其 " 匿名 " 機制的質疑聲中。
當日,黃淵普發布了一封 " 寫給知乎創始人周源的公開信 ",氣憤于知乎上多人匿名爆料其 " 卷錢跑路 "" 花錢買獎 "。黃表示将向相關部門持續實名舉報周源和知乎,直到知乎改變目前的機制。
▲(圖源 / 視覺中國)
6 月 22 日,周源發布朋友圈回應稱:知乎的匿名功能即将調整。而如今,随着知乎正式與 " 匿名 " 斬斷聯系,也可以說是知乎邁出了平台合力治理網暴的重要一步。
在知乎宣布将下線 " 匿名功能 " 後,黃淵普在朋友圈中回應:知乎會因為下線 " 匿名功能 " 而暫時失去一些流量,但轉型步伐會加速。
知乎不能 " 編乎 ",商業何解?
" 謝邀,人在迪拜,剛下飛機,清北畢業,年薪百萬,熟人太多,匿了 ",類似的表述近年來已經成為了知乎的一個經典梗。而從網友反饋上看,知乎下線 " 匿名 " 之所以迅速得到了認可與歡迎,也源于網絡苦 " 編乎 " 久矣。
許多人在評論區中寫道:" 知乎匿名編料亂說的人太多了,這樣挺好的 "," 知乎你長大了 "," 知乎上面胡言亂語網暴犯一大堆,早就該整頓了,強烈支持 "。
此前,國家法令雖然要求網絡用戶注冊在後台均需實名,但對于前台發帖時是否可以 " 匿名 " 并無統一标準。而某種程度上,在頭部互聯網平台中,知乎對于 " 匿名 " 的容忍程度幾乎是最高的——只有知乎允許将 ID 直接顯示為 " 匿名用戶 "。
那麼,為何知乎長期難以割舍 " 匿名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 " 匿名 " 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當發言可以藏身于 " 匿名用戶 " 的馬甲之下,并難以追溯 ID 的發帖歷史時,内容也更容易變得尺度加大、情緒聳動、真實難辨。這會給平台帶來更多的談資和流量保證——而知乎便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圖源 / 視覺中國)
某種程度上,此前 " 匿名 " 發帖也一直得到了知乎官方 " 半公開 " 地鼓勵。
此前在知乎官網上,一組由 7 篇文章構成的 " 知乎產品官方指南 " 專欄裡,一篇名為《「玩兒轉知乎」系列指南 —— 匿名篇》的文章便包含其中。在這篇文章裡," 匿名功能 " 的出發點被描述為 " 讓知友們在自己不希望公開身份時,仍然可以滿足提問、回答等使用知乎的基本需求 "。現在,該文章已被删除,這組文章僅餘 6 篇。
而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網友也表示:如果用戶對 " 匿名用戶 " 的發帖内容提出質疑,知乎的投訴通道不夠順暢。在網絡上,知乎的投訴處理和響應速度較慢,幾乎已成為了一個半公開的 " 梗 "。近期,打開黑貓投訴平台,與知乎相關的投訴能找到超過 5000 條。
在相對松散的管理之下,用戶杜撰的 " 驚悚 " 故事對于平台構成了一種利好。例如在 2023 年 1 月,從知乎上發酵的 " 江西萍鄉 1888 萬天價彩禮 " 事件中,雖然後來被證明為是網友編造,但 " 造謠者 " 只是被處罰以永久封号,知乎則毫發無傷。
特别是近年來,由于知乎的 " 水化 " 嚴重,許多娛樂帖、故事帖也被平台傾斜了更多流量,得到了優先級展示。近日,「市界」在翻閱知乎首頁上的熱門帖上看到,頁面上大量的八卦貼,其中的吐槽、爆料幾乎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展現。
考慮到近年來,知乎的商業化困局已經與 B 站、小紅書、豆瓣等平台組成了 " 難兄難弟 "。如何解決 " 内容質量、社區氛圍、商業化 " 這個不可能三角,成為了定期便會在網絡上拿出來被讨論的命題。
在商業困局之下,這些造謠成本不高的匿名發言,成為了知乎重要的流量來源之一。過去幾年,知乎基本努力 " 踩 " 過每一個互聯網風口,在直播、短視頻、電商,以及最新的 " 大模型 " 領網域均有涉獵,但成效寥寥。因此," 匿名發帖 " 所擔負的平台擴容、提升用戶活躍度的任務,成為了知乎重要的商業基礎。
在财報中,可以看到知乎如今深深的 " 商業化 " 焦慮。5 月 24 日,知乎公布了 2023 年一季報,季報顯示知乎在 2023 年第一季度收入為 9.94 億元,較 2022 年同期的 7.43 億元增長 33.8%;淨虧損同比收窄 70.9% 至 1.79 億元。
在互聯網較為關鍵的 MAU(月活用戶)層面,已上線了十餘年的知乎月活仍徘徊在 1.024 億,與去年同期的 1.016 億數據相比,增速僅為 0.79%。
從财報層面看,知乎最強勁增長的活躍業務,便是其 " 付費會員 " 板塊。2023 年第一季度,付費會員同比去年增長 116% 達 1490 萬人,帶動了付費會員收入,同比增長 105.2% 達到 4.55 億元,已占總營收的比重達 45.7%。
▲(圖源 / 視覺中國)
支撐起付費會員購買的基礎,據行業内多方分析,許多便是來自于知乎的 " 鹽故事 " 等從社會熱門題材衍生的泛娛樂化内容。這雖然和知乎曾經的 " 專業 " 社區氛圍大相徑庭,但已經成為知乎重要的強心針。而與 " 鹽故事 " 相伴生的,那些在知乎首頁上 " 匿名爆料 " 的娛樂帖便是吸引用戶持續關注和活躍的不可或缺内容之一。
而未來随着匿名功能下線,知乎要繼續以何種 " 泛娛樂 "、" 門檻低 " 的方式觸達新的人群;知乎能否如其财報中所說,靠職業培訓、職業教育等新增業務撐起 " 第二曲線 ";知乎要如何脫離 " 編乎 " 的道路走下去,或許會給知乎和周源帶來新的挑戰。
壓力給到了脈脈
在網友得知知乎下線 " 匿名 " 功能後,許多人表示,更大的壓力來到了有着 " 企業第二内網 " 之稱的脈脈一側。如果說知乎的 " 匿名 " 更多會影響到社區活躍生态,那麼脈脈中的 " 匿名爆料 " 則是事關其生存命門。
" 大部分互聯網平台遵循‘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 ",脈脈方面對「市界」簡要回應稱," 脈脈必須有後台實名才可以發帖。"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刑民交叉委員會主任王貝貝也對「市界」表示:目前尚未有法律對社交平台的 " 匿名評論 " 功能作出硬性下線的規定,因此,脈脈等平台的 " 匿名評論 " 功能目前還不涉及違法問題。"《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平台在與用戶籤訂協定或者确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因此,‘匿名’只是相對的匿名,并不意味着‘匿名’的人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在許多大廠人的眼中,脈脈已經成為了獲悉行業内幕八卦的第一手信源。而 " 匿名爆料 " 作為最重要的身份保護,脈脈也可以說是吃盡了其中的紅利。
例如在 2021 年 8 月發生的 " 阿裡女員工被侵害事件 " 中,據脈脈創始人林凡後來向媒體透露:事件發生的一周時間裡,該事件給平台帶來了 5% 的活躍度提升。事件發生後,阿裡員工在脈脈上的活躍滲透率接近了 50%。
雖然在脈脈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的同時,它 " 互聯網茶水間 " 的屬性也讓企業們十分頭痛。
2018 年,脈脈因 " 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诽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隐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 " 被約談。匿名板塊因此關閉了一段時間,一家共享單車公司的公關彼時在接受鳳凰網采訪時直言:" 我們挺開心的。"
而對于多數員工來說,脈脈因承擔着工作中情緒宣洩口的功能," 好事不會想着誇公司,壞事一定會馬上發帖吐槽公司 ",這也導致它的用戶内容始終與惡意的謠言、負面的情緒相伴相生。這讓脈脈既享受着匿名爆料帶來的流量紅利,也承受着虛假内容帶來的巨大風險。
▲(圖源 / 視覺中國)
林凡自己也談到:他接到過上百位 CEO 的删帖請求。此前,有實名認證為 " 哔哩哔哩員工 " 的帳号稱:"B 站能睡小姐姐 ",并被脈脈标注為熱門評論。随後 B 站以 " 利用虛假用戶發布、傳播虛假不良言論 " 為由,對脈脈提起訴訟。最終由脈脈向 B 站賠償 8 萬元,雙方達成和解。
由此,他也在采訪中表示,平台治理是一個要不斷進步的難題。近年來,脈脈不斷強化着匿名功能的 " 實名性 "。
例如 2015 年,脈脈的匿名發言板塊要求必須進行身份認證,顯示用戶所在公司。2018 年," 匿名 " 經整改後,又變為了 " 職言 ":用戶在前台有一個固定的匿名 ID。同時,用戶發帖時必須在顯示真實姓名、所在公司、職位這三種身份之間選擇其一。
2021 年,脈脈對匿名 ID 的昵稱進行了唯一化處理。" 花名體系的時候更多的人會傾向于發偏負面的内容,将其唯一化後,會很微妙地掣肘一部分人持續地發負面信息 ",林凡在接受采訪時說。
對于匿名爆料中的信息真實性求證以及審核環節,林凡稱 " 用戶也判斷不清楚真實性的,暫時沒有人來投訴的,我們都會快速去找朋友驗證一下 ",此外," 公司還有一個上百人的審核團隊,每一條内容的發布都将由人工審核。"
不過與此同時,匿名爆料既然是脈脈的生存之本,便也構成了其風險的雙刃劍。當爆料讓企業負面輿論被不斷放大後,脈脈的商業化之路也走得頗為艱難。
林凡曾坦言:公司每次開會的時候,廣告、招聘的負責人跟職言的負責人都要打架。廣告部門認為,因為職言板塊的内容,廣告主都不投預算了;招聘業務負責人則會抱怨," 那邊公司 HR 在招人,但平台上還有很多負面,這讓他們怎麼招?"
凡此種種,近年來困于商業化的脈脈也在極力擺脫 " 爆料平台 " 的标籤,不斷向招聘平台轉型。據公開資料顯示,脈脈目前的營收構成分别為招聘、廣告、會員,所占比例從 2020 年的 "1:1:1" 變為 2022 年的 "3:2:1"。2023 年初,脈脈成立了全新的業務品牌 " 脈脈高聘 ",計劃 "3 年内的市場占有率和營業收入目标要超過獵聘,成為中國市場的頭部大品牌 "。2023 年 3 月,林凡透露招聘業務占比已經超過了 50%。
而承載着匿名爆料的 " 職言 " 功能則在不斷被脈脈弱化。據「市界」觀察,如今脈脈首頁的 " 職言 " 已經替換為圈子," 職言 " 降級進入了二級菜單。這也意味着脈脈試圖将匿名讨論的範圍控制在圈層内部,而非公網域空間。
不過,如果監管的要求不斷強化,脈脈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 " 匿名爆料 " 的核心功能,也勢必将失去其最重要的競争能力。畢竟與其它招聘平台相比,脈脈還存在很大差距。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3 月,BOSS 直聘月度獨立設備數為 4174 萬台,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在 1900 萬台左右,獵聘在 790 萬台。而脈脈的月獨立設備數,僅僅是 432 萬台 ,數量僅為排在 " 隊尾 " 的獵聘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