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劉德華寧浩聯手炮制春節檔最大票房慘案,實證無效溝通!,歡迎閱讀。
看到一個網友的影評段子," 寧浩找劉德華來拍《紅毯先生》,究竟是報恩,還是報仇啊?"
調侃的很到位!
當年劉德華出資讓寧浩導演《瘋狂的石頭》,成就了一出 " 天王扶植新人,新人不負期望 ",并且薪火相傳愛心接力至今的影壇佳話。
現在寧浩回請劉德華主演《紅毯先生》,卻是口碑一塌糊塗,票房折戟沉沙,兩位行業頂級人物聯手丢出一個大寫的尴尬。
某瓣上春節檔已開分電影裡倒數第一,售票平台預測最終票房 1.1 億。
實在是撲的沒有一絲搶救機會和價值了。
從年前 11 月的冷門檔期改到大年初一的春節檔,誰都明白這是片方要在增量市場上玩一把大的,為電影争取到最大公約數的觀影人群。
劉德華 + 寧浩雙品牌創作配置,再不濟也能和三年前春節檔劉德華 + 饒曉志那部 7.6 億票房的《人潮洶湧》對齊顆粒度吧!
然而 …… 拿舊船票終究還是還是登不上今日的客船。
1.1 億票房分賬之後,片方收入 3000 萬 +。
電影制作費用 2 億 6000 萬(參見歡喜傳媒财報)。
這 3000 萬收入,實在是杯水車薪。
且慢,制作費外還有必不可少,至低都要千萬起步,春節檔甚至都是億元走起的宣發投入。
得,剛穿上的底褲,還是要給剝下來了。
幸好歡喜傳媒家大業大,單是去年的《滿江紅》就賺了個盆滿缽滿,夠虧掉三四部《紅毯先生》了。
換個小公司就靠一部電影求生存,這會兒老板不是去跳樓,就是改行上街賣烤串了。
那麼,《紅毯先生》慘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個是作品自身問題,一個是檔期選擇問題。
劉德華 + 寧浩,兩個商業電影符号人物,卻拍了一部電影節專供的作者電影。
類型上已經有點颠覆觀眾預期,内容上更是讓普羅大眾既無共鳴更難共情。
就像我們吃肉不必學習養豬,你們演員導演的職責是給大家拍出好電影,你們生活裡的煩惱,工作上的困擾,藝術的表達和資方的捆綁,你們自己處理,自己消化就是了,拍出來是要賣慘,是要搏我們老百姓的同情和理解嗎?
就像電影裡劉德華本色出演的天王巨星,住三星級酒店都已經覺得是在體驗農村生活了。
你們本身都是在金字塔尖的社會上層人物,個人的一點自尊心受挫,情緒波動或者表達受阻,真的不适宜在最普通階層群眾面前拿出來展示撫慰。
精英群體名利場中的自戀自嗨自怨自艾,對于大多數都在為生活乃至生存奔波的底層群體觀眾看來," 杯水風波 "" 無病呻吟 " 都已經是很客氣的評價。
寧浩說《紅毯先生》要講的是人類的溝通,這個命題沒有錯。
而且,劉德華助手扔掉豬農贈送的刀被發現,和他跟那輛找不到車主的面包車的較量兩段情節,卻是也讓人多少看到了熟悉的寧浩風格,多少明白他要講和想講的話。
但是,如果主角不是劉德華這樣高高在上的天王巨星,而是那種草台班子小演員,就像他的老搭檔黃渤這樣的人物形象,這個故事這段情節是不是更有活力,更接地氣,更加鮮活,更具張力呢?
當然,電影就是為劉德華與寧浩合作量身定制的,其他假設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
寧浩在接受六公主采訪時說:劉德華的形象和氣質,決定我們要拍一部 " 優雅 " 喜劇。
為什麼不是我們熟悉的瘋狂系列喜劇呢?
因為不适合。
溝通的失效這一主題,電影内外皆為互文。
就像片中寧浩對劉德華說:要演出村民的 " 粗魯 "。
劉德華說:我的理解是 " 粗犷 "。
電影創作的需要,演員公眾形象的維持,各自訴求和利益的表達與對接,一如整部作品的割裂與混亂。
寧浩放棄犀利,轉頭玩起抽象和荒誕。
劉德華還是受制于演技和性格,沒有演出角色人前人後的分别。
還是不願摘掉天王的面具,哪怕只是在電影的情節裡。
因而缺少反差,不夠鮮活,沒有產生出戲劇的力量和樂趣。
這就讓一個講述電影人拍電影的圈子文化小眾故事,更加平淡虛空毫無看點。
春節檔固然是一年之中觀眾增量最大的電影商機,但是本就題材不占優勢,娛樂效果又很欠缺,主旨還是講述社會學問題的片子,又能吃到多少市場紅利呢?
看電影是新年俗不錯,但也大多是一家人選擇一部話題度最高最熱的片子共同觀賞。
《紅毯先生》自己都誠實标榜 " 不八卦,不瘋狂,不是合家歡 ",因而不僅很難吸引到路人粉,甚至還會因為市場特性損失一點基本盤。
這将将一億出頭的票房收入,實在還不如放到年前 11 月那個冷門檔期,既能享受到頭部電影的排片待遇,也有機會因為片荒吸引基本盤之外的增量觀眾。
可惜,假設不能代替現實,人沒長前後眼,世上也沒後悔藥。
寧浩說《紅毯先生》的主題是講述 " 溝通 ",
《紅毯先生》的票房證明,本次溝通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