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消失的她》憑什麼這麼爆?,歡迎閱讀。
比口碑有用的或許是 " 好奇 "
文|劉南豆
編輯|隋意
電影行業似乎很久沒有見過像《消失的她》這樣徹底脫缰的黑馬。
有多火呢?其工作日單日票房甚至超過了端午小長假的單日票房,進入周末之後更是漲到單日 3 億以上。上一部在非節假日能拿下單日 3 億以上的電影,已經是快一年以前的《獨行月球》了。
上半年一大堆被寄予厚望的大 IP 影片和高口碑佳作,均對着十億的票房門檻 " 望洋興嘆 ",而《消失的她》破十億只花了 6 天,比在去年國慶檔獨大的《萬裡歸途》還快。
在端午檔結束後率先給出 33 億預測的貓眼專業版都能以 " 貓眼發瘋 " 這樣的詞條登上熱搜,到這周末突破 20 億之後又有了 " 貓眼 沒瘋 " 的新詞條。
原定于 6 月 30 日上映的《透明俠侶》已經開始路演,卻不得不在上映前 2 天官宣撤檔,片方明确表示," 沒有技術原因,也沒有不可抗力 ",只因 " 此刻不能被看見被選擇 "。撤檔成本雖大,但比起和《消失的她》硬碰硬,的确是明智的選擇。
除此之外,《消失的她》爆火的印迹最明顯在社交媒體上,不再是電影片方問各類自媒體博主求熱度,而是自媒體博主主動找《消失的她》蹭熱度,看電影重新變成了一件 " 流行 " 的事情,這在非春節時段是不可想象的。
而《消失的她》提供的增量也不僅僅在于票房數字,還走出了一條近些年少見的黑馬路徑。和近些年所有黑馬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消失的她》完全不屬于高口碑帶動票房增長的情況。其豆瓣評分從開分的 7.5,一直到毒眸發稿前已經降到了 6.5。整整一分的跌幅在歷年的電影中也是相當少見的,這足以說明後入場的觀眾雖然買了票,但并不見得有多滿意。
但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拿到了很多同等量級的高口碑影片望塵莫及的成績。在毒眸看來,其對女性購票用戶的重視、對類型片技法的熟練掌握、甚至對短視頻影視生态的暗合,共同創造出了一個目前國產院線片中并不多見的樣本,給其他影片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女性觀眾進場
先從用戶畫像聊起,《消失的她》一大明顯的特征在于,女性觀眾的購票占比很高,燈塔顯示的女性購票占比為 68.2%,貓眼為 64.7%。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這樣的性别占比一般只出現在青春愛情片中較多,在懸疑類電影中極為少見,僅《無名》一部粉絲群體龐大的影片能超過這一比例。
和《無名》一樣,主演自帶流量是重要原因之一。但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朱一龍前作《人生大事》的女性購票占比在雙平台也只有 60% 左右。并且,在貓眼顯示的用戶購票歷史中,《消失的她》的觀眾中僅 16.75% 購買過《人生大事》,而比例更高達到 20.27% 的,其實是同為懸疑片的《滿江紅》。
并非女性突然對懸疑片更感興趣了,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消失的她》故事本身。因為懸疑片不該劇透,許多早期觀影的觀眾在社交媒體上集中分享的觀點就是 " 适合與姐妹去看,千萬不要和男朋友去看 "。
這也是電影第一批集中爆發的話題點,從諸如 " 看消失的她戀愛腦治好了 "" 閨蜜看完消失的她和對象分手了 " 等早期的自然熱搜詞條就能看出,而這樣的主流讨論也極大程度拉動了女性觀影。
女性一直是國内電影市場的重要人群,據燈塔報告顯示,去年全年的女性購票占比為 56%,相比 2021 年上升了 3 個百分點。但大部分時候頭部制作的影片往往忽視女性閱聽人,以男性閱聽人為主。在 2022 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僅有《人生大事》《奇迹 · 笨小孩》兩部流量演員主演的影片裡,女性用戶購票占比能超越年度均值。但凡試圖以女性觀眾為核心閱聽人群的影片,幾乎都是中腰部以下的制作。
尤其是懸疑這種所謂的 " 硬核 " 類型,也往往更看重男性觀眾,所以這次《消失的她》撬動不少女性觀眾集中進場,很大程度上拉高了這一類型影片的票房上限。
但這并不意味着《消失的她》是近年來女性主義不斷普及的勝利。恰恰相反,相當多的博主在解析電影時指出其表面的女性關懷之下,本質仍舊是男本位的傳統懸疑叙事——其巧妙之處在于,通過塑造瘋狂的男性個案來支撐女性復仇的正義,使其在滿足女性觀眾情感宣洩需求的同時不傷及男性觀眾的評價。
朱一龍飾演的何非這一角色,沾染賭瘾且死性不改。而對 " 賭狗 " 的批駁,向來是絕對的政治正确,在這一點上男女觀眾會達成共識。比如該片在著名 " 直男社區 " 虎撲的評分亦有 8 分,是一個不低的分數。對比之下,《滿江紅》僅 7.1 分。
所以,表層的女性互助其實只幫助它強化了影片的話題性,讓它能在社交場網域出圈,而又規避了推開另一部分觀眾的潛在風險,于是才能在商業層面有了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
中國觀眾愛懸疑
如果說抓住女性是成為黑馬的增量因素,那麼懸疑類型則是它成為黑馬的基本盤。毒眸曾屢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國電影市場的懸疑片供給仍然存在巨大缺口。
據《2021 中國電影觀眾調查報告》顯示,觀眾最感興趣的就是 " 案件 / 犯罪 " 題材的影片,占比高達 49.4%,同時也有 30.7% 的觀眾認為 " 懸疑 / 犯罪 " 是影院缺少的影片類型。
但懸疑片也完全沒有到拍一部爆一部的地步。比如《消失的她》導演劉翔的前作《不速來客》,演員陣容有範偉、窦骁、張頌文等,豆瓣評分 6.6,各方面條件都不差,可票房卻僅僅 6700 萬。而就在它半個月之後上映的《揚名立萬》,卻一舉拿下了 9.26 億。
很顯然的一個道理是,懸疑片要賣座,不是邏輯越嚴密,反轉越多越好。一些爆款懸疑影片,也未見得邏輯多麼嚴絲合縫或者殺人手法多麼腦洞大開,關鍵其實在于對觀眾的把握。
毒眸經常參與到電影市場的各類創投活動當中,在創投的場網域裡,懸疑類作品其實出現的頻率很高,占比很大。但不管在哪,總是能聽到專業評審對青年創作者的懸疑片項目提出一些相似的建議,比如 " 把類型做到極致,不要既要又要 "、" 最後一番的反轉最重要,如果翻得不好,觀眾就會不相信你整個故事,離場感就會很差 "。
《消失的她》就是把這兩點做好了的懸疑片典範。監制、編劇陳思誠不止一次在面對媒體的采訪中強調,要做一次很極致的類型探索," 想把故事放在一個極致的戲劇空間裡,從表演到影像、色彩飽和度、音樂等很多元素都要推到極致。"
極致才能保證觀眾足夠的爽感,滿足很大一部分觀眾購票決策中對娛樂性的追求。這也是目前電影從業者不斷尋找的所謂 " 觀眾必須進電影院的理由 " 的呈現方式之一。
另一點是離場感。在最後一番揭開謎底時,除了對作案手法的恍然大悟之外,最好還要做更深一層的表達,讓劇情的反轉能夠得到觀眾的共情,而不是單純感到被創作者的邏輯遊戲所戲耍。比如《揚名立萬》就是做得好的案例之一,最後一番上升到對社會權威的批判和小人物以微末之力對正義的還原與伸張,抬升了整個故事主題的高度。翻看好評用戶的評價,幾乎都離不開對結局的贊賞。
而《滿江紅》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最後一番 " 讓假秦桧背詩,放真秦桧逃走 " 的反轉沒能令觀眾滿意,成了映後口碑極速下滑的主因之一。
而《消失的她》的最後一番,選擇了呈現一個女性互助的故事,并将真兇成功繩之以法,理應是一個順應觀眾心理的設計。可惜再往後,何非面對胎兒照片痛哭的段落,則又多少有些畫蛇添足,成為了許多觀眾映後批駁的重點。
但這沒法掩蓋《消失的她》對觀眾離場感的重視程度。陳思誠曾公開表示,沒把握觀眾是不是一定能接受這種 " 實驗 ",但它一定是 " 一部觀眾走出影院,會熱烈讨論的電影 "。這足以證明目前的社交場網域讨論,實際是創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
在宣發能起到的作用愈發有限的新時代,大量觀眾的觀影決策圍繞熟人社交圈或非 KOL 用戶的反饋來進行,這就反過來要求創作者必須更加重視離場感。只有離場感極佳的作品,才有可能讓觀眾自覺在觀影後參與到社交媒體的讨論當中,不論這種評價是褒是貶,只有話題起來了,才有後續票房增長的可能。
" 抖音式電影 " 的典範
有趣的一點在于,都是黑馬,但《消失的她》的走紅路徑不似同為懸疑片的《揚名立萬》,而更像作為愛情片的《前任 3:再見前任》。
原因很簡單,《揚名立萬》成為黑馬的主因還是因為口碑,而《消失的她》和《前任 3》的口碑都算不上好。在一些媒體的歸納中,将其總結為 " 擊中了觀眾情緒 ",但毒眸認為更準确的總結應是 " 适合短視頻傳播 "。
在《前任 3》出現的 2017 年,抖音還不是全民級 APP,彼時靠短視頻帶火票房還會被從業者視作頗為新穎的路徑。時過境遷,如今抖音的用戶池已經前所未有的龐大,幾乎所有片方都會非常重視短視頻營銷。可越是在遍地營銷的情況下,越難單純通過營銷的能力就打造出黑馬。黑馬的出現,一定需要依賴更龐大的原生二創的力量。
比如去年讓所有從業者意外的黑馬《隐入塵煙》,上映 50 天之後才突然開始逆襲,其走紅完全是來自短視頻博主的 " 自來水 " 創作。毒眸曾在過往的文章(點此閱讀:誰在推高《隐入塵煙》?)中分析過,短視頻博主們主打的點幾乎都是片方之前宣傳時不太可能走的方向,因為這與其文藝片固定閱聽人的相性不符。
而《消失的她》同樣在片方的宣發之外,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各類短視頻博主的青睐。
比如主發情侶或家庭日常的博主,可以分享結伴看完《消失的她》之後的 reaction,通過映前映後的極大反差來營造喜劇效果;在端午假期結束就登上熱搜第一的 " 消失的她畸形秀 ",實際上非常符合短視頻生态中熱門類目 " 怪談類 " 愛好者的喜好,而這一類驚悚型的内容在國内院線電影市場中并不太常見。
更大的适配度在于,《消失的她》是一部非常适合影視解說類博主剪輯的影片。最早期的那一批配着 " 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小帥 " 的影視解說視頻裡,懸疑類影片就是大頭。因為懸疑類影片往往更能延長用戶的停留時間,而注重人物情感或者細膩表演的電影在這種解說的節奏下往往不占優勢。
這些視頻總是把最吸睛、最獵奇的畫面放在開頭,然後才開始把整個劇情娓娓道來。而 " 一覺醒來發現一個美豔的陌生女子自稱是自己老婆 " 的橋段,簡直是為這一類短視頻 " 量身定做 " 的絕妙選題。
這種 " 抖音式電影 " 的共性在于:有一個特别強的高概念,或者有特别獵奇的奇觀,而并不一定需要電影是一個好的整體。簡而言之,一定要有 " 佳句 ",而不一定要有 " 佳章 "。
比如去年曾在國内上映的《墜落》,上映之前就在抖音解說視頻中火過一段時間,講述兩名女孩爬上高塔自拍卻下不來了的故事。類似架構的影片還有《深水區》,講述的是兩位女孩在夜間泳池遊泳被意外封閉起來的故事。兩部影片的評分都不算高,是典型的概念大于實際的影片。
《墜落》《深水區》
口碑更好一些的也不是沒有,比如西班牙影片《飢餓站台》,簡直可以稱之為影視解說界的 " 頂流 ",每隔幾個月就會又有一批新号重新做《飢餓站台》的解說,剩飯永遠吃不完。
如果是非院線片,用戶刷完解說視頻大多會自行搜索資源觀看,但像《消失的她》這樣少見的在映影片,被勾起好奇心看了好幾分鍾但卻沒看到結局的觀眾,只能去電影院買票看個究竟。
但不論如何,需要承認的是,在如今的國產院線片供給中,哪怕是 " 抖音式電影 " 也并不多見。大部分影視解說博主的素材都來自外國影片、老舊港片和網絡電影。
在短視頻越來越滲透進人們生活的當下,相當一部分觀眾對影視作品的需求在發生改變。而國内的大部分創作者,還是傳統影視思維居多,能熟練操盤 " 抖音式電影 " 并把它帶上大銀幕的人并不多。
這也是《消失的她》能給從業者帶來的重要啟示,其對于大眾話題度的把握、對于獵奇元素的應用等等,都有值得思考與學習的地方。如果生產者始終不能圍繞閱聽人的思維進行調整,那就不得不面對大盤縮水的窘況,讓 10 億成為始終難跨的門檻。
最關鍵的是,只有這種順應短視頻思維的作品出現,才有機會讓電影重新成為大眾話題的焦點,所有的電影票消費,才能一步一步地重新變成日常娛樂中優先級靠前的選項——比起生產讓每個觀眾都覺得好看的電影,似乎生產 " 周圍人都看了只有我沒看 " 的電影是更容易掌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