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iPhone跌破底價,蘋果真急了,歡迎閱讀。
作者 | 曾 廣
1 月 15 日," 蘋果官網罕見大降價 " 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借着春節促銷的由頭,蘋果官網針對 iPhone 手機、Mac 筆記型電腦、iPad 平板電腦、AirPods 耳機等產品開啟了一輪官方降價,降價幅度從 50 元至 800 元不等。
▲(圖源 / 微博)
本次降幅雖不是歷史之最,卻能登上熱搜第一,在于官網作為蘋果官方直營渠道代表了蘋果的态度。過去官網歷來是價格最 " 堅挺 " 的渠道,除了歷年新品迭代以外很少降價,一直被視為蘋果的價格錨點。官網價 " 破發 ",意味着渠道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就在這次蘋果官網調價以後,「市界」查詢各大電商平台發現,截至發稿,iPhone15 标準版起售價已經下探至 4598 元,iPhone15 Plus 下探至 5448 元,iPhone 15 Pro 下探至 6498 元,iPhone 15 Pro Max 下探至 8228 元。
▲(圖 / 淘寶、拼多多截圖)
而在線下渠道,「市界」近日走訪發現,有部分經銷商打出了 iPhone15 Pro Max" 官網直降 1600 元 " 的優惠活動,以舊換新還能額外補貼最高 600 元。
早在去年雙十一期間,蘋果 " 大降價 " 的趨勢就已經非常明朗,當時各大電商平台 iPhone15 系列最高降價幅度超過了 2000 元,是近年來降價最早的一批新款 iPhone。
Canalys 高級分析師朱嘉弢對「市界」表示,相比往年,2023 年蘋果的促銷确實要頻繁很多,對于渠道的控價也有所放開,所以在拼多多、抖音等新興渠道多次出現了擊穿歷史低價的 " 破價 " 現象。
頻頻降價促銷,是蘋果銷量不行了嗎?但就在不久前,據業内權威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10 日,蘋果拿下了去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第一,出貨量高達 4450.5 萬台。
在各大手機廠商中,蘋果手機一直以貴聞名,平均售價遠高其他廠商,去年銷量也登頂中國第一,為何卻在最近一段時間急于降價?
01、iPhone 價格撐不住了?
蘋果的這次降價,來得很突然。據「市界」了解,降價活動涵蓋的範圍除了官網以外,也包括了蘋果官方門店 Apple Store 和線下授權店。
北京王府井 Apple Store 的門店店員對「市界」表示,這次活動将于 1 月 18 日開始,1 月 15 日就可以先行購買拿到機器,18 号活動後再來店裡進行一次交易就可以享受優惠。" 這次活動雖然沒有限定數量,但是當天店裡可能沒有庫存。"
▲(圖 /Apple Store 王府井店)
授權店方面,一家授權店經銷商對「市界」表示,門店内多款商品已經可以享受新春價格優惠,如果是 18 号當天來還會贈送小禮品," 購買 Apple watch S9 可以贈送一款表帶。" 但經銷商的促銷活動不代表官方。
對于蘋果的這次降價,Canalys 高級分析師朱嘉弢對「市界」表示,很大程度還是為了保住中國市場的銷量,當下的市場對于蘋果手機的銷量其實存在一定的壓力。從國内市場來看,現在除了華為以外,其他安卓廠商的高端機都在持續發力,而從全球市場來看,2023 年下半年蘋果在北美和歐洲下跌都比較明顯,國内市場的情況反而要緩和一些,所以現在蘋果也比較看重中國市場。
就在幾天前,業内權威機構發布的 2024 國内新機激活數據量顯示,蘋果雖然仍奪得中國手機市場份額第一,激活量達到 1501.16 萬台,但是同比去年同期下跌了 10%。而第二名的小米和第三名的華為激活量分别增長了 38.4% 和 79.3%。
▲(數據來源 /BCI)
另外,據該機構更詳細的數據顯示,蘋果去年 12 月的新機激活量僅比小米高 0.18%,進入 1 月份以後,随着又一波安卓高端旗艦機型的發布,蘋果保住銷量第一的難度進一步增加。
此外,投行傑富瑞近期的一份報告還顯示,受中國本土品牌競争激烈,2024 年第一周,蘋果在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同比下跌了 30%。
面對銷量壓力,在品牌力和價格力領先的情況下,蘋果降價能夠起到很明顯的出貨帶動作用。朱嘉弢對「市界」分析稱,去年上半年蘋果在國内市場基本沒有對手,華為回歸也差不多是四季度的事了,加上去年蘋果的促銷也很頻繁,所以全年銷量表現比較好。
而就在這次蘋果降價前兩天,一個富有戲劇性的事件是,1 月 13 日,華為在北京的首家旗艦店在王府井銀泰 88 一層開業,該門店占地面積超過 1200 平米、店内除了手機、IoT 產品以外,還包括問界、智界的多款新能源展車,與 Apple Store 王府井店隔街相望。
02、被國產廠商 " 圍攻 "
2023 年第四季度,已經沉寂了許久的中國手機市場,迎來一輪重大變化。
去年八月底,華為 Mate60 系列突然上架銷售,宣告了這家曾經全球前三的手機巨頭強勢回歸,憑借衛星通信、國產芯片等差異化賣點,此後數月時間裡,華為 Mate60 系列,華為 Mate X5 折疊屏系列一機難求。
時至今日,已經上架接近半年的華為 Mate60 系列,依舊受限于產能沒有全量供應,華為回歸對蘋果的衝擊還沒有真正展現。
在剛剛開業的華為王府井旗艦店,Mate60 系列現在仍非常缺貨。據 1 月 15 日該門店店員向「市界」介紹,現在 Mate60 标準版還是沒貨,Mate60 Pro 只有 1TB 版本有貨,折疊屏 Mate X5 也只有典藏版有貨,比常規版要貴 1000 元。
有業内人士對「市界」表示,現在上遊供應鏈反饋顯示,華為在某些物料上還是存在產能瓶頸,而今年随着華為產能的爬坡,有希望帶動整個國内手機市場重回增長。
" 華為如果能敞開賣,對蘋果的衝擊會更大。" 一名業内人士對「市界」表示。
▲(王府井隔街相對的華為和蘋果官方旗艦店。來源 / 市界拍攝)
與此同時,小米、OPPO、vivo 和榮耀等國產廠商也在高端機領網域加快發力,以更緊湊的產品節奏正面迎戰蘋果。
2023 年第四季度,小米和 vivo 的高端旗艦小米 14 系列、vivo X100 系列分别于 10 月、11 月對外發售。進入 2024 年以後,OPPO Find X7 系列和榮耀 Magic 6 系列也在 1 月初緊鑼密鼓地推向市場。可以看到,各大國產廠商正在全面 " 對标蘋果 "。
但在國產廠商來勢洶洶的同時,蘋果的產品力依舊很強,安卓廠商更多将蘋果作為 " 對标 " 和 " 挑戰 " 對象,雙方品牌力和價格力仍有差距。蘋果憑借擁有強大生态的 iOS 系統、性能領先的 A 系列芯片,以及在視頻能力等方面的長期積累,最新款 iPhone 在綜合體驗上依舊是一流產品。
在朱嘉弢看來,現在安卓廠商對蘋果的衝擊并不大,一方面是現在安卓品牌的主流價位仍和蘋果有較大差距,多在四五千元左右,而蘋果的價位段很大一部分已經提升到八千元以上。當前,安卓廠商和蘋果争奪市場,主要靠售價更高的折疊屏。
安卓廠商的發力點,主要是補齊系統層面的能力,并圍繞 iPhone 的短板構建差異化賣點,例如信号和充電。
最近幾年,國產廠商幾乎都在圍繞系統底層發力,華為自研的鴻蒙 4.0 去年已經大面積鋪開,鴻蒙原生應用也于近日加速提上日程。此外,小米去年四季度還正式推出了自研作業系統澎湃 OS,OPPO、vivo 和榮耀也将系統底層的算法算力優化作為重要發力點。
而在差異化賣點方面,華為和榮耀的高端機已先後搭載了衛星通信功能,華為多款高端機型可以撥打衛星電話,榮耀剛剛發布的 Magic 6Pro 則支持實時語音和雙向衛星通信,小米即将發布的小米 14 Ultra 有消息稱也搭載了衛星相關功能。
此外,各家廠商針對天線和信号的專門優化,進一步增強了手機的通信能力,例如華為的靈犀通信、OPPO 的超級信号工程。
充電方面,安卓陣營大功率快充已經基本普及,最高速率卷到了 200W 以上,而蘋果的充電速度仍處于 30w 以下。在去年 AI 大模型的浪潮下,各家安卓廠商還加速将大模型裝進了手機,華為、小米、OPPO、vivo 和榮耀都在最新產品中集成了 AI 能力,在端側大模型方面率先卷了起來。
03、蘋果的生死之戰
當國產手機廠商都在瘋狂卷影像、卷性能、卷 AI 的時候,蘋果在做什麼?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是尋找可以替代 iPhone 的下一代流量入口,同時挖掘軟體服務的 " 創收潛力 "。
最近幾年,随着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創新陷入瓶頸,廠商圍繞性能、影像的内卷,大部分普通用戶感知已經越來越小,蘋果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軟體生态的構建上。
前不久蘋果發布的 2023 财年财報顯示,上個财年蘋果來自服務的淨營收已經達到了 852 億美元(約 6110 億元人民币),相當于一家國内最頭部互聯網巨頭的營收規模。
但蘋果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圍繞軟體服務構建的生态壁壘,很多功能在國内市場都是不完整的,這導致其綜合體驗在國内的縮水。例如 Apple TV+、iTunes Store、衛星通信、毫米波等功能,國行版機型都沒有搭載,而國產廠商憑借本土化運營,在這些方面往往做得更好。
盡管蘋果在硬體產品上依舊強大,但這種生态上的割裂,對蘋果而言仍是隐憂。畢竟同樣作為市場最頭部玩家的三星手機,其產品力同樣強大,但如今在中國手機市場份額卻已忽略不計。
在手機硬體想象力缺失的情況下,蘋果将下一代硬體流量入口的一大希望,寄托在了馬上就将在美國上市的頭顯產品 Vision Pro 上,作為當下 VR/AR 行業堆料最強的頭顯產品,該產品研發耗時長達八年,研發費用可能超過 150 億美元。
但這款產品當下仍面臨量產和普及的瓶頸,市場最初預測其 2024 年銷量可能達到 100 萬部,後來又削減至 40 萬部。從出貨預測來看,Vision Pro 短期内注定無法取代 iPhone 的地位。
一名 VR 行業從業者對「市界」表示,從顯示效果、感知互動和眼動手動追蹤等方面來看,蘋果的 Vision Pro 确實都代表了現在行業最高水準,但是距離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能要十年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過程。
" 我對 vision Pro 十年後的推廣還是很樂觀的,但是現在它重量還有幾百克(市界注:約 454 克),從幾百克做到幾十克,十年已經算樂觀了。" 該從業者表示。
現在不僅是蘋果,華為、小米、魅族等廠商都在布局 VR/AR 相關產品,例如智能眼鏡。但是和蘋果相比,這些廠商都選擇了更加輕量化地方式投入,而不是像蘋果一樣 "all in"。
畢竟當下這些廠商和蘋果面臨的挑戰是不一樣的,其中一大區别是,它們不約而同都選擇進入了新能源汽車行業,VR 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個 " 備胎 ",保證自己在牌桌之上。
蘋果的疲态幾乎已經人盡皆知。當地時間 1 月 12 日,微軟(Microsoft)股價收高 1%,收盤市值達到 28872 億美元,超過蘋果公司(Apple)的 28747 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投資研究機構 Hedgeye 預計,2025 年蘋果的增長黯淡無光,其股價将較當前水平下跌 30%。
對于蘋果來說,在 Apple car 遙遙無期、AI 大戰缺乏顯著優勢的情況下,Vision Pro 更像是生死之戰。在 Vision Pro 真正普及之前,iPhone 還不能輸,哪怕是靠降價促銷的方式,也必須保住銷量和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