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開幕演說即高光 台北國際電腦展如何變成華而不實,歡迎閱讀。
在 6 月 2 日,為期四天的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2023 終于落下了帷幕。COMPUTEX 作為電腦行業盛會,一直備受行業、DIY 玩家關注,只是本屆展會除了黃仁勳在開幕演講上發布了 DGX GH200 AI 計算平台、Arm 推出 Total Compute Solutions 2023(包含 Cortex-X4 與 Immortalis-G720)外,再也找不到重磅產品,讓人感覺 COMPUTEX 越來越華而不實。
為數不多的亮點
根據官方數據,COMPUTEX 2023 是一場規模宏大的展覽,展前預計有 26 個國家和地區的 1000 家廠商參展,當中包括 Acer、華碩、明基、铠俠、NVIDIA、PNY 等企業,最終有 47594 名買家以及專業人士參展,較 2019 年疫情前增加了 12%。
但是在進入展館一刻會發現整個展館是圍繞華碩、微星、技嘉、華擎、明基、威剛、台達等台灣地區品牌舉行的,這些企業核心業務大多是筆記型電腦、板卡、顯示器、存儲器、機電散等電腦相關產業,更多展位是一些零星不認識的品牌,所謂的 NVIDIA 參展不過是一場開幕演說。這些企業能夠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拿出讀取破萬 MB/s 的 PCIe 5.0 固态硬碟,頻率更高的 DDR5 内存,在筆記型電腦上提前曝光 Intel 下一代處理器,展示 Wi-Fi7 技術的高帶寬,但是他們無法像 Intel、AMD 那樣,展示出一款帶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的 CPU 。
缺少強而有力的新品讓展會焦點落在開幕演說上 NVIDIA 的 DGX GH200 以及 Arm 的 Total Compute Solutions 2023 上面。DGX GH200 人工智能超級計算平台是黃仁勳在開幕演說上發布的新品,基于 Grace Hopper 超級芯片,共有 18432 個中 Grace CPU,144TB HBM3 内存以及 1 exaflop 算力,在人工智能技術大熱的 2023 年裡它自然而然成為焦點。Arm Total Compute Solutions 2023 是一個包含 Cortex-X4 、Cortex-A720 、Cortex-A520 、Immortalis-G720 以及 DSU-120 多個新架構,代表未來移動 SoC 的發展方向。可無論是 NVIDIA 還是 Arm 展示的新品、新技術都屬于 to B 方向,位于金字塔的頂端,同時參展品牌同類過于集中,甚至 2022 年個人電腦出貨量前五品牌——蘋果、聯想、惠普、戴爾、三星無一參加,結果展會拿不出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COMPUTEX 2023 變得更加華而不實。
與 PC 同步發展
台北國際電腦展一直被譽為國際頂級電腦展,為何它會變成今天局面,先從它的誕生說起。1981 年是電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IBM 在這一年推出了首款個人電腦 IBM Model 5150,帶動了個人電腦行業發展,同年在台北松山機場旁的外貿協會展覽館上舉辦了台北市電腦展,直到 1984 年才更名為 "Taipei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w",加上了 " 國際 " 二字,顯示出定位變化。
在台北國際電腦展創辦初期是依賴台灣本地企業的,比如說在更名的第四屆展會(1984 年)上,宏碁、精業扽推出了 8bit/16bit 電腦,但是到了 1987 年第七屆展會上,IBM、微軟兩個巨頭已經參展。而且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辦展規模,台北國際電腦展不斷開辟新展館,比如說 1989 年重新啟動了外貿協會展覽館,1995 年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納入展區之一。在 2000 年展會擴展到台北世貿二館,與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同步辦展。
除了展區擴大,台北國際電腦展形式也在不停在變化,1996 年與摩奇創意合作建立了網站,吸引了超過 300 家廠商參與線上展覽;英代爾、微軟、昇陽聯合主辦了 " 台北國際電腦論壇 ",與美國 COMDEX、德國 CeBIT 成為全球三大電腦展。不過在 2003 年,由于 SARS 疫情原因,台北國際電腦展一度傳出了停辦的消息,但是經過主辦部門協調,決定将原定于 6 月 2 日至 4 日展覽推遲到 9 月進行。在 2020 年,由于疫情造成全球範圍影響,COMPUTEX 2020 不得不停辦一年。
在 2004 年,Comdex 主辦方 MediaLive 宣布無限期停辦 Comdex2004,其 CEO 在官網上表示原因:技術主導時代結束,應用主導時代開始。不過 Comdex 停辦沒有影響到台北國際電腦展發展,它反而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展,而且一路高歌,到了 2010 年多項數據創了新高,共有 1715 家企業參展以及有 4861 個攤位,展覽前三天吸引了 29000 位國際觀展人士,6 月 1 日、2 日兩天時間裡,創造了新台币 73 億元當場成交金額。
手機興起 產業外遷
然而 Comdex 的消亡并沒有讓台北國際電腦展高興多少天,同樣在 2010 年,蘋果發布了标志性的智能手機 iPhone 4,這不是第一台 iPhone,但它出色綜合表現成功引發了全球搶購,不少人為了獲得一台 iPhone 4 徹夜排隊,自此智能手機開始代替個人電腦成為科技行業的領頭羊。
到了 2012 年全球 PC 出貨量首次出現下滑,結果 2013 展會參展廠商和攤位數量雙雙下降,從 2012 年的 1800 家參展商、5300 個展位,下降到 1724 家參展商、5042 個攤位。但是對台北國際電腦展影響最大的不是參展廠商以及攤位數量變化,比如說疫情前的 COMPUTEX 2019,參展廠商有 1685 家,攤位數量為 5508 個,而是參展廠商的整體質量下滑,比如說本屆展位實體展出基本是台企,缺少國際級展商。
也許感到疑惑,在過去 10 多年時間台灣 GDP 持續增長,去年達到了 22.71 萬億新台币,幾乎是 2010 年的 7.43 萬億新台币三倍,難道就沒有新興血液來支撐台北國際電腦展麼?在前 iPhone 時代,台灣就有 OKWAP(英華達)、多普達等知名手機品牌,其中多普達更是趕上 Windows Mobile 了,在 iPhone 問世前就初嘗了智能手機的甜頭。在進入智能時代後,OKWAP 後繼無力,多普達 " 繞身一變 " 成為了 HTC,推出了 G7 四個月銷量破千萬的產品,全球市場份額最高時超過 13%。但經歷了蘋果一系列專利訴訟後 HTC 元氣大傷,同時新手機規格、功能完全沒法跟上市場節奏,結果在 2017 年手機業務作價 11 億美元打包出售給 Google 公司。自此從沒有台灣手機企業能夠為台北國際電腦展輸血,展會的路也越走越窄。
不過在過去 10 多年時間裡,台灣科技行業并非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以鴻海集團(Foxconn)的代工以及台積電 TSMC 的芯片制造一直強勢。我們利用 chatgpt 統計了鴻海方面數據,在 2017 時收入為 48967 億新台币、擁有約 250 個工廠,到了 2021 年收入增加至 63826 億新台币、工廠為約 400 個,但是在 2017 年至 2021 年台灣地區工廠數量一直維持在約 50 個。按照台灣產業情報研究提供數據,在鼎盛時期台灣島内企業約占全球筆記本產量的 89%,台式機(含代工)的 46%,但鴻海工廠增量全部不在島内,顯示了台灣產業外遷非常嚴重。
而且鴻海和台積電一樣,屬于上遊廠商,它們的產品是面向企業用戶的,對一個以終端消費品為主的台北國際電腦毫無主力。更嚴重的問題是,TSMC 也在逐漸離開台灣,在去年 6 月日本政府批準台積電在熊本縣建廠計劃,并可能獲得 4760 億日元補貼,同年 12 月台積電宣布擴大在美投資,計劃将由 120 億美元擴大到 400 億美元。代工、芯片制造外遷将會進一步削弱周邊配套行業,讓已經走弱的 PC 行業雪上加霜。
結語
台北國際電腦展嚴重依賴 PC 行業以及本地企業,在 PC 走弱後影響力迅速降低,同時沒有抓住智能手機的機遇期實現轉型,結果越發空有規模,而沒有實質内容。美國 COMDEX、德國 CeBIT 先後在 2005 年、2019 年走向謝幕,現在 TSMC、鴻海雙雙出走,必然惡化台灣島内科技行業形式,讓台北國際電腦展前路更為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