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短篇不短視:蔣軍晶《凡卡》課例中的深度閱讀策略,歡迎閱讀。
面對契诃夫筆下 19 世紀俄羅斯學徒的悲苦命運,許多教師陷入兩難:講深了,學生一臉茫然;講淺了,文學精髓盡失。文化隔閡大、譯本選擇難、學生難共鳴——國外經典短篇教學如何破局?
難點 1:文化隔閡的 " 高牆 "
① 19 世紀俄羅斯學徒制、鄉村與城市對立等背景,與當代兒童生活經驗幾乎零交集。
② 學生易将凡卡的遭遇簡單歸因于 " 爺爺不接他 ",難以觸及社會壓迫的深層悲劇。
難點 2:譯本與課堂的 " 雙重損耗 "
① 部分譯本語言生硬(如直譯 " 楦頭 "" 羊皮襖 "),導致學生因陌生詞匯放棄理解。
② 教師若過度依賴背景補充,課堂易淪為 " 歷史課 ",文學審美體驗被稀釋。
難點 3:情感共鳴的 " 斷點 "
① 兒童對 " 書信體 " 的私人叙事敏感,但對結尾 " 爺爺收不到信 " 的絕望缺乏共情抓手。
② 若僅停留在 " 凡卡真可憐 " 的淺層解讀,文學的人性追問便悄然流失。
如何讓《凡卡》這樣的短篇經典,既保留原作的文學張力,又能貼近當代兒童的情感認知?著名特級教師蔣軍晶的課堂給出了答案。
他避開資料堆砌與說教灌輸,以 " 一封信 " 為支點,撬動學生對人性困境的思考;用 " 三重結局對比 " 撕開希望與絕望的悖論;借 " 兒童視角群文閱讀 " 跨越時空的文化藩籬。蔣老師重思辨的教學智慧,為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啟發。
▲
第十九屆兒童閱讀論壇上
著名特級教師蔣軍晶執教《凡卡》
觀課心得
直擊論壇
莫文天
■ 深圳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南頭小學教師
■ 親近母語培訓師
通過觀摩蔣老師的這節《凡卡》閱讀課,我認為他成功構建了一個 " 三好課堂 ":
一 、結構之 " 順 " ——問題驅動貫穿始終
課堂以 " 名著獨特性 " 為核心問題,形成嚴密的邏輯鏈:從兒童視角的選題切入到叙事方式的深度解析,乃至悲劇意蘊的層層遞進,教學環節以 " 書信體特征 - 信内外對照 - 結尾對照分析 " 三部曲展開,契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特别是在課堂教學首環節通過兒童視角的群文對比,快速激活學生的閱讀圖式。
兒童視角的群文對比
二 、文本之 " 深 " ——深耕文字抵達核心
蔣老師突破傳統苦難解讀的表層,通過主問題 " 信中的美好回憶是否真實存在 " 引發深層追問。
以結尾教學為例,蔣老師創造性地設計多重結局對比(口信拒收 / 爺爺去世 / 信件損毀),讓學生在虛幻希望與殘酷現實的悖論中,觸摸契诃夫作品中的人性異化與存在困境,完成對文學深度的丈量。
多重結局對比
三、支架之 " 巧 " ——教學智慧舉重若輕
蔣軍晶老師運用文本互證法,僅以封面插畫作為時代背景的隐性注解,避免外延式資料堆砌。通過搭建對比式問題鏈作為思維腳手架,如" 原著結局與普通創傷叙事結尾的差異 ",帶領學生穿梭于文本,實現了文學批評方法論的自然浸潤。
張婷婷
■ 銀川市閱海第三小學教師
■ 中級兒童閱讀教師
一、文本解密的顯微鏡
蔣老師在課堂上突破既往對 " 凡卡苦難人生 " 的扁平化解讀,通過引導學生顯微式細讀捕捉文本密碼,比如:重復的懇求句式 " 帶我走吧 " 共現 12 次,高頻次語言結構構建了哀鳴基調。
二、文學比較的重構場
蔣老師的課堂教學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如文本的比較(原著結局和三種改編結局的悲劇性辨析),作家風格比較(契诃夫短篇小說與安徒生苦難書寫的差異);讀者代際的比較(作為成人的我們童年記憶與當代學生感悟的穿越對話)。當學生說 " 希望才是最深的絕望 " 時,不禁讓我們感受到經典文學的生命力正在他們心中重生。
《凡卡》的文學價值,不在于它揭露了 19 世紀的黑暗,而在于它讓今天的兒童在凡卡的淚水中,照見自己對 " 公平 "" 歸屬 " 的永恒追問。蔣軍晶的課堂證明:短篇經典教學無需宏大叙事,用一根 " 問題鏈 " 的細線,便能串起文學與人性的珍珠。
下面一起來看他和長江路小學孩子們的閱讀課交流對話。更多課堂實錄可關注第十九屆兒童閱讀論壇直播回放。
課堂實錄
節選
師: 這段時間老師推薦讀一個作家的小說,都看完了嗎?重點看的是哪一篇?《凡卡》。好,這就是這位作家契诃夫。
師:26 歲的時候,契诃夫打算寫一篇小說。他想告訴全世界,包括他身邊的人,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那個環境,老百姓的生活很悲慘很苦。但是他不想把小說寫得很長,他就寫一篇短篇小說,兩千多字。
師:你也看了這個短篇小說集對吧?短篇小說人物就不能多,主要人物要很突出。作者想選一個怎樣的人物呢?因為在他的身邊大部分老百姓都很苦,男人苦,女人苦,老人苦,小孩苦,青壯年也苦。你看過小說的知道了,他最終的選擇是一個孩子,一個九歲的男孩,對吧?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作家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師:高爾基的《童年》,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還有斯坦雷的《小珊迪》,我希望你跟我一起想一想,為什麼這些作家都會有這樣的選擇?好,你先說說看。
生: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中,大人幹活是比較常見的,但小孩受苦是比較少見的。作家這樣寫一是可以吸引主題,二是能更突出。就是說在這個時代不只有大人苦,小孩也苦。
師:對,你看他這個發言,首先先說自己看到的現象,然後還嘗試總結。他說一個社會哪怕再窮困,但是都會盡可能地讓這個環境裡的小孩不要受苦,是不是?如果一個社會裡的小孩都受苦了,那這個環境我就不往下說了,還有沒有其他的補充的?
生:我覺得小朋友的心靈更純潔,情感更細膩,更方便于表達。
師:就是小朋友的言行,他的生活更能激發讀者的那種關注、保護與同情心,對不對?他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大人基本上心靈被污染了,小朋友是很純潔的。好,已經兩位了,請問還有沒有補充了?意思沒有疊加,真好。
生:兒童心靈都是很天真的,然後也可以突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氣氛,還有社會的殘酷。
師:同桌真是一個善良的人,就怕他說不出來,拼命在旁邊暗示。好的,所以做了這樣一個選擇。那麼好,我們還是馬上進入這個小說吧。你們都看過了,是不是?
師:一個好的作家基本上有一個追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小說寫出個性,寫的跟别人不一樣,尤其這個 AI 時代。那你們讀凡卡,你覺得這個小說有與眾不同之處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我減輕你的負擔,有,沒有,做一個選擇。
生:我覺得有。
師:體現在哪裡?
生:我覺得可能是他用小孩子寫信的視角。
師:他說了一個很大的特點。有沒有發現這個小說其實一共兩千多個字,但是裡邊大量的篇幅都是小孩寫的信,是不是?我數了一個版本,2100 個字左右,信竟然占了 920 個字左右。而且全部把它連綴起來的話,就是一封完整的信。穿插信的小說我看到過,但是連綴起來是一份完整信的小說,我很少看到,你們看到過嗎?
師:那這是他的特色的,對不對?好,請問除此以外,還有沒有特色?好,你來說。
生:我感覺他在用倒述的方法,而不是一開始就說這叫凡卡,小男孩兒被送到一戶人家幹活,然後受苦。而是運用了倒述,運用寫信的形式,把一個小男孩悲苦的經歷給描述出來。
師:他說得很好啊,就是文章不是從頭到尾講的,一下子就進入到那個情景,而是通過回憶的方式,慢慢地讓我們了解凡卡的身世,對吧?真好。
師:第二個了,還有嗎?好,請。
生:我覺得這個小朋友他對爺爺的央求是一個很特别的點。因為,一般孫子對爺爺都是比較依賴、撒嬌之類的。但是這個九歲的小孩子,他對爺爺是央求的,希望他能帶自己回家,這一點從側面就體現出了這個社會的悲慘與凄苦。
師:給他點掌聲。真好。如果蔣老師做總結的話,前面三位同學的發言,第二位我認為不叫特色,不是與眾不同之處。因為倒叙的小說多了去了。第一位同學的發言我覺得是特色,對吧?這位同學的發言也是特色,她關注情節了。一個男孩向爺爺的要求,竟然不是給我過生日,給我壓歲錢,帶我去哪玩,而是帶我回家,對不對?真棒……
課堂啟示
弱化背景,強化體驗
蔣軍晶以 " 一封信 " 為錨點,讓學生代入凡卡的無助,而非背誦俄國農奴制歷史。可見文化隔閡并非靠 " 填鴨 " 跨越,而需在情感共鳴中自然消解。
文學即思辨
當學生說出 " 希望才是最深的絕望 " 時,短篇教學已從 " 理解情節 " 躍升至 " 哲學啟蒙 "。
課堂的減法哲學
優質教學無需海量拓展資料,一個精準的主問題、一組巧妙的對比文本,足以撐起深度課堂。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