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毋須過度擔憂存量房貸利率調整衝擊銀行業績,歡迎閱讀。
日前央行公開表示,将因城施策精準實施差别化住房信貸政策,指導商業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一些輿論認為,央行态度從此前的 " 鼓勵 " 變為 " 指導 ",存量房貸利率下調不可避免,這将對銀行的利潤造成極大影響。
筆者認為,這種看法過于靜态和悲觀。首先,這種觀點隐含一種判斷,那就是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等同于 " 一刀切 " 和對銀行的永久衝擊。這不僅與央行表态不符,也與 2008 年的實際情況不吻合。
有關數據顯示,2008 年并非所有的存量用戶都能夠享受 " 打七折 "。2010 年前後,甚至還有報道稱部分銀行存量客戶房貸利率從 0.85 倍下調至 0.7 倍時有時限條款,協定期滿後又再度上調。因此近期不少分析師的測算都認為,即便 " 七折優惠 " 重出江湖,對整體銀行業利潤衝擊也在可控範圍之内。
其次,目前推動存量房貸調整,對銀行而言與其說是 " 降利潤 ",還不如說是 " 清風險 "。這能有效抹平當前增量消費貸、經營貸利率與存量房貸利率之間的 " 倒挂 ",緩解提前還貸對銀行資產端造成的衝擊。
今年上半年央行的數據顯示,6 月末,人民币個人住房貸款餘額 38.60 萬億元,同比增長 -0.7%,比上年末低 1.9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上半年,個人經營貸款新增 2.3 萬億元,同比增加 7593 億元;個人短期消費貸款新增 3009 億元,同比增加 4019 億元。
兩組數據對此,我們不難看出居民部門其實早就已經在用腳投票,在使用 " 經營貸 "、" 消費貸 " 置換高價的存量房貸。參與其中的居民不可能不清楚這是違規行為,銀行也明白這些業務或多或少都存有合規風險,但為何雙方都願意冒險?與其這樣,還不如大大方方打開正門讓房貸歸房貸,經營貸歸經營貸。打開正門的同時也逐步關閉後門,逐步出清此類違規貸款的潛在風險。
最後,部分存量房貸利率過高,甚至與消費貸、經營貸利率倒挂有其特殊歷史原因。2015 至 2016 年間,房地產價格的大漲導致其成為影響宏觀穩定的 " 灰犀牛 "。此後的五六年間,中國的房貸利率高過其他個貸品種是宏觀調控下的一種特殊情況,這絕非市場常态。從全球來看,按揭貸款因其有實際抵押品、損失概率小、風險權重低,定價普遍都比無抵押的信用貸款便宜。筆者認為,即便央行此次不出手,後續在市場競争中房貸利率過高的現象也會逐步得到糾正。
金融部門和居民部門之間絕非簡單的存量利益切分關系。從宏觀框架下看,二者其實相互依存,且共存共榮。秉承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有序調整商業銀行存量房貸利率,短期内對銀行業績固然有一些不利影響,但從長期來看是有利于銀行經營環境改善的。
在當前實體經濟負債意願不強,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環境下,金融部門通過适當讓利,可以幫助居民走出疫情之後的 " 傷痕效應 ",增加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部門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就以 2008 年為例," 打七折 " 随之而來的需求復蘇,銀行業最終其實是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