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7月新能源銷量:一場屬于“中國汽車”的勝利!,歡迎閱讀。
23/08/10
導語
無需妄自菲薄,領先就是領先;也請戒驕戒躁,說赢還為時尚早。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别 致
" 讓我們以中國汽車之名,同心協力走向更遼闊的天地,成就世界級品牌!我們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平心而論,好久沒有因為一場車企發布會感動到流淚了,尤其還是在線上觀看的情況下。可昨晚,比亞迪做到了,借着第 500 萬輛新能源下線的契機,用一場格局拉滿的盛宴,讓全體中國汽車人共情。
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燈下的王傳福,在談及曾經所遭遇的那些至暗時刻,同樣止不住的哽咽。好在,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此刻這個長期以 " 世界新能源汽車引領者 " 自居的品牌,終于真真切切的為自己正名。
殊不知,完成第一個 100 萬輛,比亞迪用了長達 13 年。而從第 100 萬輛到第 300 萬輛,則用時 1 年半。如今,僅僅過去 9 個月,就完成了第 500 萬輛的下線,速度之快令人贊嘆。
而以此作為背景,剛剛過去 7 月,從乘聯會發布的終端成績單來看,比亞迪也沒有任何懸念的再次拿下廠商批發銷量與零售銷量的雙重冠軍,并把諸多合資品牌遠遠甩在了身後。
那麼,不禁好奇,為何其能夠變得這般強勢?
0
1
一次情理之中的絢爛綻放
實際上,關于開篇問題的答案,已經非常清晰。
就像曾經屢次分析過的那樣:首先,從大環境來看,終端用戶對于新能源車認知層面的徹底改變,肯定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乘聯會每月公布的滲透率不會說謊。相信大家身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 " 綠牌 "。
其次,從企業本身來看,比亞迪無論是垂直供應鏈端,還是成本管控端,還是產品推新端,還是技術研發端,甚至銷售網絡端,比亞迪的每一步都在不斷累積過後,踩中了正确的節點,迎來了一場厚積薄發的勝利。
再者,必須承認的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年輕消費者對于類似豐田、大眾般合資品牌盲目崇拜的消失,以及家國情懷的慢慢崛起,同樣成為了比亞迪熱賣的 " 助推劑 "。
當然,諸多風口一旦被押中,就會形成正向循環。同時,身處全新的賽道,先發優勢一旦被徹底建立起來,就會像是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最終,種種利好共同加持,促成了比亞迪情理之中的綻放。并且還可以肯定,只要不出現太大偏差,其領先優勢将會一直保持下去。換言之," 誰能将它掀翻?" 慢慢成為了一道沒有太多讨論意義的偽命題。
今年,不出意外,年銷 300 萬輛也将板上釘釘的完成。
而作為旁觀者,更加欣慰的是,恰恰因為比亞迪的異軍突起,向所有自主品牌佐證了電動化轉型的浪潮遠比想象中還要猛烈。并且這一次,身處全新賽道,規則的制定權與產品的定義權則被我們牢牢掌握。
另外,如果說早幾年間,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結構更像是呈現 " 啞鈴狀 " 分布,10 萬元以下與 30 萬元以上,電動化的攻勢更為猛烈,那麼自今年開始 " 腰部 " 也在變得愈發豐滿。
換言之,燃油車固守的 10-30 萬元腹地,已然遭遇到了新能源車毀滅性的打擊。同時,可以預見的是,随着時間的繼續推移,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與發力,類似的潰敗只會越來越大。
而 4 月舉行的上海國際車展,大家也看到了諸多合資品牌的彷徨無措,它們也第一次全方位感受到了中國車企究竟在做什麼,最終匯總成一句話:" 大人,該醒醒了。"
當然,無論承認與否,屬于燃油車的時代就是在漸行漸遠,屬于新能源車的時代就是在迅速到來。
在此過程中,比亞迪就是那位幹得最起勁的 " 革命者 ",即便遭遇諸多非議與質疑,卻一直在做難而正确的事。
2
一次沒有懸念的大獲全勝
再次搬出乘聯會發布的終端成績單,實際上剛剛過去的 7 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 73.7 萬輛,同比增長 30.7%。1-7 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銷量更是達到 427.9 萬輛,同比增長 41.2%。
與此同時,7 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 64.1 萬輛,同比增長 31.9%。對應的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則達到 36.1%,較去年同期 26.8% 的滲透率提升 9.3 個百分點。
反觀乘聯會的預測,2023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或達到 850 萬輛,狹義乘用車銷量為 2350 萬輛,簡單換算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 36%,目前的運行狀态基本吻合。
而将視線再度聚焦 7 月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排行榜,可以發現除特斯拉之外,前 10 名的剩餘席位全部被自主品牌占據,比亞迪更是遙遙領先。而面對這樣的結果,必須承認的是,我們迎來了一場沒有懸念的大獲全勝。
順勢,新的問題随即產生:為何整個大盤還會這般欣欣向榮?難道只是因為那張所謂的 " 綠牌 "?還是油價的瘋狂上漲?
不可否認,因為樣本容量足夠巨大,勢必會有部分消費者帶有類似的想法。但對于更多人而言,尤其是那些動辄下訂幾十萬元新能源車的用戶,牌照與使用成本必然不是促使他們做出決定的關鍵。
相比之下,唯一合理的解釋只剩一種: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的綜合產品力已經實現了階段性的反超,所以得到了越來越多的 " 贊成票 "。
相比曾經槽點頗多的 " 電動爹 ",當下中國新能源車無論三電技術的成熟度,智艙與智駕的使用體驗,還是續航與能耗實際表現,包括銷售體系、補能體系、服務體系的便利性,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躍升。
也恰恰基于上述背景,已然催生出了多款現象級的產品。比亞迪第 500 萬輛發布會外場,擺在那裡的十幾輛 " 中國新能源車 ",亦是當中最突出的佼佼者。
寫到這裡,文章漸漸臨近尾聲,非常想要借用王傳福昨天所說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許多中國品牌都和比亞迪一樣,都有過不被看好的經歷,但我們最終證明了比亞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國汽車可以!"
是的,無需妄自菲薄,領先就是領先,應該得到最大的褒獎與掌聲。不過,也請戒驕戒躁,硬仗遠沒有結束,說赢還為時尚早。
畢竟,中國汽車距離站在世界之巅,仍然存在着很遠的距離。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