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何在中國無法再造山姆和胖東來?,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浪潮新消費,對話嘉賓:弓羿,原文标題:《零售沒有最适合 " 版本 ",為何在中國無法再造山姆和胖東來?》,頭圖來自:AI 生成
不久前,名創優品以 63 億收購永輝超市 29.4% 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引發行業震動。
這像是零售業沉寂已久後的一聲驚雷,讓我們看到除了胖東來、山姆、Costco 等行業星火之外,傳統零售探索的另一種可能。
葉國富在最近的分享中提到,要做未來世界級的零售巨頭,一定是融合 " 必選 + 可選消費 ",沒有勇氣,何來運氣。而寧高寧在對此事件的評論中也談到,勝負不在交易本身,關鍵在于企業家能否看準其中機會,并給自己開辟新的戰場。
但除卻企業家敢為人先的精神,如何更深一步理解行業整合背後所需要的價值觀匹配,人才資源儲備,核心能力建設,怎樣去面對這裡面的階段性規律和種種非預期難題,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其實對于復雜的行業并購來說,交易只是開始,往後曠日持久的磨合才是真正的考驗,好的結果更需要長期正向的化學反應。不管是日本 90 年代末進行的大量收并購,還是類似阿裡收購高鑫零售,安踏收購始祖鳥母公司等,都給了我們深刻的歷史教訓和未來思考。
圍繞此,近日浪潮新消費深度對話了零售行業老兵、羅森中國副董事長張晟,他參與推動了羅森在中國市場門店數從不到 500 家到 5000 家以上的崛起過程,也是眾多零售創新戰略的制定者,對于零售企業產品開發、精細化管理、跨區網域經營都有着獨到的實踐見解。
在收購前," 需要提前做好人才儲備,沒有合适的人才,戰略再好也難以執行。" 在收購過程中," 價值觀的碰撞是關鍵,足夠的耐心是成功收購的必要條件。" 在傳統零售被收購後," 首先應該想的是如何把資金用在恢復消費者和供應商信任上,這才是最重要的。" 張晟在訪談中,抽絲剝繭地為我們提供了深層視野。
當下,以名創收購永輝做為重要标志事件,消費行業的并購整合正在進入加速期,也許沒有針對每家企業的标準路徑,就像張晟說的 " 零售沒有最适合的版本,在中國無法再創山姆和胖東來 ",但他的這些底層思考、建議,足以給到大家深度的參考借鑑,盡量少一些理想化的大開大合,更多一些務實的準備和堅守。
一、名創 63 億入主永輝,為何說價值觀碰撞才是關鍵?
浪潮新消費:不久前,名創優品宣布以 63 億人民币收購永輝超市 29.4% 的股權,成為永輝超市第一大股東,從 2017 年新零售興起,到今年行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其中電商平台線下布局貌似收縮了很多,而線下新巨頭卻扮演起兼并整合的角色。
你認為零售行業的格局發生了哪些重大轉變,類似收購成功與否将取決于什麼因素?
張晟:收購與合并的成敗,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價值觀的契合。國内無論是新零售還是傳統電商,都是在短時間内迅速崛起的,這些企業能發展到今天規模,關鍵在于都有各自獨特的團隊價值觀。
因此在收購過程中,價值觀的碰撞是關鍵,耐心是成功收購的必要條件,如果收購雙方有共同的價值觀且能力匹配,短時間就能帶來業績。從三個角度理解:
第一,很多企業在收購初期往往忽視價值觀的碰撞,收購方對被收購方的理解不足,其實對收購雙方來說,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是成功的第一基礎。
如果做不到這點,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理想,而互聯網和傳統零售在價值觀和人員匹配上存在很大差異,這也是過去幾年零售業并購出現挫敗的主要原因。
第二,能力也是關鍵,收購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賦能被收購方?傳統零售近年來的确遇到一些瓶頸,但不能只看行業的缺點。
舉個例子,中國足球 2002 年能走出去,也正是因為教練米盧看到了中國足球的優勢——身高,這和收購的邏輯很像,要懂得發揮對方的強項。
如果只看到對方的缺點,自然會想改變,很多收購方專注于補短板,但這并非易事,因為被收購企業的短板可能是天生的,并不是在短時間内就能補得出來的。
第三,跨行業收購時,收購方的能力是否适用于被收購方,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收購方擁有的能力,放在被收購企業上反而可能水土不服。
收購雙方的磨合時間過短,相互理解不足,往往是收購不成功的原因。
浪潮新消費:過去那波新零售浪潮中,電商平台收購零售企業的結果不甚理想,在你看來有哪些顯性的教訓?歷史上又有什麼可以借鑑的案例?
張晟:打個比方,在救一個溺水的人前,必須先問自己是否有能力施救,而不是盲目行動。此外,如果被救者掙扎,而你自身能力不足,結果就是兩人都陷入危險。這就是價值衝突的表現,被救者往往堅信自己的價值觀,自然會容易反抗。
以聯想收購 IBM 為例,如果只是作為财務投資者,那麼資源共享、人才共享等計劃就很難實現。
但如果想徹底改變,就必須有足夠耐心。日本銀行業在 90 年代末進行了大量的兼并收購,從計劃到實施通常需要 10-15 年時間。
今天我們是否有這樣的耐心?現在大家希望的是今天收購,明天就看到結果。
如果作為财務投資者,可以尊重對方按照原有的價值觀經營,但如果被收購方的經營管理出現問題,繼續讓其自行經營顯然無法取得好的結果,如果加以幹預,又需要重新磨合,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比如沃爾瑪收購好又多就是中國零售并購的典型案例,收購完成後,最終的消化整合花了好幾年時間。
因此無論是國内還是國外,成功的收購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浪潮新消費:名創在收購時葉國富提出,名創本身是可選性消費,而永輝是必選性消費,二者可以互相補充板塊,擴散到更大的人群。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張晟:從戰略上看并沒有錯,但兼并收購的問題往往出在戰術層面。
第一,收購方派遣到被收購方的人員是否能夠融入新環境,如果只聽從派遣方的命令,與原有團隊的衝突在所難免,畢竟不能一夜之間替換所有人。
第二,如果派遣的人能夠理解、認同并尊重原有企業的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改變,那收購方是否又有足夠的耐心和信任就成了關鍵。
比如阿裡 2017 年收購大潤發,真正顯現出結果也花了 5、6 年時間。
原因在于,原本清楚知道自己有能力的人,一旦跨界,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在新領網域是否還有足夠的能力,而不知道自己沒能力的人,最終帶來的結果也會很可怕。
被收購方也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清楚自己沒能力,二是不清楚自己有能力。今天的零售業實際上還存在很多機會點,這些都需要收購方的發掘和鼓勵。
最差的情況是雙方都不清楚自己沒能力,這樣的收購結果往往不盡人意。所以正确的選擇和自我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結果。就像婚姻中的 " 七年之癢 ",長時間的磨合後,如果雙方無法繼續适應,就可能走向分手。
二、零售行業并購整合迎來視窗期,如何闖出自己的路?
浪潮新消費:因為線上紅利的消退,線下機會的抬頭,以及當前環境下零售資產比較低價,大家認為零售行業整合即将迎來視窗期,未來會產生更具代表性的行業龍頭。
但這個過程可能是非常痛苦和復雜的,不會馬上就進入到新的階段,如何看待這一進程和不同階段将面對的問題?
張晟:兼并收購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是資本擴張,資源共享有限,接着是技術共享,但常因客群差異而面臨獲客成本高昂的問題。
最後是針對同一客戶群體的兼并,比如名創優品和永輝,他們的客戶群體是否真正重疊?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比如瑪氏收購品客薯片,看似技術不同,但客群和銷售渠道是一樣的。
另外,收購相應的人員儲備也非常重要,他們需要得到雙方的信任。很多歐美企業在八九十年代進入中國市場時,已經提前做好了人才儲備,今天也能看到很多中國人在歐美企業裡擔任高管。
而很多日本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就因為沒做好人才儲備,遇到很多困難。
所以戰略層面的想法最終需要戰術層面的人才來實現,沒有合适的人才,戰略再好也難以執行,這是今天零售業整合能否順利進行需要思考的問題。
浪潮新消費:名創收購永輝後,胖東來随即宣布停止對新的企業進行幫扶,于東來表示 " 再調改企業,一個也不幫了 "。
有人說胖東來是被利用了,也有人說幫扶行動給胖東來自身沒有帶來收益。你怎麼看待胖東來的舉動?
張晟:至于為什麼在那個這個時間點宣布停止幫扶,可能只是巧合,從旁觀者視角看,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也許在收購完成後,胖東來的人才儲備和能力,确實不足以改變規模龐大的永輝。
但這并不是說完全放棄了,可以說是急流勇退,或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因為胖東來的于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如果無法改變,那不如在名創收購完成後及時停下來。
中國的市場非常復雜,當胖東來走出中原地區,其原有的經營策略和人才視野是否能與沿海地區相匹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浪潮新消費:名創收購永輝後,會走胖東來路線,還是再造一個中國版的山姆?你覺得哪個版本會更合适?
張晟:我一直有個觀點,零售沒有最合适的 " 版本 ",中國大陸不能簡單復制美國、歐洲、日本或中國台灣的模式,因為中國大陸市場的復雜性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的零售業似乎總在學習他人,缺少自主創新,比如便利店學的就是日本。
但其實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有其獨特性。胖東來之所以更多地在中原地區幫扶,而沒有擴展到沿海或東北、西北地區,是因為每個地區策略、打法形成都需要時間,許多做法必須升華到理論層面,才能變成 " 神似 " 而非 " 形似 "。
浪潮新消費:今天的零售企業如果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需要注意什麼、強化什麼?
張晟:首先是要有足夠耐心,這也是我由衷尊重胖東來的一個很大原因,他們這麼多年耐心深耕河南,在盲目追求規模的當今尤為難能可貴。
此外,也能看到永輝在福建和重慶表現不錯,但一到上海、北京就開始痛苦,關鍵就在于,跨區網域經營時,整體環境、氣候、人群的變化,使得原本的能力不再确定,這才是大問題所在。
說到底零售業是需要精耕細作的,日本零售業歷經多年發展,真正能跨區網域大幅擴張的,大概也只有永旺,連伊藤洋華堂最近也在收縮,說明跨區網域經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浪潮新消費:之前你負責羅森時,十幾年中獲得了巨大增長,這些增長模式對今天的零售企業有什麼啟發,應該怎麼選擇更适合的成長路徑?
張晟:核心在于我常提的 " 經營三精 ":產品精致化、管理精細化、營銷精準化。
首先,產品精致化方面,日本的研發值得我們學習。許多零售業者赴日學習,但產品的精致化并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學會的,因為觸動日本消費者的產品設計,未必能打動中國消費者。
同樣,上海消費者的喜好,未必能復制到華北、東北和西南。因此,產品的精致化必須去繁就簡,寶潔前總裁說 "simple is best",也就是學習產品精致化時,也要融入自己的創意和應用,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管理精細化,日本和中國台灣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但過度精細化可能導致成本無限上升。所以必須簡化流程,因地制宜,才能提高效率。
最後,營銷精準化。這一點沒有固定模式可學,只能掌握原則、原理和理論,因為每個市場的目标客群都不同,像胖東來和山姆的客群就不一樣,必須在找到自己的客群後,再進行精準定位。
從營銷精準化的角度看,名創和永輝的組合可能不太符合這一原理。
浪潮新消費:你剛才說產品精致化要去繁就簡," 簡 " 的話為什麼就變好了?正常邏輯是要服務更多人群的更多偏好,如何在簡化的過程去實現它的目标?
張晟:很多時候我們給產品添加了不必要的功能,這實際上增加了成本。以智能手機為例,不同年齡段的用戶對手機功能的需求大不相同,年輕人喜歡嘗試各種新功能,而中老年人可能只需要基本的通話和信息功能。
他們認為高端手機價格貴,往往是因為他們不需要那些額外的功能。
因此,了解目标消費者群體的需求,為他們保留必需的功能,去除那些不必要的,這樣才能提供更合理的價格。
像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技術發展迅速,但其中有些技術就是不必要的,比如 90 年代的高清電視,色彩過于鮮豔,超出了當時輸出設備和人眼的識别能力,最終被數字電視取代。
即使是 iPhone,也會推出不同版本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企業做產品一定要以消費者為中心,但前提是要搞清楚你的消費者到底是誰。
以盒馬鮮生為例,最初盒馬的店面裝修标準非常高,但如今最成功的反而是盒馬 NB 模式。盡管高級裝修可以給人帶來舒适感,但清潔和适度的服務才是消費者始終關注的重點,盒馬 NB 模式的成功,在于它回歸了零售的本質——產品。
三、面對低毛利、低客流困局,傳統商超靠什麼重回價值信任?
浪潮新消費:今年的大賣場和商超發展都不是特别順利,大潤發傳聞将被出售,步步高被申請破產審查,永輝也被名創收購。
今天傳統商超所面臨的低毛利、低客流、低日商等困局,你認為要靠什麼樣的方法去自救或者改變?
張晟:除了大潤發之外的中國傳統大賣場,在今天都面臨一個問題:都想求變,但好像都是在盲目地 " 亂變 "、" 瞎變 ",這樣做的風險很大,會導致資金不斷流失,一旦資金耗盡,企業将無法繼續變革,最終就可能被收購。
大潤發的情況有所不同,它面臨的是互聯網與線下零售能否真正融合的問題,這涉及到雙方理念和方法的整合,目前我們還未能見證這一點。
至于盒馬,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現在盒馬 NB 模式似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類似于日本的業務超市。
然而這裡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是如果完全直營,小業态是否有未來;二是盒馬鮮生是否具備加盟的基因,這關系到其未來能否快速擴張。
關于加盟,核心症結在于盒馬鮮生是否擁有相應的基因和人才。
同時,從阿裡的戰略角度看,線上線下融合的道路還需探索多久、未來是否行得通,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見證。
浪潮新消費:所以傳統大賣場、商超最有希望的變革出路在哪裡?
張晟:首先,大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也是我經常提到的自有品牌、買手制和極致供應商管理這三點,但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這些和企業的商譽關系很大。
過去中國傳統零售業常常擠壓供應商,對自身的商譽造成了一定損害,在今天做自有品牌和極致供應鏈的時候就受到了影響。
雖然方向明确,但如何快速提升商譽,赢得供應商的信任,做好這一點還需要時間。這樣的角色轉換并不容易,尤其是買手制的自有品牌采購,要從以往的高高在上走下來,放下身段與供應商平等協商。
這個過程中心态的調整是第一位,即使老板有這樣的心态,但員工未必,也需要形成思想的統一。
所以如果一家傳統零售企業被收購或投資,首先應該想的是如何把資金用在恢復消費者和供應商的信任上,這才是最重要的。
像日本的零售業,并沒有像我們這樣擠壓供應商,大家的關系也處在更健康的狀态。以前伊藤洋華堂的總經理每次來上海都會特意拜訪我(我當時是一家日用品制造企業的全國營銷總負責人),而且他們也一直保持着這種低姿态。
我剛到羅森時,非常感激前任們在供應商那裡積累下來的好口碑,我自己也花了三年時間拜訪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大供應商,建立起信任,因為雖然不拖欠貨款,但采購量不上升,也會導致信任流失。
另外,提高員工的信任度也很關鍵,當員工認為公司發展不及預期時,最簡單的解決辦法是裁員,但我沒有這麼做,反而是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人員成本在公司費用中的占比。
最後,恢復消費者信譽也非常重要,必須從門店的整潔、服務和產品這種細節做起,當然這個過程也會非常緩慢。
浪潮新消費:這個過程中會不會利潤下降,或者非常難适應?
張晟:改革時如果不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和流程再造,成本一定會大幅度上升,這種情況下關鍵在于如何做好結構性改造。
比如我曾提出的大店長制,這種模式下,一個店長可以管理 3-5 家店,這樣既不需要增加成本,也不降低原有的效果和效率。
這樣的改造并沒有統一的範式,而是要在足夠了解自身企業的條件下,找到既能減少成本又能增加效益的方法。
另外,還要在改革過程中獲取新老股東的信任,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消費者滿意度,二是供應商滿意度,這兩項如果投錢進去,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但難免會讓股東覺得企業開銷太大,而股東對你資金使用的信任度就是其中的第三點。
第四是保持經營現金流為正,企業在發展,投資現金流可以為負,但經營現金流一定要為正,這樣才能讓别人願意投資你。
當初我通過整合流程和标準化,将門店裝修期從 100 天縮短到 30 天,就省下了 70 天的租金,但裝修成本可能會上升,這時要想清楚,規模擴大後,成本會下降,同時省下的 70 天可以帶來更多生意,如果經營得當,現金流一定是更健康的。
這一切都基于產品精致化和管理精細化的平衡,找到适合自己企業的平衡點,才能提升競争力,最終達到提升消費者和供應商信任度以及股東滿意度的目标。
浪潮新消費:產品精致化和管理精細化的平衡是在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中應該怎麼找準這個平衡點?
張晟:核心是要找準客群、精确理解市場的變化和發展方向,具體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定期的市場調研是必須做的,但不僅僅是委托給調研公司就可以了,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自己參與到問卷設計裡去,因為每年你關注的焦點和消費者的想法都是不斷變化的。
而且即使是同樣的問題,如果采取的提問方式不同,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只有沉下心來自己進去參與,才能敏銳地感受到市場的變化。
第二,管理層和經營層需要深入一線,但這不僅是為了走訪,更重要的是在走一線後能提出共性問題,并集中解決,這樣才能提升效率。
當然,投資人的耐心是有限的,所以我常說,思考時要慢一些,而行動時要快一些,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反饋也要更及時,這樣才能更好地找準精細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浪潮新消費,對話嘉賓:弓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