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他沒涼,是奇迹,歡迎閱讀。
才幾天功夫,Sir寫過的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漲到9.0了。
除了林依晨,還有個很久沒看到的人——
賀軍翔。
快認不出來了吧。
當年的台偶不可能沒有他的名字,《惡魔在身邊》裡的江猛,《愛上查美樂》裡的韓以烈,和林依晨還合作過一部《愛情合約》。
沒想到,這已經是那麼那麼久的過去式了。
當年的偶像劇男星,如今怎麼樣了?
有大獲成功的。
阮經天憑借《周處除三害》,人氣暴漲;去年金|馬60,吳慷仁摘下影帝桂冠。
也有在尴尬試探的。
明道上了《演員請就位》,說到自己很久沒開工,後來有了新劇,是和雯麗丫頭。
張棟梁上《無限超越班》,被紀凌塵貼臉輸出:我記得你那首《小酒窩》。
偶像劇演員便是這樣。
一部爆紅,天下皆知,風光無限。
可一旦過氣,顏值不再又演技平平,就只能"老無所依"。
今天就來聊一聊轉型、復出的昔日偶像男主。
同時也可以對照當下正紅的每一個流量和鮮肉——
所有的恩寵,不過是抛棄的前奏。
真正能留下來的,到底是什麼?
01
男色消費的興起
偶像劇。
最初由台灣在1996年播出的"偶像一級劇場"時間段衍生而來。
直到2001年一部劇的出現,将這一劇種确立為正式劇種。
那是我們都熟悉的《流星花園》。
F4被捧紅,偶像效應席卷整個亞洲。
嘗到甜頭的台娛趁熱打鐵,十年内推出了上百部台偶,大批量進駐内地。
湖南衛視購入的《天國的嫁衣》《綠光森林》《微笑PASTA》《惡魔在身邊》《公主小妹》《惡作劇之吻》……都來自這一時期。
大陸觀眾對偶像劇的初代記憶,也由此形成。
内娛自己的偶像劇和古偶劇,則衍生自不同的造夢體系。
前者首部作品《将愛情進行到底》圍繞校園戀愛,内地偶像劇的範疇也大多不離校園、都市童話;
後者則發源自瓊瑤阿姨的作品翻拍,由《還珠格格》一炮打響。
然而。
無論是台偶、内娛偶像劇還是古偶,這些青春期劇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那就是故事一定圍繞愛情,且情節往往脫離現實,擁有極強的假定感。
其中,男演員的自由度更是大多被固定。
人設大約包含以下幾個元素:
帥氣、多金、痴情。
女主角則大都是醜小鴨或灰姑娘,背景懸殊用來襯托男主角的優渥以及"浪漫愛"所起到的跨越階層的颠覆式作用,以此吸引女性閱聽人。
因為故事高度同質化。
所以能看到這樣的劇本對于"霸總們"來說,其實沒有額外鍛煉演技的空間。
△ 台偶、陸偶、古偶
彼時的偶像劇小生,被看作"含着金湯匙"出道。
無需科班出身,無需跑組求資源,一部戲就能一炮而紅,被捧到流量尖端,資本哄着喂飯。
但問題就在于。
偶像劇這一劇種,它充斥着對于演員這一行業最包容和最挑剔的兩面性。
年輕的偶像劇男演員們可以憑借一副皮囊接戲到手軟。
但只要稍一大齡,被嫌棄,被淘汰幾乎是分分鍾的事。
Sir翻看了台娛和内娛大部分男演員的作品集,發現一個現象——
那就是這些靠偶像劇起家的男演員們。
因為外形比早年的"實力派"多了些先天的優勢,因此在選擇角色這件事上,他們大多會選擇吃老本,把外貌紅利吃幹淨了再走。
演現偶成名的繼續演現偶,古偶崛起的繼續演古偶,或者幹脆賽道互換。
而不是說趁着自己還有熱度流量時,趕緊拼個好本子轉型。
舉個例子。
《無限超越班2》的朱梓骁。
他上節目說自己已經一年接不到戲,只能靠賣雞爪來維持生計。
但你通拉他的作品就會發現,在《一起來看流星雨》後的近十年,他的選擇還是重復"流星雨"路數,唯一的區别不過是從各式各樣的現偶跳到各式各樣的古偶。
你說他資源差嗎?
并不。
他那時搭檔的演員有:周冬雨、趙麗穎、陳曉、李現、朱一龍。
且朱梓骁于其中都是男二、男三的位置,嚴格來說并不算邊緣。
唯一不同的是。
同期的青年演員只是在爛片爛劇裡回本,完事後就各自轉向。
只有朱梓骁是一條戲路跑到油門耗盡,直到無戲可拍。
上節目訴苦前。
Sir查了下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網大,看片名還以為是狄仁傑破了起盜墓案。
粗粗數來。
從朱梓骁偶像劇崛起(千禧年初)到拍網大上綜藝充飢,差不多十多年的跨度。
他不願挪出原來的賽道,就只能接受注定向下掉的事業曲線。
沒有戲可拍了,這些年興起的綜藝,又給老偶像們回了一波血:
前幾年的明道、炎亞綸,《披哥》的言承旭、林志穎、許紹洋、唐禹哲、吳建豪……
他們每個人上綜藝的第一件事。
都是拿出《花香》《北極星的眼淚》《孤單心事》這些壓箱底的老本。
來試圖用玫瑰色的古早濾鏡,喚起流量新的共情。
但殘忍地說——
某種程度,他們都是在自己的舒适區裡跑不動,又錯過最好翻滾的火候。
因此才急于炒回冷飯,想要借偶像劇的餘溫來賭最後一把,企圖轉型。
但問題是。
習慣于演偶像劇的老男孩們,真的演得了别的戲嗎?
02
轉型的命題作文
看看内地男偶像現在吧。
馮紹峰今年一部《黃雀在後!》6.7分,他其他資源主要還在古偶《灼灼風流》《良陳美錦》《星河長明》。
林更新,和趙麗穎二搭了《與鳳行》。
頂流時期的他們,資源基本是通吃的。
馮紹峰接住了中法合拍大片《狼圖騰》的餅,可以主演文藝巨制《黃金時代》,韓寒處女作《後會無期》選的也是他。
林更新則出演春節檔大片《西遊伏妖篇》,徐克的紅色經典新編《智取威虎山》。
頂流時期的他們全面開花,更多是因為人氣,業務能力并沒能扎下腳跟。
所以一旦潮水退去,他們能留守的主要還是古偶這片老陣地。
内地男偶像轉型最成功的也有。
頭一個要數胡歌。
他的事業幾乎沒有尴尬期,快要尴尬的時候,總是能及時出現一部大爆劇能夠将他托舉起來。
偶像成名有《仙劍奇俠傳》,品質沉澱有《琅琊榜》,幾乎給他量身定制的有《繁花》寶總。
天降紫微星,愣是給他降了三回。
但是抛開這種不可捉摸的玄學,内地男偶像有什麼比較通用的路徑呢?
通過大數據。
過去近五年裡,供給男演員們的糧草最穩定、堅固的,是主旋律。
這也是大環境決定的。
中國電影票房總榜,主旋律占了5部。
近五年,主旋律電影稱霸國產保護月、春節檔、賀歲檔,可以說是支撐起整個院線的產業。
轉型,便等于向主旋律靠攏。
那些成功的偶像劇男演員,已經走通了這一條固定道路。
胡歌。
《偽裝者》打開局面,《縣委大院》固本。
朱一龍。
《鎮魂》大爆,《叛逆者》轉型,《1921》主旋律熱身。
然後是《人生大事》《消失的她》《河邊的錯誤》等現實題材。
魏晨。
《匆匆那年》結束,緊接《八佰》《金剛川》,再者就是《三大隊》。
就連内娛故人李某峰。
退圈前依然有《隐秘而偉大》這樣的劇。
愛國路線保底,這是一條保底且不易出錯的路。
因為主旋律不光能帶給男演員們從"小生→硬漢"的形象颠覆。
更重要的是作為電影圈的體制内。
主旋律作為每年必有的項目,能夠拿到檔期資源,參與官方背書的重大叙事,本身就代表能在圈内分杯羹、說上話,得到主流青眼。
所以你看。
從80生到85生,再到現在的王一博、肖戰、于适。
那些曾經或當下最紅的流量小生都選擇重復驗算這一公式。
△ 王一博《無名》《追風者》/王鶴棣《戰火中的青春》/肖戰《王牌部隊》/于适《紅海行動2》
不要說年輕的偶像。
就連實力派,角色也越來越多限定在這一類型裡。
就說你已經連續看過多少個"警神"張譯了。
偶像們不少人因為吃過青春期紅利,習慣了偶像劇的表演模式。
比起對演技的琢磨,潛意識的偶像包袱才是他們面對鏡頭的第一反應。
這就導致。
哪怕他們有其他正劇,甚至是主旋律的資源。
但許多人對角色塑造的理解,仍舊簡單停留在五官和情緒的大張大合。
皮囊老去,演技低齡。
相比之下,市場為什麼不選擇更鮮嫩的新人,或是已有實力的戲骨們?
說到底。
大齡偶像劇演員的成功依附于時代,他們比觀眾更懷念過去。
他們無法忘記過去的榮光,無法舍棄寶座的餘溫。
無法接受自己不再勾勾手指,就能輕松擁有觀眾的寬容和演技的豁免權。
他們忽略了——
過去的輝煌終究是強弩之末。
不光演員這一職業。
任何工種放在一個日益緊縮卻自我躺平的環境下,都只會是同樣的命運。
03
鏡裡鏡外
偶像劇男主轉型,肯定離不開對比。
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雖說面臨同樣的困境。
但尴尬的是。
你以為的同病相憐,其實也是奢望。
阮經天雖然也拍過古偶、爛片,但他一轉身就回台灣拍了《周處》。
《軍中樂園》《艋舺》在前,金|馬影帝在手。
來内地不過是撈金、玩票。
同理,許光漢靠《鬼家人》提名金|馬。
他雖然也來内地拍了《瞞天過海》《你的婚禮》。
但該賺的錢賺,該演的戲也在演,事業甚至延伸到了韓娛、日娛。
言承旭拍夠了甜寵劇。
回到台灣和林依晨合作了今年的待播劇《同栖散策》,刺破婚姻真相。
周渝民也有一部豆瓣8.2的《逆局》。
對偶像劇男主們來說。
同樣是要轉型。
不同環境中,也有不同的選擇。
台灣影視劇近幾年恰好也一直在轉型,從我們早期印象中的土味台偶,到了現在現實題材、類型化多線發展。
這與等待復出的中年偶像,一拍即合。
從賈靜雯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林心如自己擔任監制的《華燈初上》,再到現在林依晨的《不夠善良的我們》。
尴尬的是。
對于内地男偶像來說,即使他們真要轉型,留給他們的空間還有多少呢?
Sir前兩天盤點過一期今年待播國劇,九十多部作品,偶像劇占了大半。
近三年網播收視數據也是,爆款前十,一半都是偶像劇。
△ 2022-2024網播數據Top2偶像劇(數據來源:貓眼、燈塔專業版)
别的資源搶不到,就只有古裝。
再不行,要麼選擇網大,要麼上直播、跑綜藝。
說到這,似乎又有人說Sir販賣焦慮。
但事實就是。
那些同年生長的台娛演員和内娛演員,因為環境不同。
曾經的巅峰可以同日而語,如今的艱難卻無法相提并論。
再者。
就是演員本身的能力、毅力與決心。
十五年前,一部偶像劇橫空出世,占據同期收視第二。
如果說《我可能不會愛你》被稱作台偶最後的輝煌,那麼這部劇就是台偶全盛時期的代表。
它就是《下一站幸福》。
男主吳建豪,男二吳慷仁。
前者憑借此劇大獲成功,靠"任光晞"一角吃到現在,之後最多上上綜藝,再無水花。
而後者卻就此正式出道,去年斬獲金|馬影帝。
區别在哪?
彼時的吳建豪。
憑借F4風頭正盛,擁有大多數偶像劇男主角的高姿态,并不将一份送到嘴邊的工作放在眼裡。
那時他的心思放在音樂上,每天只過一遍劇本就去片場打卡。
被導演罵不用功還不服氣。
心裡想着:"要不把我換掉,我很開心"。
任光晞這個角色是一名律師,台詞包含大量的法律術語。
但因為吳建豪不懂中文。
所以台詞部分甚至是導演一句句用手機錄音,演給他聽(手把手教他咬字、語氣)。
前年采訪。
面對網友對任光晞的喜愛,他更是表現得有些疑惑和不解。
"你們為什麼要一直把我和我很古早的角色比較啊……難道我不帥嗎。"
說白了從沒拿自己當演員。
陷在偶像的套子裡出不去。
而吳慷仁呢?
他回想自己的處女作。
第一反應是說因為自己沒上過大學,沒想到作為非科班的演員能有一個正兒八經的演藝機會(且一來就是男二号),所以自己特别珍惜。
并且覺得自己演的不好,反倒要感謝導演和工作人員,幫自己很多。
他在後來的采訪裡也講,因為自己喜歡演戲,所以哪怕是别人不要的角色,自己也都當寶貝一樣拿來演。
去年金|馬60。
吳慷仁靠《富都青年》全程無台詞的表演打敗阮經天等人,拿下影帝。
這部戲他是健全人演聾啞人,20多天的手語拍攝只NG過一次。
提名片段是他在監獄裡,用手語演"哭戲"。
播放時,整場鴉雀無聲。
碰巧的是。
吳慷仁領獎最後一個致謝的,正是當年《下一站》的導演陳慧翎。
雖說陳導已故。
但沒有偶像劇,沒有《下一站》,他也不會有今天站在這的機會。
在Sir看來。
偶像劇男主們所面臨的困難共有三種。
一種是資源的同質化,早年的經歷決定了舒适區的寬度;
其次是資源的單一,是影視圈僧多粥少,二八定律導致的階級分化;
到了最後。
是個人的怯懦,猶豫甚至是懶惰,所導致的如今的被動。
而這三者所共同導致的困境,也是所有影視工作者同樣面臨的難題。
85花們同樣轉型困難。
但趙麗穎拼命磨煉演技,用正劇和小人物實現自我打撈;
唐嫣苦等,三年只為熬一部《繁花》;
對岸的林依晨和許玮甯,早已脫離偶像劇的範疇,在新戲裡出演一對"雙生花",探讨女性困境。
這些女演員也紅透過。
但她們的危機意識更強——
因為女演員花期更短,一旦結婚進入家庭,便回不去當初的偶像劇角色。
想想看看林依晨之前隐退了多少年,娛樂新聞永遠只在她在婚姻裡多卑微。
而賈靜雯當年在離婚糾紛中,形象元氣大傷。
在永遠不缺鮮花的娛樂圈。
年紀再大一點,就只剩下婆婆媽媽的角色。
這些女演員更早地意識到——
幸運,不是理所應當的。
對于受寵,她們沒有學會習慣。
比起舒适,她們更多時候感到年齡焦慮。
而頂流男偶像們。
站在事業的巅峰,也容易迷失于自己塑造出來的"王子的光環""總裁的霸道"。
當你曾經輕松身在旁人力所不能及的高點時,想要壓低身段來重新開始,不可避免需要一場摧毀自尊和臉面的内心浩劫。
在此基礎上,比的就是誰更快抽身,誰更識時務,誰更敢打碎自己。
而不是躺在舒适區裡,用一種投機的心态靠上一波紅利吃下一波紅利。
由此我們能看見。
當朱梓骁說出必須需要靠直播來賺錢時,郝蕾臉上的困惑。
當紀凌塵将自己沒有邀約,怪罪于和前女友的分手時,導師皺起的眉頭。
當錦超、張睿從這條賽道跨到另條賽道,還疑惑自己怎麼屢屢失敗。
這些靠皮囊初出茅廬,卻真以為自己能靠臉吃一輩子的"小王子們",是怎樣用一種滑稽卻寫實的方式,向我們透露影視圈冰冷殘酷的真相。
他們是特例嗎?
搞直播玩帶貨,靠綜藝來撈金,訪談時必訴苦,上綜藝必懷舊。
這樣的模板,想必你還能想起一些面熟的"哥哥們",甚至是"叔叔們"。
人都是一樣的。
當你只有一條路,而那條路也是大部分人所面向的通道時,你必須選擇。
要麼加足馬力試着追趕,要麼坐以待斃。
不然就會像他們一樣。
從未将冷遇歸罪于自身,從未将輝煌歸功于時代。
拿起白布。
蒙上眼睛。
把自己困在曾經,向這個"不識貨"的世界,無聲咆哮。
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