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這張小貼紙,将改變未來iPhone的設計方式,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愛範兒 (ID:ifanr),作者:愛範兒,題圖來自:AI 生成
曾幾何時,人們最經常使用的電器往往是家電。而在今天,答案已經變成手機了。
在歐盟這樣的強監管者看來,這絕對是一個對手機行業加強監管的好機會!
到今年六月開始,歐盟将強制要求所有手機,在上市時附帶一張能效環保标識貼紙——就像家用電器那樣。
如圖所示,能效評級從 A 到 G 對應能效從高到低——估計大部分手機在這一項上的差異不大,不過這不重要。
更值得注意之處,在于歐盟的能效環保标識一直 " 更進一步 ",和中國版相比信息量更大(比如空調除了耗電量之外,還會标出制冷性能、噪音等)。
而這次對象是 " 移動通信設備 ",所以貼紙上單獨标出了續航、電池耐久、抗摔性、維修難度等對消費者很有購買指導意義的指标。
第一行用大字标明了歐盟标準測得的續航時間。手機廠商想怎麼宣傳續航都行,消費者可以第一時間從這張環保能效标識上看到更準确的續航水平。
續航測試的具體标準:從滿電開始,5 分鍾遊戲、11 分鍾網頁浏覽、6 分鍾視頻播放、2 分鍾下載和上傳檔案、6 分鍾視頻播放(每項任務中間待機 66 分鍾),直到徹底斷電。
第二行的右邊,專門标出了維修難度的評級(A-E 從易到難)。那些平常不太呵護手機,一台用好幾年的用戶,可能需要關注這一項。
總的邏輯是:拆解的步數越少,所用的工具和螺絲種類越少,公開信息越多——得分越高。
在大項方面,拆解步驟的權重最高(25%);至于零件方面,由于電池、顯示屏是維修中最常更換的組件,這兩部分的權重也最高(各 30%)。
如果你對維修難度的具體評級标準和打分公式感興趣,可以去歐盟網站找這份檔案,寫得非常詳盡。
貼紙的左下角,标注了手機電池的循環耐用度。這一指标,能夠讓用戶對 " 這台手機我大概能用多久 " 有更清晰直觀的感受。
具體來說,歐盟的計算方法是測試手機電池健康度(峰值容量)達到 80% 時的充放循環次數。測試使用的作業系統和充電算法,均以手機剛上市時的版本為準。
如果你以為這張貼紙就結束了,那你可小看歐盟 " 整治 " 手機廠商的決心了。好消息還在後面呢。
在這張能效環保标識的背後,歐盟其實對手機廠商提出了史無前例般的 " 環保設計 " 硬性要求。
而這些新的要求,對于終端用戶來說絕對是好消息:
因為它們有可能徹底改變未來手機廠商們設計和開發新機的思路,逼迫它們在剛才提到的電池循環次數、維修難度上面做出真正的改善,不再給消費者和維修人員 " 使絆子 "。
來看看歐盟具體是怎麼要求的:
電池健康:在 800 次充放循環後,電池健康水平仍需達到 80% 以上;
維修部件:必須在 5-10 日内向維修服務商提供關鍵零部件,有效期直到產品退市後至少 7 年;
作業系統更新:產品退市後,必須提供軟體更新至少 5 年;
不得歧視三方維修:必須為第三方維修服務商提供維修服務必要的軟體和固件;
防塵防水,外加防跌落和劃傷。
歐盟的主要出發點是省電,如果上述這些要求得到有效執行,到 2030 年将降低手機充電產生的電量,達到 25%;總體每年節約 2.2 TWh=22 億千瓦時的電力消耗。(2023 年的歐盟總用電需求是 2700 TWh 左右,顯然占比很小,但蒼蠅蚊子也是肉。)
但顯然,作為終端用戶,我們更關心的是手機的電池終于更堪用了,維修起來也沒那麼折磨人了。
先看電池。這一點上 iPhone 目前是已知做的最好的:根據蘋果官網,iPhone 新機型在循環 1000 次時能夠維持峰值電量在 80%。
但這不意味着 iPhone 的電池比别家的更厲害。事實上,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内,蘋果會通過更新系統固件的方式,逐漸給手機處理器降頻,從而降低電量消耗,一定程度上 " 對衝 " 電池老化的效果。電池的老化不可避免,但每次充滿時電量仍然會顯示 "100%",因此性能降低會降低電量消耗,讓電池老化的直觀感受不那麼明顯。
這個做法,屬于消費電子行業 " 計劃報廢 " 概念的一部分,早些年也是不公開的秘密,後來蘋果逐漸開誠布公了。
至于 Android 手機,廠商一般都會說 300-500 次循環後才會察覺老化——這也不是說 Android 電池不行,而是大部分廠商(包括之前的蘋果)在标稱循環次數的時候都比較保守。
此外,Android 品牌也不像蘋果那樣在 " 計劃報廢 " 上的做法那麼激進。考慮遊戲等高性能場景的用戶體驗,廠商一般會盡量保證手機性能;并且 Android 手機普遍在快充上更 " 卷 ",降低用戶對電池續航的危機感;再加上 Android 手機整體價格偏低,更新換代快,用戶可能還沒覺察到電池老化,就已經換新了。
種種原因,導致 Android 廠商不在意電池循環數高了之後還能否維持峰值容量——根本沒人在乎的。
但從 6 月底開始,任何想要繼續在歐盟市場銷售的手機廠商,可能不得不在手機電池性能上好好下功夫了。
按照歐盟新規要求,手機必須在獨立測試下 800 次充放循環後保持峰值電量不低于 80%。這可能意味着 Android 廠商可能要一邊卷配置,一邊優化電池性能,而不是一味地堆料在快充上——無論如何,對于用戶都是件好事。
再來看第三方維修的硬性要求。如果能夠有效執行的話,這對于專業維修服務提供者來說簡直是個又大又好的新聞,而這些好處也會傳導到消費者身上。
在第三方維修方面,蘋果的地位逆轉了過來,是受抨擊最多的品牌。
iPhone 維修起來很困難,但如果有足夠多的維修文檔,易于取得的工具包和替換件,對于第三方維修商也不算難事。
問題就在于蘋果出于收取第一方維修費用、銷售 Apple Care 提高服務收入、鼓勵用戶換機而非維修等各種各樣的原因,來阻礙甚至打擊第三方維修。
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在核心部件上加入隐藏認證機制。如果通過第三方維修服務商,更換了非 OEM 零部件,且未使用蘋果維修的專用工具的話,開機後會收到提示,甚至發生功能受限、無法開機等情況。
而從今年夏天開始,蘋果如果想要繼續在歐洲市場銷售 iPhone 的話,恐怕不能再搞這種玩法了。
在硬體、工具方面,歐盟要求蘋果(以及所有手機品牌)必須在 5-10 日内為維修人員提供他們所需的零部件,并且持續提供直到產品退市的 7 年後。如果沒理解錯的話,這意味着蘋果需要建立一個機制,來認證第三方維修服務商,并且處理他們索要 / 購買零件的請求。
軟體方面,蘋果也需要提供給第三方維修人員必要的軟體、固件工具,以及相關的教程文檔。維修人員完成了零件層面的工作之後,能夠通過蘋果的軟體工具對替換上的零件進行認證,避免出現前述的非認證提示、手機功能受限等情況。
具體執行細節可能要等到形勢明朗後再落實,但無論如何,新規都是朝着對第三方維修行業生态,以及最終對消費者更好的方向在前進。這些舉措肯定會影響手機廠商的算盤——事實上歐盟也在官網上明确提到,由于鼓勵維修、延長產品生命周期,這些新規會直接降低銷量。
至少人們看到,監管者在普通消費者和大公司之間,選擇了和前者站在一起。
更深一步,歐盟的新規也有可能對手機的設計生產過程,帶來向好的變化。
顯而易見,廠商們要确保手機電池堪用,無論是通過加大電量,還是和供應鏈一起改進電池技術的方式;廠商還要在工業設計階段就注重產品的易維修性,縮減維修過程中拆除的步驟,不為第三方維修上平添困擾。
未來手機的設計過程,和手機廠商的行事邏輯,有可能就此發生根本改變。
根據歐盟官網顯示,以上新規今年 6 月 20 日起就将正式執行。留給手機廠商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