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一款“一刀定勝負”的硬核清版遊戲,是如何設計出來的,歡迎閱讀。
這幾年,随着 " 獨立遊戲 ",尤其是 " 國產獨立遊戲 " 在玩家圈間越來越受歡迎,關于它的概念也在逐漸擴充。
除了個人、小規模團隊獨自創作的内容外,這個概念也可以指由大廠旗下的工作室研發的、商業屬性沒那麼重的小體量作品。
這些作品雖然被劃抽成廣義範圍内的 " 獨立遊戲 ",但由于背靠大廠,得到相對可觀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往往在個人風格和創意上有自己明顯的特點,上線後也能獲得一定的關注。倘若自身還擁有水平線以上的質量,時機合适,很容易成為當期的小爆款。
最近,一款由騰訊旗下光子工作室群研發的多端遊戲《末刀》,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這樣的特征。
對多數玩家來說,提到 " 光子工作室 ",最熟悉的作品應該是《和平精英》。但實際上,光子工作室群一直在參與買斷制遊戲的研發,也曾推出過諸如《末劍 2》、《畫境長恨歌》這樣在玩法或畫風創意上獨樹一幟的小體量作品。
《末劍 2》需要玩家通過觸屏控制俠客飛劍的飛行軌迹
今天光子研發的《末刀》已經正式上線,在 PC 上的 Steam 和 WeGame 平台收費模式為買斷制,售價 18 元(首發折扣到 12 元)。遊戲也同步上線了手機端,需付費解鎖内容,價格和 PC 一致。
按照官方之前的介紹,《末刀》是一款武俠風的頂視角 2D 動作遊戲,擁有非常硬核的遊戲機制,比如 " 一刀定勝負 " ——無論是敵人還是你自己,一旦被攻擊命中都會直接死亡。
再搭配上豐富的武器種類(存在 14 種功能不同的武器)以及辨識度較高的武俠畫風,此前在 TapTap 平台的期待分達到了 9.7(滿分 10 分)。
1
在我提前體驗了近 10 個小時後,發現确實像官方概括的那樣," 一刀定勝負 " 既是這個遊戲最大的難點,同時也是它的核心樂趣所在,而遊戲中種類豐富的武器,也都是圍繞這一核心機制設計的。
對于《末刀》這樣的頂視角清關遊戲,許多人會第一時間聯想到多年前的那款經典作品《邁阿密熱線》。雖然兩者具有類似的 " 一刀定勝負 " 機制,但後者更強調以 " 槍械 " 為主的熱兵器戰鬥,多為遠程;而《末刀》除了将視角轉換到冷兵器近戰外,還帶來了不少風格上的改變。
比如畫面從像素轉為水墨風,内核也從單純的 " 暴力美學 " 換成了更具中國元素的 " 武俠 "。
讓我印象頗深的是遊戲剛開始時,玩家操控的主角沈秋在一番打鬥後,救出了雪山派掌門的女兒範钰,兩人攜手逃出追捕,但就在這時旁白畫風一轉,以倒叙的形式點出幾年之後,範钰會殺死救命恩人沈秋的結局,頗有一種古龍小說的味道。
為了契合這種古早武俠小說的叙事風格,《末刀》的美術也可圈可點,不僅使用黑白連環畫的方式來表現關卡之間的過場劇情:
整個遊戲的 UI 風格也皆是以水墨元素為主,比如在遊戲 "Game Over" 時,畫面跳出的就是 " 未酬 " 的字眼:
在菜單的關卡界面上,也是以 " 卷 " 的部門來替代關卡選擇,仿佛整個遊戲就是一本童年時經常翻越的武俠連環畫冊。
2
在《末刀》的玩法方面,雖然由于使用頂視角,人物不會有過于繁多的動作,基本操作就只有移動、衝刺、攻擊以及一個特殊的位移技能 " 影 ",但配合效果不同的武器和多變的地圖,其實也能實現非常多的戰術選擇。
既然遊戲名字叫 " 末刀 ",那自然是以刀為核心,在整個流程中,玩家可以獲得 14 把形态各異的刀,有能提供無敵幀、眩暈敵人的九環刀;速度極快、自帶刀氣的雙刀;能夠遠程投擲的飛刀;适用于騎馬狀态的關刀等等……
由于遊戲中 Boss 和小怪皆為一擊即死,因此在獲取不同武器後,打法的差異也非常大。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
提供近戰效果的武器往往也能彈開對手的弓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御都很有優勢,但由于手短,無法快速消滅遠距離有威脅的敵人;而當你獲得了能遠程擊殺敵人的飛刀後,可以在障礙物和地形的掩護下,逐個偷襲那些尚未發現你的敵人,但卻無法格擋來自敵方的暗箭。
除了武器外,不同關卡間地形、特殊機制以及目标的區别,也是能夠帶給玩家差異感的原因。
遊戲中除了最常規的清版外,還設定了保護人質、騎馬作戰等不同玩法。
比如在遊戲進程的 " 第二卷 ",主角就接到了 " 掩護百姓撤離 " 的主線任務,不再以擊殺敵人為第一目标,而是需要保護市民的安全,同時作為 NPC 之一,市民同樣也是 " 一碰就死 "。
" 保護市民 " 這樣的玩法,就體現出了這款遊戲較為 " 硬核 " 的部分。在這個關卡中,市民會不受控制的往前移動,很容易遭到敵人的集火,需要玩家及時衝到前面 " 拉仇恨 " 才行,不僅要求玩家自身走位精确,還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擊殺有威脅的部門,對操作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你是操作苦手,很容易在這裡耗費大量時間。因為這種玩法有點類似于 " 背板 ",需要在不斷的死亡中記下敵人和機關的位置并形成肌肉記憶。
但制作組同樣也留下了相應的 " 捷徑 "。通過破壞場景上的障礙物,市民的行進路線會自動轉換到危險相對較小的捷徑上,從而降低了部分難度。所以說除了單純的操作外,《末刀》其實也挺考驗對路線的規劃和資源的利用。
除此之外,遊戲中還加入了 " 馬戰 " 玩法。在流程中期,玩家需要騎上機動性更高的馬匹來對陣敵方的騎兵,既然是騎馬,自然就需要更特殊的武器。前面提到的 14 種刀中,就存在槕刀、關刀這兩把專門針對馬戰設計的武器。
槕刀可以讓玩家長距離衝鋒,一次可解決多名敵人
3
盡管以獨立遊戲的視角來評判,《末刀》依舊是一款小體量作品,但從立項到如今正式上線,前前後後依舊花費了近 3 年時間。
作為這款遊戲的主策劃,烏鴉此前參與設計的遊戲多以主流商業項目為主,盡管投身遊戲行業多年,但在獨立遊戲這方面,他依舊算是個 " 新人 ",而《末刀》也是他的第一款單機作品。
出于自己對武俠電影以及 " 邁阿密熱線 " 這一系列的鍾愛,烏鴉希望在自己的第一款單機遊戲中融合這兩者的特點,制作出一款帶有武俠風的頂視角動作遊戲。
雖然确實有《邁阿密熱線》這樣的成功案例在前,但一款不同風格、針對不同市場的作品是否能夠得到玩家青睐,誰也不敢保證。因此在 2021 年初時,遊戲曾做過一次小規模的對外測試。
按烏鴉的話來說,那次測試 " 玩家的滿意度有點出乎意料 "。
雖然他自己認為當時那個花了幾個月趕出來的 Demo 過于簡陋,但玩家對玩法和系統非常感興趣,甚至沒有人提出過遊戲的缺點,這也讓烏鴉意識到了即使畫面粗糙," 但只要你能把玩法做得足夠有趣,玩家還是可以接受的。"
設計的玩法得到肯定,本是件好事,但對于一款處在早期測試階段的遊戲來說,烏鴉面臨的難題在于—— " 既然玩家對如此簡單的玩法沒有怨言,那是否還有修改的必要呢?"
當時玩家普遍對遊戲介紹玩法的第一章評價很高,以至于在後續的調整上,第一章基本都沒有過大的變動,因為制作團隊認為再往裡加内容很可能會對玩家產生反效果。
因為這次測試,《末刀》之後調整都不敢偏離早期預想的方向太遠,但烏鴉認為對于他們這樣的小團隊來說,這反而堅定了做這件事的決心," 在後續做某些設計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對遊戲產生動搖。"
烏鴉對自己的遊戲其實有明确規劃。既然小體量遊戲,且玩家已經對當前的機制較為滿意,他便把工作重心放到了提升遊戲廣度而非深度上。後續玩家看到的多場景、多種武器類型的設計便是這一方向的體現。
但就算是作品已經得到認可,團隊依舊耗費了大量時間來驗證自己設計的可行性。比如遊戲中形态各異的刀,就是所有人多次頭腦風暴後的產物。
為了契合 " 刀 " 的主題,制作組一方面翻閱了大量關于古代兵器的資料,另一方面還必須從實際的遊戲性和平衡方面出發,構思出适合 " 一擊即死 " 玩法的武器效果。
比如在遊戲裡出現的隐藏武器 " 日月刀 ",在查閱資料時,烏鴉發現這是一種偏向 " 防守反擊 " 類型的武器,因此在遊戲早期,日月刀被設計成必須先手防御攻擊後,才能觸發反擊的效果。
現實中的日月刀
但在後續的測試中,這種被動玩法雖然有趣,但跟遊戲整體鼓勵進攻的節奏并不搭,因此取消了它在主線中出場的機會,但烏鴉又舍不得抛棄,所以最後僅作為彩蛋性質的隐藏武器登場。
遊戲中的日月刀
4
對于那些體驗過大作的玩家來說,《末刀》可能并不算非常驚豔的作品,但在整個開發過程中,烏鴉依舊覺得 " 各個流程都挺難的 "。
一方面,這是由于經驗的缺失,即使是一位在遊戲行業深耕多年的制作人,一旦切換到自己不熟悉的品類,也有可能遇到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會缺乏在這方面的項目管理經驗,烏鴉自己就坦言正是由于管理經驗的不足,對制作流程的不熟悉,導致遊戲研發多花了一些時間。
這些也是許多剛入行的 " 獨立遊戲新人 " 正在遭遇的狀況,他們也許會對遊戲研發一腔熱血,但有時候,人總是會面對一些更現實的問題。而這也是光子工作室群近年來涉足獨立遊戲、不斷拓展遊戲品類的可貴之處——給予這些新人一定的試錯空間和積累,也讓開發者們在探索遊戲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從這點上看,《末刀》無疑給初涉獨立遊戲的烏鴉開了個好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