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讓明星自己選cp,會是什麼結果?,歡迎閱讀。
每次看到大熱小說宣布影視化,我的第一反應不是房子塌了,而是完犢子粉絲又要為誰搭誰才适合吵起來了。
看多了難免膩歪,忍不住想,如果讓演員自己來選戲裡的對手演員,會是什麼樣?結果我腦洞成真,擅長整活的褲,就真的帶着演員自己選搭檔的綜藝《一拍即合的我們》來了。
你别說,演員們自己挑搭檔的思路,和觀眾還蠻不一樣的。
美貌在經驗面前不值一提?
咱們觀眾組男女主,主打一個顏值适配氣質搭,看臉可以說是第一要義。然而在節目裡,這些演員們,不看臉只看經驗?
在初見面選人之前,節目組玩了一手好套路,讓 17 位演員匿名加群聊天,你猜我猜大家猜,純靠尬聊來完成第一次盲選。
等大家心裡稍(猜)微(出)有(人)數(來)之後,就安排見面初選。
男演員們齊齊入座,女演員們挨個登場,是你 pick 的就站起來示意,不感興趣的就原地不動。
于是修羅場一個接一個,上演了不少他選她選他的刺激場面。
比如易夢玲選了認識的吳俊霆,吳俊霆卻 pick 了甜妹徐夢潔,徐夢潔選中的最後選的是另一位男演員賴偉明,4 個人組成了筆直的單箭頭 ……
那有沒有站在這條 " 選人食物鏈 " 頂端的呢?還真有。
帶着 " 永不讓你失望的臉 "ID 登場的阿嬌,就收獲了三位男演員的 pick,不光是因為她好看,還因為她豐富的演戲經歷。
我認為是她顏值巅峰的《前度》,她演陳偉霆放不下的前任。電視劇兒童熟悉的《女娲傳說之靈珠》,以及《羅曼蒂克消亡史》裡善良的交際花小五。
豐富的經驗值,不僅讓她初見受到追捧,在後面的晚餐了解環節,也喜提了三人行,同時有兩位男演員選擇想和她一起吃飯,加深接觸。
同樣被多人 pick 的還有張一山,《家有兒女》國民度多高就不說用了吧,不少年輕演員都是 " 看着他戲長大的 "。
張一山自己也說,他小時候能演那麼好,全靠這部劇裡的前輩演員們和導演帶飛,在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說白了,大家選人的第一标準,不是好看,而是經驗豐富有代表角色。
畢竟節目後面還有研習劇目訓練的硬要求,對本身經驗不多能力不足的青年演員們,阿嬌和張一山就是最優選。
所以演戲經驗為零的易夢玲,就非常吃虧,沒有一個人想選她,但美女自己心态很好,理解現狀的同時,也努力多展現自己,給自己拉拉印象分。
這種 " 向經驗看 " 的務實選擇,也确實有用。同樣蠻多人選的張俪,遇到性格比較腼腆,不會聊天的 i 人弟弟闫桉,就會主動分享自己在劇組和年輕搭檔破冰的故事。
看對方演過的劇,挖掘話題點,快速聊起來緩解生疏,本來前一天弟弟在搭戲過程中還尴尬到就要 " 窒息 ",到第二天兩人立馬就能熟絡起來。
緊張不安的闫桉,在咱俪姐的故事安撫下,也明顯輕松了不少。
這就是成熟演員的魅力,不僅對戲過程中能帶來幫助,拍戲之外的相處上,也能提供更好的指引方向。所以 TA 們搶手,那不是應該的嘛。
搭檔的默契是可以制造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成熟演員能拿到初始優勢牌,但真的組成了搭檔,能不能在角色演繹過程中有 cp 感,又成了另一維度的事。
而且,搭檔之間的默契,其實是可以制造的,這就不得不唠一下,明明節目是一檔演綜,環節卻如此會整花活。
最開始設定的匿名聊天,在彼此不知道長相不清楚過往演戲經歷的情況下,主打一個用聊天找感覺。
大家能夠分析的,也就是昵稱,比如阿嬌的 " 永不讓人失望的臉 " 就很哇塞,管你是真的顏值高還是過于自信,都會讓人產生好奇。
聊天過程中,大家也各出奇招,易夢玲上來就給大家發 mbti 測試題,但不少人好像不吃這一套 ……
等初見選完人,知道了誰是誰,又安排了晚餐飯局環節,讓男生和自己選擇的搭檔,在 1v1 的私密環境裡,自然而然聊一些更深入的話題。
關于彼此的性格,關于演戲的一些理解。張慧雯就和張一山在 " 該不該演不讨喜的角色 " 上達成了共識,發現彼此的三觀很合拍。
張藝凡和施柏宇這種之前只見了幾面,要熟不熟的搭檔,也在飯局聊天裡發現對方都是喜歡有話直說的人,找到更适合兩個人的相處方式。
有人合适,也有人發現不搭,徐夢潔和賴偉明聊天,為了緩解尴尬,徐夢潔不停抛出問題,像個 " 記者 " 一樣提問,賴偉明無知無覺,還覺得兩個人聊得很開心。
拜托,小明咱睜大眼看看,徐夢潔的尴尬都要溢出螢幕了哇。
晚餐環節也不幹聊,還引入了情緒能量的度量方式,吃飯前自己的情緒能量值和吃飯後的相對比,自己判斷和對方的聊天是否給自己帶來了情緒上的助益,以此建立基本的默契程度。
等前面這些輔助環節到位,就進入了節目真正的重頭戲,引入經典影視劇片段研習。
熒幕搭檔好不好,還得看戲,戲好不好,大概率也要靠磨。
讓互相選擇的搭檔,去挑戰經典的影視片段,在重新演繹的過程裡,一點點彼此磨合,找到最合适的情緒表達。
代入角色後,讓彼此生活中積累的默契在角色身上得到更好的呈現,才有機會成為大家喜愛的熒幕搭檔,也帶動演員本人的成長。
環節看似花活,實際全都是為了角色 cp 感在助力。
" 因戲生情 " 也是必須的?
但問題來了,要真正演好一組角色,搭檔之間光有默契還不夠,也必須要給人一種能 " 因戲生情 " 的錯覺。說白了,就是看這兩個人演戲,你能感覺到情感的流動,而不是所謂的演技 battle。
張藝凡和施柏宇在聊天環節裡就說,他們過去學到的經驗,是當你不知道自己怎麼做的時候,就去看搭檔的眼睛。
他倆在角色還原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選擇了《山楂樹之戀》男女主初見互動的那一段,老三要帶靜秋下山去,沒有牽手,而是手握同一根棍子。
這段給了張藝凡特别多特寫,你看張藝凡的眼睛,會覺得裡面有羞澀的甜蜜往外湧,呈現出來的效果就很不錯,演員自己本人也演得舒服。
張一山和張慧雯恰好相反,兩個人長相氣質反差大,初見聊天也尴尬,可晚餐環節找到觀念相似觀念共鳴後,兩個人之間的默契瞬間升溫。
演《後來的我們》,前任再見面這種大情緒戲,不但不出戲,反而因為氣質反差,一個外表小白花内心卻堅韌有力,一個痞裡痞氣實則深情,能自動為他們腦補出 800 字戀愛前傳。
這種正反饋,正是來自于他們作為角色搭檔,卻可以為觀眾搭建起因戲生情錯覺的強情緒能量。
現實生活中,很多讓人念念不忘的熒幕拍檔,身上都自帶這種和對方契合的情緒能量,比如陳慧珊和林保怡,兩個人在《鑑證實錄》裡的戀愛戲,簡直可以成為職場劇戀愛範本。
他倆就是多年好朋友,長時間的友誼積累下足夠的情感濃度,在合适的角色上就能情意滿滿。
宣萱和古天樂這對好搭檔也是如此,宣萱甚至在采訪裡說自己對古天樂因戲生情過,但抽離出角色之後,才發現不是宣萱愛上古天樂,而是戲裡的 " 武俏君愛上了徐飛 "。
其實我們觀眾要看到的生情,并不是要求演員兩個人之間一定有愛情,很多真情侶演起戲來反而不好嗑。
而是作為搭檔,他倆能有超出角色之外的,互相信任的、支撐的、共鳴的情感力量,這種生出來的情誼,才能讓演員進入角色之後,賦予兩個人别人替代不了的 cp 感。
也是我想在《一拍即合的我們》這樣養成系的演員搭檔研習綜藝裡,能看到的最好效果。不只是男 A 女 B 的簡單配對,而是真的在一次次角色還原演繹的過程裡,把兩個演員從陌生人,轉換到角色愛上角色,搭檔支撐搭檔。
成為看到他倆演戲,觀眾就能進入的最佳熒幕拍檔。
其實我很懷念那些熒幕搭檔旺盛的年代,他們可以駕馭各種角色和劇情,在戲裡有 360 種愛上對方的方式,戲外也是最默契的拍檔。
但現在很多愛情劇,能依靠的并不是演員組合之間的默契,而是人設,人設的好嗑完全大過了角色的演繹。看設定嗑死我了,看演員演繹,寡然無味。
這種熒幕搭檔的 cp 感,固然是一種玄學,但未必沒有合适的改良方式。要麼演技過硬,在戲裡哪怕像《水形物語》女主一樣,愛上非人生物也不讓人覺得違和;要麼時間積累,兩個人一部部戲磨下來,成為像沈馬那樣默契的搭檔。要麼也可以像《一拍即合的我們》這樣,一群人湊在一起一次次組合搭配嘗試,總能湊出最有 cp 感的。
說實話,這節目讓我看到蠻多年輕演員其實挺有潛力的,他們可能經驗不足,但卻有一顆想要變好的心,一旦遇到合适的人(比如關錦鵬這樣的大師導演),稍加提點幾句,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再遇上合拍的搭檔,未必不能演出好的效果。但問題也在,市場不會給他們這樣一次次嘗試試錯的機會,好在還有這樣的演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