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微軟 、Google、Meta 都在“忍痛”繼續投資大模型,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電廠,作者 | 張勇毅,編輯 | 高宇雷
7 月 26 日微軟、Google 發布财報之後,Meta 也于次日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财報。揭開了财報季的序幕,同時也揭曉了更多人關心的另一個問題:" 延續半年的 AI 浪潮,有多少轉化成了科技巨頭的實際收益?"
或許量化 AI 給微軟/Google/Meta 帶來的股價增長仍然困難,但沒人會懷疑這些公司是過去半年狂熱的 AI 浪潮中最大的赢家:甚至可以說是今年逆勢帶動科技股股價飙升的直接原因,這些不僅能從各家公司高管無一不将 AI 作為現階段乃至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發展項目,也能從其在 AI 領網域的大筆投資、收購 AI 初創公司的動作中得到印證。
但到了半年之後的今天,各家财報數據公布之後,外界才被迫面對一個早已在預料之内、但不願承認的事實:科技巨頭所極力推銷的 AI 工具在現階段并不能賺到錢,反而成為了開銷巨大的燒錢機器: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首席财務官已經表示 2023 年到 2024 年 " 人工智能領網域的投資 " 都将繼續增加,以增加 Google 在 AI 領網域獲得優勢的機會。微軟預計整個财年都會繼續增加資本支出來滿足人工智能的研發需求,2023 年年支出将達到 450-600 億美元,達到了 50% 超高增長率。
與之對應的,卻是微軟近期發布的 AI Copilot 仍然要 2024 年年底才能正式面向用戶開售,這意味着這項服務最早也只能在 2024 年獲得收益;來自外界的各種質疑聲音呢,讓微軟 CEO 納德拉也不得不在電話會議中多次「安撫」投資者,重申 AI 的長期投入屬性。
無論是全面押注 AI 的微軟,還是想靠着 AI 從「元宇宙」失敗陰影中走出的 Meta,乃至在 I/O 開發者大會期間曾在台上說了一百餘次的「AI」的 Google,都不得不在剛交出答卷的财報中,直面來自投資人的拷問:
「為什麼在 AI 領網域的巨額投資沒有帶來應有的回報?」
殊途同歸的 AI 巨頭
目前來看,除了仍然很沉得住氣的蘋果,微軟、Google、Meta 基本都已經入局 AI,并在過去已經逐漸抽成了三個典型的「流派」:
Meta:開發大模型(Llama 2)授權給其他公司
微軟:開發 AI 工具(AI 版 Office)供其他商業公司使用
Google 開發 AI 提高自身業務(Google 廣告、雲服務等)的盈利能力
技術上來講,三種模式都與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大型語言模型息息相關,三家公司不僅在業務類型互有明顯重疊,微軟與 Meta 甚至還就剛剛發布的 Llama 2 語言模型籤訂了商用授權協定,來推動 AI 在更多商業領網域的落地;幾乎每家都試圖抓住市場對 AI 的巨大熱情大舉投資,試圖借此走出今年普遍裁員給科技巨頭帶來的陰影,還包含着傳統巨頭借助 AI 完成轉型的野心。
在本次發布的财報中,Meta 與 Google 股價的強勁,更多反映出的是逐漸從長期低迷中走出的數字廣告行業,并非是由 AI 繁榮發展帶來的直接收益。作為對比今年憑借着 ChatGPT 助力強勢崛起、股價瘋狂上漲的微軟,在本期财報發布之後迅速收跌,華爾街主流觀點均認為是此前被宣傳最多的 AI 融合工具,在财報中「表現平平」,本身沒有帶來直接收入。甚至,預期中能借此提振微軟已有 Azure 雲服務的美夢也被現實無情擊碎。
ChatGPT 的雲服務供應商一直是微軟 Azure 平台,微軟也借此在 ChatGPT 的現象級爆火中分到一杯羹,讓雲服務的收入第二、三季度連續擴張,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此前由于經濟低迷對微軟雲計算業務客戶流失造成的衝擊,而在本季度财報中,由于 ChatGPT 熱度的逐漸 " 退潮 ",Azure 和其他雲服務類目下的收入也随之放緩。
可以說,由 ChatGPT 直接給微軟帶來的 AI 紅利幾乎已經被消化殆盡,而此前微軟過度渲染 AI 能給其業績帶來的改變,此時起到了反效果。因此微軟财報發布後股價連續兩天收跌,相比 Meta、Google 的股價波動,更能直接反應投資者當下對于 AI 業務的信心。
對于 Meta 來講,剛剛在七月中旬發布、面向所有人免費商用的 Llama 2 對于很多 AI 創業公司來講都是一個好消息,但 Meta 本身也飽受 AI 盈利前景不明确的困擾,扎克伯格在電話會中親口承認「目前還不太清楚人工智能将如何讓轉化成有意義的收入來源」。
包括微軟、Google 在内,其業務範圍在 AI 之前已經囊括了個人計算硬體、雲服務、線上廣告服務、開發工具等諸多領網域,讓 AI 參與到幾乎每一個領網域的革新,讓其煥發新的活力。
但此時面對來自外界耐心逐漸消耗殆盡後產生的種種質疑,過去數個月來巨大的前期投入應該怎樣融入業務中產生盈利,不确定性帶來的恐慌感不僅彌漫在微軟與 Meta 周圍,同時也是國内已經押注 AI、希望依賴 AI 颠覆現有局面企業即将面對的問題。
在國内本輪 AI 浪潮中,無論是類似騰訊、華為一樣着力于開發大模型、還是類似阿裡,号稱 " 所有產品都将接入大模型更新、将 AI 能力覆蓋到現有的所有產品中,都難逃類似的質疑聲音:不僅需要 AI 更強,更需要 AI 更快地轉化成為可見的商業優勢。否則前期對 AI 的宣傳,都将變成對 AI 本身盈利能力的質疑。
" 就實際應用層面來講,現有的 Office 套件并沒有特别依賴 AI 實現新的增長點發掘,但前期略顯誇張的宣傳,加上 AI 產品發布節奏與上市節奏的操之過急,很容易讓人對于微軟當下 AI 的應用以及盈利前景產生質疑 " 國内某 AI 文檔產品經理對《電廠》評論到。
微軟每月收費 30 美元的 AI copilot 工具在發布之後,高昂的定價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議。即使微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 AI 工具盈利能力的預期,但對于大多數對 AI 感興趣的公司來講,暴增的預算與短期内難見的成效也很容易讓其望而卻步,這無疑是掉進了新的定價陷阱。
尋找 AI 給公司帶來的新增長點之路尚且漫長,但 AI 發展伴随而來的麻煩卻已經接踵而至:微軟十億美金入股的 OpenAI 由于洩漏用戶隐私信息已經在韓國、意大利等多地遭到監管機構罰款;還有來自加州的律師事務所向聯邦法院提起針對 Google Bard 的集體訴訟,指責其「竊取用戶數據」,要求禁用 Bard 并給予用戶經濟補償。
或許短期内,AI 的商用價值必須要面臨陣痛期一般的 " 重新估值 "。但長期來講,在當下 AI 狂熱退潮、重新估值之後,AI 仍然會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領網域存在,市場也仍然對于 AI 領網域的新動作保持興奮:七月蘋果傳出研發自有版本 ChatGPT 内部測試的信息後,蘋果股價一度大漲 3%,創下歷史新高。
ChatGPT 爆火半年之後,經歷過理性回歸之後的 AI,或許也能更加腳踏實地,在應用落地中面臨的挑戰也都需要時間和 AI 廠商去一點一點解決,讓 AI 跑的更快。在衝刺的路上,更加穩健地跑完剩下 99%。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