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證監會召開座談會,經濟學家華生給出四條建議,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蔡越坤 2 月 19 日晚間," 證監會官發布 " 最新消息顯示,春節假期一結束,2 月 18 日至 19 日,證監會召開一系列座談會,會議由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和領導班子成員分别主持。多位專家學者受邀參加座談會,并建言獻策。
2 月 21 日,參與上述座談會的經濟學家華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在會上主要談了六點,在機制上采取可操作的針對性措施主要有四個建議:
第一,證券市場的入口。這就是要守住高門檻的注冊制大門。學生入學都要注冊,北大、清華的學生要注冊,三本、大專的學生也要注冊。我們的資本市場當然是要搞 " 優等生 "、高質量的企業進入的注冊制。但只讓優質企業入市說起來容易,難點和焦點是怎樣識别高質量的企業。因為任何企業特别是科技科創型企業的未來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借鑑國際成熟的經驗,關鍵是抓住落實中介機構的責任。證監會手中不是沒有手段和武器,不用等着其他法律的修改賦權。證監會手中的證券許可和市場準入資格就是最強大無比的工具和武器,關鍵是如何用好、用起來。對于涉嫌欺詐上市或重大造假虛報業績等的證券公司和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幾百萬、上千萬的罰款并不會觸及靈魂,需要采取吊銷證券許可資格或者至少停業整頓一年、兩年的雷霆手段。對于累犯的機構和個人更要從嚴、從重查處。對推薦上市變臉多的中介機構,也要停止相關業務,讓其長期再學習,提高反省。這樣 " 刺刀見紅 " 地處罰幾家,震懾的利劍長期高懸,證券市場的入口就自然守住了。
第二,證券市場的出口,也就是退市。退市的力度肯定要加強,但股市無論大進還是大出都并不适合中國的國情。中國資本市場強制性退市的比例,從國際比較來看,現在已經開始逐步提高并趨向合理,但是像國外那樣大量主動退市的幾乎沒有。強制退市是突然夭折,數量太多,地方政府會有阻力,投資者損失也會很大。但就像人老了的自然死亡,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一樣,證券市場也要主要推動 " 自然死亡 "。這就要在鼓勵和支持優質企業的收購兼并的同時,痛下決心堅定堵住殼資源的重組借殼。特别是市場的入口緊了,殼資源的價格必然更會被投機炒作,這樣就會按下葫蘆浮起瓢,完全扭曲市場投資理念。垃圾股的反復重組炒作是飲鸩止渴,既是内幕交易的溫床,又會吸引一批批二級市場參與者 " 飛蛾撲火 "。企業做壞了,沒有重組的可能,就像自然死亡一樣,股票價格和占市場的比例就會不斷降低減少,最後退市也就會影響和損失很小。
第三,二級市場上的再融資和減持。這一點就像戰争時首先要搞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一樣,關鍵是要搞清楚誰是二級市場的融資者,誰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以原始股進入市場的大股東和持有原始股的公司高管是到證券市場來融資的,上市前溢價進入的 VC 和 PE 投資公司也是承擔了很大風險的長期投資者。因此不應同等對待而應采取差别的政策。建議考慮 VC 和 PE 股權投資公司滿足一定年限可以允許在上市首日就可出售。這樣既可以防止公司上市時價格炒作過高,套牢二級市場投資者,又可以加快風險投資機構的資金回流,促進科技創業創新。但是對于公司的大股東、實控人、持有原始股的公司高管及其關聯人,就需要有嚴格的經濟約束措施,讓他們主要随同上市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分享紅利。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相互約束的,可以考慮在企業申請上市和再融資時考量其是否能對長期持股做出自願承諾,這樣才可以保持二級市場再融資、減持和分紅回報的綜合平衡和股市健康發展的生态環境。
第四,上市公司本身的質量建設和全過程監管。證券市場要以投資者為本,但是當前的上市公司作為市場主體很多是以融資者為本、融資者控制,投資者沒有話語權,監管者也隔着一層皮。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持股 70% 和持股 17% 都一樣完全控股,大股東和實控人自然有動力不斷減持。這樣市場上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平均控股比例很低,往往實際上是占總股本比例低的小股東,與二級市場上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嚴重分離。在這種公司治理結構下,以投資者為本是不可能落到實處的。建議配套 7 月 1 日新公司法實施,證監會重新修訂獨立董事提名和選舉產生辦法,讓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治理結構安排能夠真正代表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這樣做既可以治标,也是真正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