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產家庭資產縮水,“理想”這一步何時才能照進現實?,歡迎閱讀。
∨
"
前幾日,理想汽車舉行了首個家庭科技日的發布會,整場發布會圍繞電能和智能兩個方面,目标閱聽人依然鎖定中產家庭,但當下國内很多中產家庭都面臨着開支縮水,而下一步理想汽車即将推出的純電旗艦車 MEGA,定價又在 50 萬以上。50 萬的門檻對于現階段的中產家庭是一個正确的選擇嗎?
"
文|星辰
視覺|慢慢
而所謂的 " 中國首家 "," 第一 " 等形容詞是為了與 " 微博之王 " 輿論相呼應、博眼球嗎?能否真正的造福消費者呢?無論是不是網友們吐槽的那樣 " 這場發布會是是蔚來和小鵬的產品合集 "," 理想是社交營銷好能手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理想的這種執行能力是很快的,那麼接下來的 PPT 暢想執行能力又如何呢?我們不如一點一點展開來看一看。
讓電能大規模代替燃油車?請用事實說話
理想汽車的劉強博士針對當下純電車市場,提出兩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充電速度慢和長途充電難。
目前在充電端,以蔚來為代表的換電模式,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高電流模式,以及以傳統高端 OEM 車型為代表的 800V 整車電壓平台模式,成為最主流的三個充電競争路線。其中 800V 高壓超快充被業内普遍認為是最理想的技術路徑和解決方案。那麼這次理想也不例外,針對與充電慢的問題,提出采用自研的 800V 高壓純電平台,5C 充電技術,可以達到充電 9 分 30 秒可以續航 400 公裡,速度上基本上和燃油車不相上下。
其次,面對長途充電難,理想選擇自己研發自己建設并自己運營中國首個 5C 超級充電網絡,預計今年年底建設完成超過 300 個超級充電站,2025 年将超過 3000 個,2024 年底,建設超過 300 個城市樞紐站,也就是說基本上覆蓋一二線城市,完成以 6 公裡為間隔的雙向覆蓋。
在發布會中可以感覺到,劉強博士很強調 " 首個 "," 自研 "。但是從充電快方面來看 800V 高壓快充,理想汽車也并不是首創,早在 2019 年,保時捷推出 Taycan 的時候就采用了 800V 高電壓平台,目前國内已有超過 10 家車企宣布研發 800V 高壓平台,包括小鵬、極狐、比亞迪、吉利、長城、零跑等一眾車企,而 800V 加上 5C 的充電速度小鵬汽車于 2022 年 8 月推出的 800V S4 超快充樁,也可以實現 " 充電 5 分鍾,續航 200 公裡 "。雖然很多車企都宣布了 800V 的高電壓平台,而針對長途充電難提出的 5C 充電網絡,想要做到真正的普及,其落地成本又是不可估量,除了成本還有地形等原因的限制,電動汽車的快充功率提高,這是一個漫長但是必須要走的過程,是否可以按照計劃如期落地呢?
既然宣傳說,造福廣大消費者,為廣大消費者快速解決出行焦慮,想要快速的落地,未嘗不可參考特斯拉開放充電樁的戰略呢?與其他品牌達成合作,最快的速度将充電焦慮的解決辦法落地。除此之外要想真正取代燃油和混動汽車,純電動汽車除了解決高速和鄉鎮等地區充電設施的覆蓋,提高充電速度以外,進一步的降低電池價格才能讓消費者買單。而發布會中提出的自動充電機器人,自動充電自動結算等,對于消費者使用車的場景來說,相比于充電省下來的幾十分鍾,下個車又算得了什麼呢?
人工智能服務了家庭用戶,那人工智能犯錯誰來買單?
發布會現場的第二個高光是理想同學點亮的,宣傳中我們的理想同學可以主動感知、學習認識、表達互動、可以編程路線、認識家中每個人、聽懂家鄉話等等 .....
但是說實話,在互動方面我個人感覺和我的 Siri 差不多,并沒有太大的新鮮感,會說兩句方言,會講個故事,能自動搜索播報就是人工智能了嗎?就是 AI 了嗎?那麼比如隧道、地庫等信号極差的環境,AI 任務大師無法聯網的前提下,多模态語音在本地端能否保持一定的能力?是不是我們對于人工智能的期待有點太低了呢?我覺得真正的人工智能至少是可以在某些方面幫助人類完成一些重要的任務,而不僅僅只是帶來旅途中華而不實的享受。
除此之外,發布會上還重點提出了 Mind GPT 自研認知大模型,這是理想号稱完全自研的認知大模型,基座用了 1.3 萬億個 token。(簡單的說 Mind GPT 就像我們的大腦,token 就像我們記憶學習的神經元,token 越多,學習能力執行能力越強)但是基于 Mind GPT 推出的一系列 AI 相關的功能,比如互動界面、任務大師、多模态可見即可說等等只有 L 系列可以适用,理想 ONE 基本無緣。今年是認知大模型的「萬億」元年,阿裡的通義大模型目前已經達到了 10 萬億 token 級别。那麼比起卷數量的 token,我覺得還是用事實說話比較好。
同樣需要用事實說話的,還有通勤 NOA 和城市 NOA,在發布會上我們可以看到通勤 NOA 的測試時間并不是早晚高峰時期,并且在城市 NOA 的測試視頻中出現了明顯的壓雙黃線的畫面,是避開了非機動車,避開了違停車輛,也進入了違規駕駛,那麼這樣的錯誤,到底應該扣駕駛員的分還是智能駕駛的分?這樣的錯誤釀成的後果又該誰來買單?在之前理想 L7 就曾發生過自動刹停的現象,官方回應激光雷達将廣告牌準備起跑的蘇炳添識别成了真人,
雖然刹停是個例,但是也不免引起大家的擔憂,發布會中所有展現的情況是不是都太理想了?
理想首款純電旗艦 MEGA,"50 萬以上銷量最高 " 能實現嗎?
理想首款純電旗艦 MEGA,預計在年底推出,"50 萬以上銷量最高,不分車型不分能源形式 " 的豪言壯語真的能實現嗎?真的不好說 ......
車型定位 ok 嗎?
目前根據外界發布的信息來看,理想推出的這款 MEGA 的定位應該是一款 MPV 車型。首先,MPV 這個車型定位多數是運用在燃油車上的,從閱聽人的使用場景來考慮,很多會選擇 MPV 車型的中產家庭都有城際旅行的需求,出行路途都在 300 公裡以上,那麼他們的首選又不會是一台純電車。其次,未來的中產家庭大多都是 90 後 95 後,少有二胎家庭,每家一胎的出行需求還會要這麼大的空間嗎?所以理想下一步的這個做法也許不是很 " 理想 "。
價格定位 ok 嗎?
不難看出理想汽車未來将繼續針對中產家庭。今年以來,各行各業都面臨着資金緊張的問題,很多中產家庭配備着作死三件套,買了一套千萬級的房子,妻子不工作,孩子要出國,一方面要承擔着巨額的房貸,另一方面還要承擔着子女的高昂的國際學校的教育費用。那麼,開支明顯的縮水的情況下,理想這一步的笃定真的正确嗎?
首先,在價格上國内電車市場已經卷成卷心菜了,30 萬左右的車型就已經做的很好了,那麼理想怎樣拿 50 萬以上的價格,做到銷量第一?我猜只有一種可能奇迹會發生,打造一台百萬級的純電旗艦,賣 50 萬的價格。就像 " 微博之王 " 的小作文中所說,當初要不是團隊的阻撓,也許今天這個賣得還不錯的 L7 也差點被跟大家說再見了,也不好說這次的決定是否理智之舉。
但總的來說,這場家庭科技日的發布會只是一場預熱,無論是通勤 NOA,還是純電旗艦 MEGA,我們都要等到年底才能實際感受。但是反過頭來看理想的這次預熱宣傳效果是成功的,無論是 " 微博之王 " 的更新速度,還是網友們對于看好和不看好的争執,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到底是不是 PPT 技術?我們年底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