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對等持股15%、雷諾-日產終“平起平坐” 将增強在華布局權重,歡迎閱讀。
财聯社 7 月 27 日訊(記者 劉陽)在經歷近半年的拉鋸戰後,日產如願與雷諾達成 " 平等協定 "。7 月 26 日,日產和雷諾宣布,雷諾 - 日產 - 三菱聯盟的重組協定最終敲定。根據該協定,雷諾在日產的持股比例将從目前的 43.4% 降至 15%,與日產持有雷諾股份的比例持平,雙方可自由行使與 15% 直接持股相關的投票權。據悉,雷諾将所持 28.4% 的日產股份轉入一家法國信托機構,日產擁有優先收購權。
此外,對于雷諾分拆成立的電動汽車新公司 Ampere,日產承諾投資至多 6 億歐元,并向該公司派遣董事,對電動汽車和輔助駕駛技術等知識產權的處理設定了一定的限制。
" 此次修訂的協定有待監管部門批準,預計将于 2023 年第四季度完成。" 雙方表示,通過此次協定,除了在歐洲就電動汽車和軟體開發進行合作之外,還将在燃油車需求旺盛的印度和中南美等成長中市場确立合作體制。
1999 年,雷諾收購日產汽車股份,雙方結成雷諾 - 日產聯盟;2016 年,雷諾 - 日產聯盟收購日本三菱汽車,形成雷諾 - 日產 - 三菱聯盟。不過,法國和日本之間的文化差異導致誤解頻繁,以及一手締造該聯盟的卡洛斯 · 戈恩被捕,不對等的聯盟關系一度面臨瓦解。
今年 2 月,雷諾和日產汽車曾達成重組協定,計劃調整雷諾在日產汽車的股份占比,從而平衡雙方在聯盟中的話語權,但最終敲定協定的時間長于預期,雙方花了數周時間試圖解決知識產權和 Ampere 投資問題上的症結。
" 雷諾與日產的重組協定更像是一次企業陣痛轉型下的必然選擇。" 在業内人士看來,面對特斯拉和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激烈競争,雷諾和日產都面臨着壓力,這也迫使合作夥伴們試圖挽救此前緊張的關系," 智能電動車的浪潮下,如果傳統的車企仍一成不變、坐享其成,注定會被時代淘汰。只有越早看到趨勢并付出行動的企業,才越有機會占據優勢生态位。"
值得關注的是,達成協定的雷諾和日產都選擇全面擁抱中國。同日,日產汽車管理層在 2023 财年第一财季(4 月 -6 月)财報電話會上稱,公司正在考慮将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日產生產的汽車出口,出口目的地待定。而在 7 月,吉利控股集團和吉利汽車與雷諾集團籤署了一項 50:50 的約束性合資協定,三方将成立一家新公司,在全球範圍内研發、制造和供應先進的混合動力總成和高效的燃油動力總成,且在此之前雷諾與吉利汽車已經籤署多項合作協定,核心内容是吉利汽車輸出混合動力汽車架構與混合動力技術。
" 中國電動車產業鏈在全世界範圍内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技術與成本優勢。" 汽車行業分析師楊昭表示,國内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無論是技術、規模,還是成本的比較優勢均已全面領先全球。尤其是三電技術、整車網域控制,以及智能座艙和智駕領網域。" 德國和日本企業為什麼轉型慢,因為他們要帶着整個產業鏈轉型。"
在電動化轉型最為風起雲湧的中國市場,幾乎所有傳統合資車企都面臨嚴峻的增長乃至生存壓力。對于合資、外資車企,無論是降價、裁員、削減產能,還是直接關停或者出售工廠,斷臂自保的方式只能救急,不僅無法真正脫困,反而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只有找到新的增長動能,才能真正走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