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80後IT男做女人生意年入35億,歡迎閱讀。
作者 | 張繼康
編輯 | 陳 芳
運營 | 劉 珊
名創優品最大的競争對手再度向上市發起衝鋒。
近日,潮流集合店品牌 KKV 母公司 KK 集團再次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繼 2021 年 11 月、2023 年 1 月兩次遞表失效後,KK 集團第三次遞表。
從數據層面看,過去幾年 KK 集團的營收幾乎是翻倍式增長,2018-2021 年,KK 集團的營收分别為 1.55 億元、4.64 億元、16.46 億元和 35.24 億元。然而,到了 2022 年,KK 集團營業收入僅為 35.51 億元,同比僅增長 0.7%。
KK 集團旗下主要有零售品牌 KKV、美妝零售店品牌 THE COLORIST、潮流藝術品牌 X11 以及迷你賣場 KK 館四個自有品牌,這四個品牌約占總收入的 90% 以上,其中,零售品牌 KKV 的收入占比達到近 70%,在商場裡随處可見的黃色 KKV 門店也一直被看作是名創優品最強有力的競争對手。
" 沒有人能空手走出 KKV",憑其飽和度極高的 " 糖果色 " 風格,貨櫃式的空間布局,貼合年輕人潮流審美的 SKU,KKV 曾被稱為是 " 現實版的解憂雜貨鋪 "。在這個幾百平方米的空間中,涵蓋了美妝、潮玩、食品飲品等數千種產品,并且門店不配備導購促銷,只有幾名員工維持日常運營。
▲(圖源 / 視覺中國)
與《芭比》中生產芭比娃娃的美泰公司高層全是男性有着相似的情節,這家專門做年輕女性生意的公司,是由一位來自潮汕的 80 後 IT 男——吳悅寧掌舵。
盡管是計算機專業出身,但來自 " 老板之鄉 " 的吳悅寧畢業後就一直沒有按耐住想要創業的心。在億聚網做了一年產品經理後,吳悅寧便辭職與大學同學創業,用十萬塊創立了叮客網。并結合當時的索馬裡海盜事件連夜策劃出了一款小遊戲,這款突然爆火的小遊戲,讓吳悅寧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但最終因缺少融資而被迫中止了項目。
雖然這次創業以失敗告終,但讓吳悅寧開始重新思考,互聯網賦能下的商業模式将會誕生怎樣的可能性。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 他幾乎天天盯着矽谷的動态,看他們做了什麼新東西,我們可不可以借鑑 "。在 2013 年的時候,從來沒有接觸過零售業的吳悅寧,敏銳地發現了進口商品零售的新風口。
2013 年,吳悅寧以社區便利店的模式進軍零售市場,于是一家開在社區裡的 "KK 館 " 應運而生,而這也是 KK 集團的前身。門店主要負責采購和買賣零食、美妝、個護等快消品類進口商品。一年過去,KK 館開了四家,合計虧損達到上千萬。
吳悅寧分析原因後将其歸為選址出錯,随後又将 KK 館更新,店鋪轉戰 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并從社區零售店更新為一家集進口產品、餐飲、咖啡廳、書吧多種業态為一體的綜合休閒娛樂場所。只不過好景不長,吳悅寧發現這種業态成本巨大且回本周期極長,便将餐飲、咖啡廳等多餘的業态剝離,完成了 KK 館的第三次更新。
不斷試錯後的吳悅寧,找到了一條似乎能夠走通的路。2019 年,KK 集團正式成立,并推出 KKV 和 THE COLORIST 兩個新品牌,兩個新品牌代表着新的零售業态,即從傳統的 " 人 - 貨 - 場 " 的鏈接更新為 " 人 - 場 - 貨 ",靠線下門店的高顏值、策展型陳列以及爆款設計吸引消費者率先進入門店,随後再為商品買單。KK 集團也順勢拿下了當年零售領網域的最大一筆融資,品牌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并取得了 " 新零售獨角獸 " 的稱号。
2021 年,KK 集團拿下了由京東領投的 3 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達到了 30 億美元,也就在這一年,低調的吳悅寧以第八名的位次進入了《财富》"40 位 40 歲以下商界精英榜單 " 中,排在他後面的還有泡泡瑪特老板王寧。
創業之路一波三折的吳悅寧,在帶領 KK 集團上市的路上走得并不順暢。在拿下京東融資的 2021 年,KK 集團第一次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但因為未能于 6 個月内完成聆訊或上市,招股書自動失效。
2023 年初,KK 集團再次遞交招股書時,已經變得 " 負債累累 "。招股書顯示,2019 年 -2022 年 10 月 31 日,KK 集團的負債總額由 21.64 億元升至 138.1 億元,三年間漲了 6 倍多。
只不過,此次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連續虧損了三年的 KK 集團終于迎來盈利,2020-2022 年,KK 集團的經調整淨利潤分别為 -1.71 億元、-3.04 億元、-4.12 億元,到了今年前三個月,其調整淨利潤為 0.86 億元,扭虧為盈。
原因是,KK 集團抛棄了導致其債台高築的高速擴張模式。
2018 年,KK 集團首次開放加盟,門店數量出現高速增長。開放加盟的第二年,KK 集團的加盟門店和直營門店數量分别為 164 家和 47 家,加盟店的營收占比為 51.9%,首次超過了自有門店。
然而從 2021 年開始,KK 集團旗下的品牌出現了大規模的閉店潮。2021 年和 2022 年的 10 個月間,加盟店數量分别減少 67 家和 212 家,原因是加盟店的業績未及預期,集團選擇關閉或将部分加盟店轉為自有的全資門店。
今年一季度,KK 集團只新開了 4 家門店,關閉的門店則達 22 家。直營店比例近八成,創下了近三年來的占比新高。
此外,還有業内人士分析稱,KK 集團一貫推崇的大店模式本身投入極大,如果靠提高客單價來拉動毛利,也就很難講出像名創優品那樣極具性價比的故事。對于許多消費者來說,KKV 店鋪的商品價格屬于 " 貴替 " 名創優品。從毛利率來看,名創優品的毛利率在 40% 左右 ,而 KK 集團的毛利率能高達 46%。
▲(圖源 / 視覺中國)
不過從此次更新的招股書來看,一季度業績表現有所好轉或許是 KK 集團再度決定上市的底氣。
今年一季度,KK 集團,單店月均 GMV 和單店月均交易量分别取得 39.1% 及 39% 的增長,公司收入同比增長 47.85%。另一方面,去年底才勉強轉正的經營活動所得淨現金也在一季度增長至 6 億餘元,負債也從去年底的 137 億減少至 135 億元。
就是不知道,第三次衝刺 IPO,吳悅寧能不能圓上市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