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設計、新功能,老牌浏覽器大更新:Opera One,歡迎閱讀。
現在提到網頁浏覽器,你是否會有一個固有的印象——似乎桌面端網頁浏覽器都是 Google Chrome 或者是基于開源浏覽器項目 Chromium 的衍生浏覽器。經過這十年的發展,Google Chrome 已成為 Web 端的「事實标準」,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這個時代的 IE 浏覽器。
事實上,在只有桌面端網頁浏覽器的時代,除了 IE 和 Mozilla Firefox 之外,Opera 就以其獨特的設計、高效快速的頁面加載速度備受一些科技愛好者的青睐。和當年大多是 IE 和套殼浏覽器有所不同的是,Opera 當年采用的是其自己研發的 Presto 排版引擎,也是最早獲得 Acid3 測試滿分的網頁浏覽器。除此之外,多标籤頁浏覽、快速撥号、标籤分組等這些現在桌面端網頁浏覽器中早已經司空見慣的功能,最早也都是在 Opera 浏覽器中率先亮相的。
采用 Presto 排版引擎的 Opera 12.18
當然,随着 Google Chrome 的崛起以及其排版引擎 Blink 發布,Opera 最終還是順應潮流,選擇放棄直研 Presto 排版引擎轉而成為現在眾多 Chromium 衍生浏覽器的一員。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其原本獨有的魅力,但也從另一個角度可以使得 Opera 的開發團隊将開發重點聚焦在功能和使用體驗上。
事實上也正如此,現在的 Opera 在很多功能和設計上都和目前看到的眾多基于 Chromium 的浏覽器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 Google Chrome 是網絡浏覽器的「基本款」,那麼現在的 Opera 我認為則更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定制款」,即便是新手,無需過多設定就可以「開箱即用」。
随着 Opera 正式推出了其第 100 個版本,Opera 将其這個歷史悠久的桌面端網頁浏覽器品牌重新命名為 Opera One。全新的命名 + 全新的更新,Opera One 用起來怎麼樣,不妨一起來看看。
模塊化的 UI 設計
作為一個十多年前的 Opera 浏覽器的老用戶,十多年後再次體驗 Opera 浏覽器卻變得熟悉又陌生,打開 Opera:about 關于頁面,底部那個十多年就已經存在的「永遠懷念 Geir Ivars ø y」 依舊還在,即便 Opera 早已不再是創始人自己管控的公司(2016 年 Opera 浏覽器被中國财團收購 ),但熟悉的快速撥号頁面以及側邊欄依舊還在,只不過功能上和以往有着相當大的不同。
和此前 Opera 浏覽器的用戶界面相比,新品牌下的 Opera One 最大的改變或許就是界面設計的模塊化。其實從整個 UI 上就不難看出,不同的功能區塊設計得醒目且直觀,并且有每一個功能區塊都有足夠的區網域進行延展。比如頂部上方就是标籤欄,下方緊挨着是地址欄,左側是側邊欄功能區,中心就是網頁加載的區網域。
不同的功能通過色塊形式進行分割,顯得清晰整潔且富有層次。作為對比,Google Chrome 的各個功能區塊之間的邊界更為模糊,看似界面非常簡約,但實際使用起來會發現很多功能被分散在軟體的不同入口,想要随時打開使用并不那麼方便順手。
而除了模塊化的 UI 設計之外,Opera One 還對互動進行了大量的優化,使用起來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界面操作起來很「平滑」,很少遇到其它浏覽器上的那種「操作卡頓」。究其原因,主要是 Opera 在用戶界面上引入了類似 Web 渲染上經常使用「多線程合成器」,而工作原理也和網頁渲染器類似,就是将原本只有一個線程的任務拆開,讓多個線程進行繪制頁面、UI 動效渲染的工作,從而高效的完成原本單個 UI 線程的工作。
這就使得整個互動動畫變得非常流暢,甚至在主線程擁塞時也不會對整個 UI 動畫產生影響,反饋到實際使用就是:不同的工作區切換時,UI 界面重繪和加載的動效讓你會覺得很平滑,多個功能區會根據界面的變化情況自動調節顯示效果。
标籤頁島:多選項卡浏覽的更優解決方案
作為現代浏覽器的标配,多标籤頁浏覽功能可以方便我們快速切換打開的不同網頁,但打開的标籤頁太多也會導致标籤頁無法快速切換,產生不易查找的問題。雖然很多浏覽器都加入了标籤組的設計,但标籤組創建方式較為呆板,不同标籤頁切換依舊不那麼方便。
而在 Opera One 中則通過「标籤頁島」這個小設計改善了這一問題。它足夠直觀,也不需要改變我們平時打開标籤頁的習慣,比如我自己就不喜歡使用标籤組,依舊習慣于一次打開多個标籤頁。而「标籤頁島」則會根據你标籤頁最初的源鏈接,自動将其放在一個「标籤頁島」中。比如你首先打開的是少數派首頁,之後點擊首頁中的連接打開了少數派中的多篇文章,那麼這些新打開的都來自少數派的頁面都會自動放在一個「标籤頁島」中。
除了自動放置到一個「标籤頁島」之外我們也可以根據頁面類型直接在「标籤頁島」中新建标籤頁,這裡只需要在需要加入的「标籤頁島」的右側邊緣點擊「+」,這樣創建的新的空白标籤頁就會自動放置到當前「标籤頁島」中,當然以此跳轉新增的标籤頁也會自動加入到當前這個「标籤頁島」中。
如果你希望新建的标籤頁和此前創建的「标籤頁島」沒關系,則可以直接在标籤頁欄點擊添加來創建一個新的「标籤頁島」,不同的标籤頁島之間通過「顏色标籤」的形式分割,當你創建新的标籤頁時,其他「标籤頁島」得標籤頁的網頁标題文字會自動隐藏,這樣當打開很多标籤頁時,就可以根據顏色快速找到想要找的内容主題了。
要知道相比文字,色彩要遠比文字更醒目也更容易識别。在找到對應标籤頁所在的「标籤頁島」後點擊「标籤頁島」的前面的「顏色标籤」,這個「标籤頁島」就會自動展開裡面的标籤頁标題,這樣就可以精準的找到想要的标籤頁了。
相比于 Chrome 上完全需要手動創建的标籤頁組,Opera One 上這個創新的「标籤頁島」确實可以更好地解決大量标籤頁打開後的分類管理功能,再結合 Opera One 上的工作區功能,可以快速在不同的狀态下切換。
比如我會使用兩個工作區(私人 / 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區打開不同的标籤頁和标籤頁島,再根據不同的場景下靈活的進行快速切換定位,提高整體的工作以及當前浏覽器的使用效率。
側欄中的音樂集成以及社交媒體集成
左側欄可能是 Opera 網頁浏覽器中最為實用的功能點。和主要的浏覽頁面區不同的是,側欄更多是用在主要上網時的輔助功能。例如在上網衝浪時聽聽歌或者刷刷社交媒體。畢竟相比于在網頁上完成各種操作或者工作任務,刷社交媒體或者停流媒體音樂本來就不應該占用時間。
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訪問網站時順手在側邊欄刷社交媒體,要比通過 PWA 的形式将這些網絡服務安裝到系統中,然後再作為獨立應用訪問要方便的多。并且可以随時從側欄看到新消息提醒,這也遠比在獨立應用通過看系統通知消息要來得高效及時。
Opera One 支持在側邊欄中直接接入 Messages、WhatApps、Instagram、Twitter 等多款流行的社交網絡服務 /IM 服務。就像是我們以往見過的 IM 聚合應用那樣,你可以在 Opera One 的側邊欄上放上多個社交媒體應用,點擊某個社交媒體應用就會在側邊欄自動打開這個社交媒體服務的 Web App 進行浏覽。
焦點離開側邊欄後,側欄就會自動折疊不占用當前的主要網頁浏覽區網域。而當有新的社媒通知時也會在圖示上顯示小紅點通知,提醒你在側邊欄上點擊查看。
除了集成社交媒體之外,側邊欄中還可以直接集成流媒體音樂服務,這樣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上網衝浪的時候順手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側欄中點擊下方的「播放器」後就可以選擇相應的流媒體音樂服務,當然關聯登錄後并不是調用系統中安裝的流媒體音樂客戶端,而是和社交媒體一樣調用流媒體音樂的 Web 端進行音樂播放,這樣做的好處其實不言而喻——本地不用安裝單獨的流媒體播放器客戶端,想要聽歌時點擊浏覽器就可以一鍵啟動。
集成自品牌 AI:Opera Aria
無論你是否承認,AI 将會是未來網絡的必需品,事實也證明通過 AI 可以輔助我們進行大量的工作,甚至可以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新事物來。我們可以讓 AI 幫忙寫文檔、編程、回答問題等等,而作為網絡世界的最主要入口,在浏覽器中集成 AI 自然也變得順理成章,比如微軟就在其浏覽器中集成了 Bing Chat 來讓浏覽器可以真正成為一個 AI 驅動的信息工具。
Opera 在這方面自然也不會落後,很早之前就宣布支持将 ChatGPT 集成到浏覽器中,而在 Opera One 中則更進一步,直接推出了自品牌的 AI:Opera Aria。相比于 ChatGPT 存在的諸多限制(可以使用的地區非常有限),Opera Aria 則支持在全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即便是國内這樣的網絡環境下也沒有任何的問題。
要想使用 Opera Aria 其實并不復雜,點擊側欄下方的更多,在「AI Service」中選中 Aria 即可調用。這時點擊側欄上的 Aria 圖示然後使用 Opera 賬号授權即可。
在使用上 Aria 其實和 ChatGPT 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區别,依舊是通過對話串的形式來互動,當然要說到 Aria 的不足,可能就是回答的反應時間不夠迅速,而且相比 ChatGPT,Aria 的準确性上也有待提高。
結語
雖然這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浏覽器」,但這個從 Opera 100 改名為 Opera One 的版本依舊給我帶來了不少新鮮感,即使不再使用自研的頁面渲染引擎而是變成了眾多 Chromium 浏覽器的一員,Opera 也依舊保留了其标志性的快速撥号以及側欄設計,同時針對多标籤頁浏覽以及側欄功能進行了諸多創新。顯然 Opera 的第 100 個版本更像是一個新的起點,也讓人期待這款有些「特立獨行」的浏覽器產品日後還會怎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