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剛剛,紅杉資本宣布徹底分拆,歡迎閱讀。
今天,全球 VC 巨頭紅杉資本正式宣布,将把紅杉美歐、中國、印度 / 東南亞三地的本土基金徹底分拆,各自完全獨立運營,并采用不同品牌開展業務。
今後,紅杉美歐将繼續沿用 "Sequoia Capital" 的品牌,而紅杉中國将繼續使用 " 紅杉 " 的中文品牌名并采用 "HongShan" 作為英文品牌名,紅杉印度 / 東南亞将改名為 "Peak XV Partners"。
紅杉表示,做出此項決定的背景是 " 如何管理和運營去中心化的全球投資業務變得愈加復雜和充滿挑戰 "。随着紅杉在各區網域的業務主體和團隊都已經成為當地市場的領導者," 一些後台職能的集中化管理已經不再是優勢,而是變成了制約各區網域發展的障礙 "。
此外,紅杉在不同區網域投資的企業走向國際化,并在全球範圍内角逐行業領導地位," 它們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相互競争,而紅杉各區網域共用同一品牌則給這些創始人和成員企業帶來一些困擾。"
長期以來,紅杉一直是國際投資機構中成功實施本土化的典範。" 國際品牌、不設總部、本土化運營 " 的去中心化運作模式,也被紅杉視為其在不同地區取得行業領導地位的關鍵因素。
現在,紅杉決定把 " 本土化 " 進行到底,甚至舍棄統一的全球品牌,讓各個本地基金完全獨立。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紅杉做出這一決定,而這又将給投資行業帶來什麼樣的潛在影響?
因地制宜更加重要
在一封致 LP 的公開信中,紅杉表示 "18 年前,我們看到打造新一代行業領袖企業的創業者在全球各地湧現出來,為了創造與赢得更多新興市場的機會,紅杉中國、紅杉印度 / 東南亞應運而生。"
在發展早期,紅杉向各區網域團隊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并協助打下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紅杉采用了獨特并且在當時看來非常規的運作模式——在不同區網域建立了扎根本地、深谙本土市場和生态的團隊,并将獨立的所有權和投資決策權賦予各本地基金。
十八年過去,當各個本土基金逐漸發展成為各市場的領頭羊,并開始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本地需求的創投生态,那些統一的步調有可能會成為嚴重制約各區網域發展的因素。
比如紅杉美國成立了長青的 " 紅杉基金 ",打破了 VC 行業的常規,從此不再需要單獨募資,而這在其他市場還很難形成統一認知。紅杉中國則有更廣泛的投資方向,特别是對醫療健康和傳統消費兩個領網域的布局,是另外兩個本地基金鮮少涉足的。此外,得益于中國市場蘊含的巨大機遇,紅杉中國發展出了更長鏈條、更多階段的投資產品線,已經開啟了對新基建、并購、公開市場的投資,這些都使它突破了傳統風投的定義,成為了業務多元化的投資機構。紅杉印度 / 東南亞則高度聚焦早期投資,陸續推出的 Surge、Spark、Pathfinder 和 Guild 等項目,目的都在于幫助早期創始人成長。
除此之外,紅杉作為一個國際化創投品牌,往往成為各市場創業者優先選擇的機構股東。伴随着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展開競争,作為 " 紅杉成員企業 " 反而會變成創業公司的困擾。現在,許多科技公司自誕生之日就有跨區網域、跨國界的基因,紅杉面臨這樣左右為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因此,雖然表面上還在 SEQUOIA 的體系内,但各個本土基金都已經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路徑,中後台的集中管理,特别是品牌的統一,将和各市場本土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One Sequoia已經不再是優勢
兩年多前,當紅杉美國成立永續的 " 紅杉基金 ",随後管理合夥人 Roelof Botha 升任全球掌門人之後,市場上便陸續傳出了紅杉各個本地基金可能會 " 自立門戶 " 的消息。
紅杉美國作為紅杉體系中傳統力量的代表,近兩年的表現并不如意。新任掌門人的得意之作是成立了不設存續期的 " 紅杉基金 ",打破了 VC 界的慣例。但這支成立于牛市高點的基金,随後遭遇了美國科技股的急轉直下,因此 " 紅杉基金 " 的項目收益遭遇大幅回撤;不久之後,曾被寄予厚望的加密貨币交易所 FTX 突然爆雷,重倉其中的紅杉美國損失高達 2.1 億美元,并罕見向 LP 道歉;很快,紅杉美國又遭遇了矽谷銀行的倒閉,存入其中的大筆資金險些化為烏有,之後支持埃隆 · 馬斯克收購 Twitter 的投資也面臨巨額虧損……這些都使得紅杉美國在 LP 和創業者群體中遭遇到一些信任危機。
然而在大洋另一端,紅杉中國開始了多元化布局,其穩扎穩打的投資風格保證了整體業績的出色——最近,沈南鵬又一次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的榜首。此外,紅杉印度 / 東南亞也在發展壯大,開始募集一個聚焦東南亞地區的新基金。
在全球經濟不确定性陡增的今天,同一個品牌在不同市場上的表現可能千差萬别,但其内生的 "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的影響力,未必一定會給所有區網域帶來正面價值。
當一個統一的品牌給各個區網域帶來了更多的累贅而非優勢,選擇完全分拆并自立門戶,紅杉的投資人們可以在不同市場上書寫屬于自己的歷史。這看起來是外力與内力聯合所致,但更主要的是紅杉的主動選擇。
新紅杉 新征程
作為紅杉生态體系中體量最大的市場,紅杉中國将如何開啟它的新征程?我們可以從紅杉中國的布局中看到一些端倪。
自 2018 年單列 " 種子基金 " 之後,紅杉中國一邊豐富產品線的設定,一邊開始在亞太地區布局海外投資。比如澳大利亞設計軟體公司 Canva 和金融科技公司 Airwallex,日本建築科技公司 Andpad,韓國外賣公司 Woowa Brothers 和金融科技公司 Toss 等等。去年,紅杉中國的首支新基建基金起航,聚焦數字經濟、新能源和生命科學三大領網域的基礎建設投資;并購團隊也頻頻出手,完成了對法國設計師品牌 AMI 的控股,收購了歐洲時尚服飾品牌 Holzweiler 等。在東南亞和中東,無論是華人在當地創業,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創業者,紅杉中國均有參與。
這樣一來,全球有潛力的華人創業者,無論身在何方、何種背景,不管是歸國創業,還是利用中國元素的海外創業,或者是越來越多的與生俱來的全球化創業,都有望得到紅杉中國的投資。
當更多優秀的中國企業選擇出海,征戰國際市場,中國資本自然不會置身事外。紅杉中國憑借過去積累下的品牌勢能和投資能力,是最有望在其中發掘出機遇的投資機構之一。
從紅杉的公開信中,可以看到紅杉中國保留了中文品牌名,而英文品牌名變成了拼音 HongShan。對于 18 歲的紅杉中國來說,這是宣告自己完全獨立的第一天,亦是開啟新征程的第一步。
本文來源投資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6/515039.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