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這些“國字号”圖書館,為什麼都是“近水樓台”?,歡迎閱讀。
最近,浙江圖書館之江新館啟用,123 年歷史的浙圖再次搬遷後對外開放。鎮館之寶文瀾閣《四庫全書》的故事,再次引起許多網友關注。
200 多年前,乾隆皇帝下令抄寫七部《四庫全書》,分藏于南北七閣。其中," 南三閣 " 除了杭州文瀾閣之外,另兩閣都在江蘇。
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雖然只是短暫存在,卻文脈流長。有關它們的話題,就從來沒有斷過——
" 近水樓台 " 藏着什麼文化密碼?
淵、源、溯、津、匯、瀾 …… 這是什麼 " 文化密碼 "?這些 " 國字号 " 藏書樓的名字,為什麼幾乎全都 " 沾水 "?這得從七個 " 葫蘆娃 " 的母版說起。
△南京圖書館藏文津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部
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 ,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号稱 " 典籍總匯,文化淵薮 "。
這部 " 巨書 " 的規模有多大?請看一組數據:
著錄書籍 3461 種,79309 卷;
存目書籍 6793 種,93551 卷:
合計 10254 種,172860 卷。
360 多位官員、學者編撰,
3800 多人抄寫,耗時 13 年,
成書 3.6 萬冊、7.7 億字 ……
由于規模過于龐大,以當時的條件,印刷出版成本實在太高,所以只好手抄七部,分别藏于全國各地。乾隆皇帝決定,再花費大手筆,為這七套書準備七套房。
什麼樣的房,能配得上這曠世巨編的 " 文脈整理工程 " 呢?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時任杭州織造寅著給乾隆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詳細描述了寧波範氏天一閣的位置、建築形制,随奏折附錄建築圖樣:
" 天一閣在範氏宅東,坐北向南。左右磚甃為垣。前後檐,上下俱設門窗。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間:西偏一間,安設樓梯。東偏一間,以近牆壁,恐受溼氣,并不貯書。惟居中三間,排列大櫥十口,内六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取其透風 ……"
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建于明嘉靖時期,由嘉靖末年原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修建。乾隆皇帝沒去過天一閣,他通過寅著上呈的圖紙、燙樣,遠程 " 御覽 " 了這座當時已經 200 歲的藏書樓。
△復建的揚州文匯閣
于是,七座 " 一個模子出來 " 的藏書樓,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 閣凡六楹,前臨水池。" 七閣不僅建築外觀仿天一,還繼承了天一閣 " 以水克火 " 的理念。建造之初,天一閣前鑿了一個池,名叫 " 天一池 ",連通月湖,環植竹木,既美化環境,又蓄水防火。就連名字,也取自《易經》中 " 天一生水 " 之說。所以,四庫七閣也是 " 從文從水 ",寄望以水克火、保護圖書典籍。
" 國家圖書館 " 認準江河交匯地?
《四庫全書》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 " 北四閣 ":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遼寧沈陽文溯閣、河北承德文津閣。" 北四閣 " 是皇家禁地,一般人不許進。
△復建的揚州文匯閣
乾隆皇帝考慮到江南人文荟萃、讀書人多,也許還為了标榜文治、籠絡人心的需要,于是,他下令又抄了三部,分貯于 " 南三閣 ":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杭州聖因寺文瀾閣。南三閣對外開放,不但可以借閱,還允許抄錄,相當于 " 國家圖書館 "。
江南城市個個文脈淵薮,為什麼是揚州、鎮江和杭州?歷來眾說紛纭。
△《志說揚州運河十二景》收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揚州行宮名勝全圖
大運河、古刹、行宮,是 " 南三閣 " 共有的三元素。
" 江浙兩省讀書人多,藏書揚州、鎮江、杭州,方便讀書人就近閱讀。這三座城市都位于京杭大運河邊 , 交通便利。文宗閣所在的鎮江金山寺和文匯閣所在的揚州天寧寺 , 都是東南名刹。"《江蘇文庫 · 史料編》主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江慶柏說。
江蘇省地方志學會理事、鎮江地方歷史文化學者裴偉分析,文宗閣、文匯閣距離最近,空間上相距 50 裡之内,又統歸 " 兩淮鹽政 "。揚州是古淮海中心,江、淮、運交匯處;鎮江是古長江入海口,江河交匯處;杭江是錢塘江入海口,錢塘、富春、浦陽交匯,是京杭運河兩端城市之一。" 這證明乾隆高度重視大運河的文化、政治、經濟功能。這套七閣組合,有本有源,自成格局,但清代學者不敢‘私揣聖谕’,所以學術界長期無相關解說。"
△《志說揚州運河十二景》收錄文匯閣圖
△《長江歷史圖譜》收錄文宗閣圖
200 多年間,坐落于江蘇的文匯閣、文宗閣雖然是 " 近水樓台 ",但最終還是毀于戰火。鴉片戰争中,英國人在鎮江文宗閣放了一把火,書、樓損失近半。1853 年,太平軍先後攻入鎮江、揚州,文宗閣、文匯閣全部化為灰燼。
" 雖然四庫南三閣存在時間并不長,且登樓看書的人也并不多,所發揮的社會作用并不明顯,但其對社會開放的态度,卻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江慶柏介紹,晚清一些開明士人,在尋求中國自強自立的道路時,都指出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性,而不少士人即以南三閣為樣本,要求建立向社會開放的國家圖書館,以啟迪民智。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江蘇的公共圖書館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文宗閣為什麼 " 特立獨名 "?
說了這麼多,都是 " 近水樓台 " 的故事。文脈與水脈,一脈相承。
△復建的鎮江文宗閣 江慶柏 攝
一個顯而易見的 bug 浮出了水面:為什麼唯獨 " 文宗閣 " 名字不沾水?
清代學者不敢 " 私揣聖谕 ",但這反而更惹得後人好奇和遐想。
難道是怕水淹金山寺?還真有這麼一說。有人認為,文宗閣所在的金山寺,地處江河交匯處,被長江包圍,四面環水。水已經太多,再加三點水,怕成水災。還有一種說法是," 宗 " 字古文本來就含有水的意思。
△金山四面環水
一些本地人認為,文宗閣的 " 宗 " 字原本有 " 水 " 旁,當為 " 淙 " 字,之所以省略 " 水 " 旁 , 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為了喻示文宗閣所處的地貌獨特,金山四面環水的緣故。
浙江瑞安籍近代學者張崟曾說:" 案四庫七閣名字均取水旁,雖鎮江文宗,外似獨異,而細籀其涵意,則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
△復建的鎮江文宗閣 江慶柏 攝
鎮江圖書館研究員徐蘇認為,文宗閣的 " 宗 " 字,既非省略水字旁,也不是江河朝宗于海的意思。因為文宗閣的興建,與貯《四庫全書》沒有直接的關系。乾隆皇帝起先是将皇祖康熙的大項目《古今圖書集成》頒貯于此。" 文宗 " 的真實含義,是尊崇祖宗傳書的意思。
乾隆四十四年(1779),藏書閣建成,乾隆皇帝賜名 " 文宗閣 ",并御書 " 文宗閣 " 和 " 江山永秀 " 的扁額,懸挂閣中。乾隆皇帝在他的《題文宗閣》詩中說明:" 皇祖圖書集大成,區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絕後菁華煥,内聖外王模楷呈。秀粹江山稱此地,文宗今古貯層薨。略觀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 同年,乾隆皇帝決定将《四庫全書》藏于金山文宗閣時,又寫了《再題文宗閣》詩,詩中說:" 集成拔萃石渠者,頒貯思公天下雲 ",又一次重申他對祖宗傳書的尊崇。
裴偉認為,南三閣先有 " 宗、匯 ",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後有 " 瀾 ",建于乾隆四十七年,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 " 北四閣 " 項目相銜接,總體來看," 宗 "" 匯 " 二閣,取名建設管理為孿生型組合,出自《尚書》,非 " 三點水 " 部首組合。
近年來,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先後完成復建,再現江河交匯地人文淵薮。
舊時樓閣雖已湮滅在歷史的塵煙裡,但文脈精神在江蘇大地上赓續。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自 2016 年啟動,計劃用 10 年時間,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出版 3000 冊《江蘇文庫》。《江蘇文庫》由書目、文獻、精華、史料、方志、研究六編組成,其中收錄的不少典籍選用了《四庫全書》本作為底本。
文 | 現代快報 + 記者 劉靜妍
圖 | 現代快報 + 記者 施向輝 劉暢 牛華新(除标注外)
視頻 | 現代快報 + 記者 錢念秋
來源:江蘇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