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三線小城」盯上匹克球,歡迎閱讀。
小小匹克球,成為城市名片的「流量密碼」
任何一項新興運動,幾乎都要先到大都市的街頭走一遭,然後才會逐漸滲入小城市的巷尾。
而傳入中國沒幾年的匹克球,連一線城市的年輕人還沒完全熟知,卻已經開始被不少三、四線城市,做成了自己的城市标籤,連僅有數萬人口的中原小鎮也不例外。
01 争當「匹克球之城」
當你搜索中國的「匹克球之城」,大概率找不到一個确切的答案——不止一個國内城市擁有這個招牌。
鶴壁是最早點亮這塊名片的城市。2023 年 9 月,中國匹克球國際表演賽落地鶴壁,啟動儀式上,世界匹克球聯盟将「匹克球之城」授予鶴壁。
随後一年時間裡,鶴壁建成 512 塊匹克球場地,選拔出 27 名運動員,并先後舉辦多場市、縣級匹克球比賽,并成為首屆全國匹克球錦标賽的舉辦地。
世界匹克球聯盟授予鶴壁「匹克球之城」的稱号,圖源:河南省體育局
去年五月,保定與世界匹克球聯合會共同創辦了國内首個匹克球培訓班,先後為保定市培訓了 200 餘名匹克球教練員和學員。11 月保定成為首屆中國匹克球巡回賽的其中一站,并被新華社評為擁有「匹克球之城」的想象空間。
同樣是首屆中國匹克球巡回賽的落地城市之一,丹東在短短三個月内興建 200+ 匹克球場地,開展公益培訓活動 200 餘場,輻射人群超 1.5 萬人。賽事之外,丹東表示将繼續開發匹克球服飾裝備、文化旅旅等產業,把自己打造為全國知名的「匹克球之城」。
除此之外,江西上猶縣則另辟蹊徑,悄悄搶占了「匹克球之鄉」的名頭。山東東營仙河鎮進一步縮小定語,在世界匹克球聯盟的授權下成為國内首個「匹克球聯盟小鎮」。
更多想要成為「體育賽事名城」的地區,也盯上了匹克球,比如擁有第一批匹克球運動特色課程試點學校的陽山縣等等。
圖源:廣東省體育局
各類城市榜單中,唯有保定能偶爾被評為二線城市,丹東、鶴壁只能排到三線開外。這類小城雖然不一定具備雄厚的體育基礎,但在國内處于萌芽階段的匹克球也不「挑地」,簡單直接的協會認證和賽事落地成為了各地匹配「匹克球之城」的主要抓手。
借助賽事的輻射,場地建設、市場教育、裝備制造等上下遊產業也迅速鋪開,幫助各地把握匹克球這一新興運動產業的發展機會,同時迅速凝聚起對應的城市形象。
成為某某之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激活文旅、餐飲等城市資源,刺激城市經濟發展。2024 年保定首屆匹克球交流賽,便帶動直接消費 1030 萬元,文旅、特色商品等間接消費則高達 4698 萬元。
這一點對于無法最大化利用手中資源、尋找發展新引擎的三四線小城尤為重要。
02 為什麼是匹克球?
「養老運動」這個略帶調侃的标籤,暗含匹克球成為各城市新名片的核心優勢——低門檻。
常見的匹克球拍與匹克球均為兩百克左右,與市面上大部分手機的重量相當;标準匹克球場地為 6.1 m × 13.4m,既能由網球場地拆分而來,也能直接套用降低球網高度的羽毛球場;對于初學者來說,只要能夠揮拍擊球就已經成功入門。
海南海之星匹克球俱樂部主理人龍可向氪體表示:「短短四個月時間,俱樂部匹克球賽事的參賽人數增長超 200%。」但第一場賽事是在網球館中舉辦,平時體驗匹克球的又有不少是羽毛球、棒球愛好者。
有手就行的上手難度,良好的場地兼容性,再加上恰到好處的對抗強度,讓匹克球能夠輕易覆蓋全年齡段的運動愛好者。在上海、廣州等地,甚至已有不少社區推出祖孫、親子匹克球賽。
圖源:medicaredana.com
用中國網球協會匹克球推廣委員會委員段少武的話來說,匹克球是跨越代溝的「最大公約數」。而匹克球的社交和潮流屬性,則進一步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下場揮拍。
一局 2~4 人的人數要求,避免了人少尴尬、人多難聚的攢局難題,幫助匹克球精準卡位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較低的參與門檻和對抗強度,也讓新手小白也能無縫融入匹克球派對,邁出運動社交第一步。
并且在「運動可視化」的趨勢下,匹克球運動就像曾經的飛盤一樣,正處于互聯網的絕佳「賞味期」。年輕人只要打一局匹克球、發點球場穿搭照片,就能直接化身時尚弄潮兒。
相關品牌也早已感知到了年輕人的态度。斯凱奇在成都舉辦的匹克球相關賽事,就曾邀請王者榮耀電競選手、主持解說參與其中,而電競正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
對于城市而言,全年齡段無痛入門 + 社交驅動,意味着匹克球能夠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并在線上、線下迅速打開傳播市場,擦亮城市名片。與此同時,疊加高度兼容其他運動的特性,也能減小三、四線城市打造新形象的财政壓力,提高經濟效益。
段少武向氪體介紹道,随着國内匹克球賽事數量的增長,不少曾經的退役網球運動員轉投匹克球項目。
「跟着賽事去旅遊」的帶動下,這批選手為賽事舉辦地創造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某西南城市一場匹克球比賽的間接收入可達 2 億元。
網球退役選手阿加西推廣匹克球,圖源:bloomberg
與此同時,匹克球還精準踩中了全民健身和體重管理年的政策方向,比如上猶縣就曾提到,建設「中國匹克球之鄉」的連帶需求,便是為市民提供日常鍛煉的場地。
正如原中國匹克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梁金雄所說:「匹克球是一項易于在中國推廣的全民健身運動」。推廣匹克球,正好能讓城市以較低成本,跟上全民健身的腳步。
03 風口之後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國内的「匹克球之城」建設,正處于運動初期快速擴張的風口上。而想要在風口之後真正坐實這個名号,段少武認為關鍵在于城市的資源厚度、項目匹配度和投入持續性上。
江湖上,任何一個「有名有姓」的文體名城,必然有着扎實的資源和底蘊。
上海、成都等城市之所以能夠競争國際電競之都,不僅因為他們有着長期扎根的頂級賽事聯盟,相關的產業基建、政策支持還進一步幫助他們,持續吸引世界一流的國際電競大賽落地。
對口產業之外,這些城市本身還擁有大量的年輕人口、雄厚的經濟基礎、城市基建等資源積累。而上述提到的幾個城市,在這些維度都存在明顯不足。
同時,随着運動的發展進入成熟期,除了資源的堆砌外,城市形象的建立就需要考量項目匹配度和持續性。關于前者,大洋彼岸的美國就有現成案例。
佛羅裡達州是美國匹克球氛圍最濃厚的地區之一,原因在于,它不僅是全美最具影響力的匹克球賽事舉辦地,還坐擁多座頂級度假村,并因此成為了美國人心中的「養老勝地」,其 65 歲以上人口占比超 20%,正中匹克球下懷。
全世界首個匹克球綜合體 The Fort 即将在佛羅裡達開業
而持續投入的重要性,曾經風光無限如今卻銷聲匿迹的體育小鎮,也已經給出了警示。
2016 年,一紙《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讓體育小鎮迎來爆發期。而與地產深度結合的體育小鎮,讓「金元時代」的足球產業看到了商機。但如今回過頭看,風口之後,不少錨定地產而非持續開發體育特色的足球小鎮「難產」至今。
體育城市名片的正面案例當屬湖北縣級市京山,當地不過 60 萬人,卻有超 10 萬網球人口。持續開發網球特色小鎮 8 年後,如今的京山擁有近 400 片網球場和 20 多家專業體育公司,網球比賽也已成了周末的常态化「節目」。
此外,當地發展出了各類網球特色實體產業,從網球餐廳、民宿,到各類俱樂部、訓練營,再到專門的網球學校,比比皆是。
打通從運動文化到垂直產業鏈路後,京山的網球效應自然外溢到了其他圈層。2024 年,京山旅遊人次約為 180 萬。同時,官方預計今年網球產業規模将達 50 億的規模,三年後這個數字還将再翻一倍。要知道,去年京山的全年 GDP 也不過 400 億上下。
回到國内匹克球的發展上來,國内幾座城市的優勢,很大程度是因為運動本身正處于起步階段,能夠舉辦三兩賽事,就能與其他城市拉開差距。
相關聯合會的認證與授權,也确實可以讓城市領跑「匹克球之城」的建設。但目前所謂的官方聯合會,應看作是匹克球發展初期的過渡產物,從上文也能看出,「匹克球之城」的「上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證機構。
而随着運動的發展,頂層設計的完善将會進一步厘清管理職能,削減這些機構在前期給城市帶來的光環效應。配套賽事全面鋪開、原有頭銜認證效力減弱,所有城市也就被拉回了同一起跑線。
匹克球固然有着低門檻、易推廣的特性,但當其進入發展周期的「下半場」,相比愛好者自發的熱愛,由上而下的推廣持續性需要存疑。
尤其是在體育消費能力較弱的三四線城市,認知度還不夠高的匹克球脫離政府幹預後,本地市場能否形成一套邏輯自洽的供需循環,民眾能否凝聚出運動文化,都需打上一個問号。
圖源:city-pickle.com
總而言之,小城市們能夠把握住新興運動的趨勢,對于運動本身乃至體育與城市的融合來說,固然是一個積極信号,但這些城市未來将如何在「匹克球之城」上堅守,才更值得行業關注與思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體育產業生态圈 ",作者:陳文健,編輯:郭陽,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