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首富叫板首富,只為“算法之惡”,歡迎閱讀。
首富還是 " 開炮 " 了。
前兩天,鍾睒睒罕見現身,在江西信豐跟媒體們聊聊農業、農村、農民,對贛南臍橙如數家珍。
但是中間,他話鋒一轉,懇請 " 各家媒體的公正力量 ",共同捍衛網絡輿論的文明價值。
他直接喊話新晉首富張一鳴以及他實控的今日頭條、抖音," 請你承擔一個企業的文明準則和規則 ",他在就個人遭受到的謠言傷害,等待張一鳴以及頭條系平台一個誠懇的道歉。
" 請今日頭條、抖音,不要以任何所謂 " 避風港 " 原則進行搪塞,立即撤除對我的個人名譽權的侵害的言論、圖片,并向我個人和我家屬道歉 "。
鍾睒睒的語氣十分激動,當然大家也能理解他的激動,畢竟,在即将過去的 2024 年裡面,他對此感受頗深。
在 2 月份開始,農夫山泉和鍾睒睒承受了 " 潑天的流量 ",但是撲面而來可不是什麼富貴,而是洶湧的謠言和非議,從企業到個人,無一幸免。
" 背刺論 "、" 媚日論 "、" 外資論 ",各種論調甚嚣塵上。
可以說,那時候的網絡狂歡,一個紅瓶蓋就能跟日本國旗挂鉤," 踩農夫山泉和鍾睒睒 ",已經成為流量密碼。
在此期間,鍾睒睒的個人評價到了谷底,農夫山泉損失數十億的營收,而最令人遺憾和痛心的是,鍾睒睒的無病無災的老母親,在此期間去世了。更出人意料的事是,網暴之風,居然已經蔓延到了這位已故的老革命。
這損失可不是一點點,鍾睒睒想要個道歉,但這并不容易。
鍾睒睒也知道自己遭遇的核心因素是啥。
倆字,算法。不要小瞧這倆字,這是流量的源泉。
算法是技術進步,這是毫無疑問的,算法可以說改變了傳統的傳播學,AI、大數據讓信息分發更加簡單化,順便改變了分發模式,以前 " 人找信息 ",現在 " 信息找人 "。
咋找呢?
算法收集用戶的各種數據,比如行為數據、屬性數據、社交關系數據等,這些數據統計分析,挖掘用戶愛好,最終形成一個精準的用戶畫像,然後推送個性化信息,如果你對這些信息感興趣,那算法就會不停的推薦類似的内容給你。
在算法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人 " 上瘾 "。
這兩年,在學界一直在讨論一個概念,叫做算法權力。
" 算法權力 ",平台通過一定的算法向用戶和公眾施加一系列的作用和影響,這種作用和影響借助精心設計的算法模型和互動機制,體現并事實了平台的意志。
"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這個 " 緣故 ",就是算法。
當一個事件成為熱點,非理性、情緒化的發言和評論,是最受關注的,那麼自然就能獲得流量,而獲得流量之後,它就會被平台的算法機制繼續推薦,形成了更大的流量。
當 " 你 " 對這些非理性、情緒化的言論做了諸如點贊、轉發、評論等一系列動作後,算法會基于它,給 " 你 " 推薦更多相關話題,當它們影響或者占領 " 你 " 的心智," 你 " 就成為了流量生意上的一環。
鍾睒睒算是看的明白的,你我都是算法構建出的信息繭房中的 " 囚徒 ":
" 那些天天在罵鍾睒睒的人,他不是一個利益所得者,他也是一個受害者。"
算法的加持下,仇、怨、恨通通都來了。
這幾年的網暴致死案不少,一件小事兒,就能把普通人逼上絕路,備受算法青睐的言論甚至有些可笑:
1、上海女子打賞騎手 200 元被網暴自殺案,特殊時期的用戶與騎手的溫暖故事,結果主流言論居然是 " 善良廉價 "、" 像打發乞丐 "……
2、粉色頭發女孩被網暴自殺案,一位被保送研究生的女孩,就因為一頭粉色的頭發,就被評論 " 頭發染得跟酒吧陪酒一樣 "、" 考上外圍大學 "……
3、武漢小學生母親被網暴墜亡案,經歷了喪子之痛的母親,因為穿着得體、沒有大哭大鬧、攔住要動手的丈夫,被網暴說 " 穿着打扮用心 "、" 想當網紅 "……
被網暴者往往陷入自證陷阱,越辟越謠,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以算法為核心,在平台流量化的隐性推動下,惡意被置頂,逐臭之夫帶着洶湧的惡意而來,用言語來追求個性,最終,一個人就那麼被惡意的潮水所淹沒。
這樣的故事,并不罕見。人沒了,但是流量賺麻了,這種事可能可能在任何人身上發生。
當然了,用來摘清自己的托詞也有很多,比如," 技術是中立的 "。
但是真的中立嗎?
在科技的邏輯下來看,算法沒有善惡,但是,在商業邏輯下來看,操控算法的平台,是由商業利益自我驅動的。
平台對流量有天然的渴求,對于流量還有各種激勵以及獎勵政策。
矛盾就產生了,算法是内容的把關人,但是算法卻又沒法對内容的真偽把關,當一切不為真實負責而是為流量負責的時候,所有的激勵和獎勵,都是對謠言的鼓勵。
如果這個時候,平台助推再加一把火,在偽事實基礎上的價值判斷會偏差到哪裡去,可想而知。
等到辟謠信息出來,算法好像又失靈了。
平台完全可以把它歸因于 " 用戶對辟謠不感興趣 ",但是算法起碼要在傳謠和辟謠上,達成一個基本的平衡吧,但是從現實結果上來看,顯然沒有做到,首富也拿不到的應該屬于自己的公平。
在一些澄清短視頻的評論區,流行一句話," 你是算法判給我的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最終走的還是網絡審判那一套。
流量為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被平台獻祭。
謠言、網暴這樣的事情,平台有沒有責任呢?
鍾睒睒在對張一鳴的喊話中直言:
" 任何一項在盈利平台上發布的謠言,平台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這就像我一個制造企業,生產假貨和銷售假貨一樣同罪 "。
這就是做了一個類比:一瓶偽劣牛奶,生產方和銷售方,都有責任;那麼同樣,一則謠言,制造謠言的人和 " 販賣 " 謠言掙流量的平台,也應該是同樣的責任。
樸素情感上,這話肯定沒啥毛病,但是在現實中,卻很難做到。
舉個例子。
去年,有 6 個女生的旅行合照被某博主盜用,配侮辱性文字,造女生黃謠,女生們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并最終勝訴,博主需要賠錢和道歉。
這事兒中,平台美美隐身,甚至連連帶責任都不用承擔。
護身符就是所謂的 " 避風港原則 ",常用在知識產權類糾紛中,簡而言之,就是用戶侵權了,那麼平台就應該删除、屏蔽、斷鏈,否則要承擔侵權責任。
這裡面,給平台的抗辯理由就太多了:
1、謠言是用戶生成的,與我無關,我有什麼責任;
2、我删了,我就沒責任;
3、内容不在我的伺服器上,我也不知道該删啥,連帶責任我都不認;
所以,在現實層面,也甚少有受害者敢直接和平台硬剛,甚至形成了 " 平台無責 " 的觀念。
但其實,責任最大。
網暴信息的協同共治,頭一條就是 " 源頭防範 ",而源頭就在平台,平台要壓實網絡信息内容管理主體責任,要構建覆蓋事前監測預警、事中幹預處置、事後問責懲戒的全鏈條治理機制。
其實在鍾睒睒之前,已經有不少專家就聚焦算法與網暴了,認為網暴監管與執法,應該聚焦平台的不作為,以及 " 利用算法、借網暴事件實施惡意營銷炒作的行為 "。
農夫山泉的法務,可能需要動起來了。
在不少人看來,鍾睒睒對這些侮辱、謾罵、謠言,有一定的容忍義務,畢竟他是公眾人物。
他确實忍了,但是忍的結果就是,損失承擔了一大堆,但是要一個道歉,再迎來一片罵聲,争取權益,成了蚍蜉撼樹。
首富尚且如此,普通人咋辦?唇亡齒寒。
被喊話的張一鳴,在 2018 年就說過," 一直以來,我們過分強調技術的作用,卻沒有意識到,技術必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傳播正能量,符合時代要求,尊重公序良俗 "。
這一次,他要怎麼回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