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李想發布八周年全員信,要做中國豪華品牌第一?,歡迎閱讀。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News
作者:Later
明天,是理想汽車成立 8 周年的日子。
在 8 周年的前一天,理想汽車 CEO 李想發布了一封全員信。
在這封全員信中,李想總結了理想汽車的創業歷程,并給出了 2023-2025 年的展望:
- 形成由一款超級旗艦、5 款增程車型、5 款純電車型組成的產品矩陣
- 做到中國市場所有豪華品牌銷量的第一(即 20 萬以上所有乘用車的銷量第一)
- 交付量達到 160 萬輛 / 年。
此外,理想的 6 月交付量也被提前曝光:超 32000 輛。
在今年交付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李想在八周年的節點發出這樣一封全員信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倒也符合其今年的風格與人設。
那麼,這封全員信究竟說了什麼,理想的「Flag」究竟能不能實現?
馬上開始我們的分析。
李想此次發布的全員信,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價值主張、驅動力和未來展望。這一部分,先來劃一下重點。
價值主張方面,李想又将其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關于電動,讓電動車可大規模替代燃油車。
李想稱,「理想重新發明了大電池的增程電動車,成為了高端 SUV 的最佳動力形式」,「研發最先進的 800V 充電平台,在高速平台上自建能夠自動充電的 5C 充電站,只需 12 分鍾就可充滿 500 公裡」。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今日官宣新增 5 個高速充電站,本月,理想已投入運營 10 座充電站,充電站總數已達 30 座。
作為參考,小鵬自營超充站已達 818 座,蔚來換電站共計 1543 座、充電站為 2767 座。
第二個部分關于智能,李想稱「我們也成了大模型算法技術的前沿開發者和應用者,像老司機一樣地去理解世界、駕駛車輛」,「基于 Mind GPT 大模型的理想同學變成我們真實的家庭成員」。
第三個部分關于用戶,李想表示,「讓汽車的研發不再圍繞前排的司機和後排的老板,而是照顧好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通過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去改造我們一家人最重要的兩個空間,一個是車,一個是家。」
驅動力方面,李想表示,理想汽車的驅動力是成長,而理想汽車的組織使命是「掌控自己的命運,挑戰成長的極限」。
對此,李想稱,在組織方面,理想學習最先進的企業,并盡快更新為矩陣型組織,「能夠打陣地戰,徹底告别遊擊戰」。
在全員信中,李想還提到了 2022 年 9 月僅為 4000 多輛的「崩盤」階段。但經過核實,去年 9 月理想的交付量為 11531 輛,8 月交付量為 4571 輛,可能是原文筆誤?
李想還提前發出了六月的銷量成績,「我們沒有放棄,一路學習、高速成長,在 9 個月後,也就是剛過去的 2023 年 6 月,實現了單月超過 32000 輛的交付」。
不過,理想「崩盤」的去年 9 月,面臨的輿論壓力,貌似沒有現在這樣大。
展望方面,理想重申豪言,給出了到 2025 年做到中國市場所有豪華品牌銷量第一、交付量達到 160 萬輛 / 年的目标。
李想稱,「将繼續推動電動車大規模替代燃油車,讓人工智能成為我們家庭的新成員」。
從 4000 輛到 32000 輛
在全員信中,李想提到了 2022 年 9 月(如前文,應為 8 月,可能是原文筆誤?) 4000 輛的交付量。
他用一個詞來形容當月的交付量,是「崩盤」。
我們復盤了當時理想的生產和交付情況:
8 月 18 日,理想 L9 在理想常州基地下線,8 月 30 日開啟交付,當月理想品牌交付量為 4571 輛。
前一個月 7 月,理想汽車的交付量為 10422 輛,全部都是理想 ONE;
後一個月 9 月,理想交付量為 11,531 輛,其中 L9 交付量為 10123 輛。
在 2022 年的剩下幾個月,理想的後勁都很足,10、11 月交付量均過萬,12 月交付達 21233 輛,首次突破單月兩萬交付量。
可以看出,理想在 9 月之前及 9 月之後,并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訂單、交付量不足的情況,從 ONE 系列切換到 L 系列的節奏十分緊湊,僅 9 月一個月受產能切換影響,出現了較明顯的交付下跌。
當然,李想本人說的「崩盤」可能指的是理想 ONE,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理想 ONE 的交付量從萬輛水平跌至千餘輛水平。
在之前的微博中,李想表示,是「問界 M7 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
對此,我們此前已在一文中進行了分析。
但從結果來看,理想确實從 ONE 平穩過渡至了 L 系列,并依托三款車型各自的定位以及理想自身在宣傳、營銷方面的「助攻」,在新能源汽車邁向早期主流的階段,抓住了不少由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的家庭用戶。
從去年 8 月的 4571 輛,到今年 6 月的超過 32000 輛,标志着理想由 ONE 的 1.0 時代成功過渡至 L 系列的 2.0 時代。
較早轉型且轉型成功的結果就是,理想與蔚來、小鵬兩家轉型周期較長的品牌相比,拉開了時間差、也拉開了月銷量差,得以在超 3 萬輛的銷量上,俯視其他品牌的「三瓜倆棗」。
不過,看蔚來、小鵬的轉型進度,屬于兩家品牌各自向上的拐點也已到來。下半年新能源市場的「突圍戰」,也将拉開帷幕。
在全員信中,理想提到了 2025 年的銷量目标:做到中國市場所有豪華品牌銷量第一、交付量達到 160 萬輛 / 年。
160 萬,是什麼概念?
2022 年,理想汽車的交付量為 133246 輛,2023 年,李想為理想制定的產銷計劃為 30.6 萬輛。
也就是說,理想 2025 年的銷量目标,将是 2023 年的 5.23 倍。
以新能源行業銷量前兩位的比亞迪、特斯拉的 2022 年銷量做對比,比亞迪當年銷量為 186.35 萬輛,特斯拉當年全球銷量為 131.43 萬輛。
這意味着,理想 2025 年的交付量,将超越 2022 年的特斯拉,接近 2022 年比亞迪的銷量水平。
具體的產品組成,則是 5 款增程、5 款純電及一款旗艦級產品。
5 款增程中,目前已推出 L9、L8、L7 三款車型,L6 也已有車型路試。
旗艦產品則為此前定名的 MEGA,為 MPV 車型。
而剩餘的 1 款增程及 5 款純電,目前暫未有消息。
11 款車型,衝擊 160 萬,相當于單款車型月均交付量将達到 1.21 萬輛,這對于理想而言,也是一個挑戰。
除了用 L 系列的增程混動實現對不能充電的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外,理想怎麼把純電車型做好,解決「早期主流」階段用戶對續航的焦慮,讓不能加油的純電動車型與能加油的增程車型銷量相當,是理想在這兩年半的時間裡面要去努力的事情。
此外,要做中國豪華產品第一,理想要應對競争對手的銷量衝擊,做到「遙遙領先」其他友商,單單靠「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發」恐怕還差點意思。
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怎樣更進一步,大模型該怎樣落地上車,宣傳、營銷如何匹配好「豪華」定位,都是在這兩年半期間,理想要去用心打磨的。
相信在理想的矩陣架構下,在這方面做到優秀,應該不成問題。
今天距離 2025 年底,剛好還有兩年半。待兩年半之後,我們再來回頭看,理想今天的 Flag 有沒有實現,那時的理想,是否成為了國產豪華第一。
理想,加油!哦,不,加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