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印度的活,沒法幹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華商韬略,作者 | 華商韬略
在蘋果不久前的财報電話會議上,印度被庫克和他的副手們提了 20 次。
2023 年第一季度,蘋果在美洲、日本和大中華區的營收都出現下降,印度是難得的亮點,這讓庫克感覺:印度就是下一個中國。
他甚至坦承:蘋果供應鏈正加速移出中國,印度将成為主要市場和生產基地。
但對這個決定,巴菲特的評價只有四個字:非常愚蠢。
01 首家印度蘋果代工廠,撤了
給庫克 " 印度制造 " 潑冷水的不止巴菲特,還有陣營裡的自己人。
緯創,蘋果三大代工廠之一,在印度開展業務已超過 15 年。
去年 9 月,就有消息稱印度龍頭企業塔塔集團正在與緯創資通進行談判,11 月又有消息稱塔塔希望以最多 500 億盧比(約 42 億元人民币)的價格收購緯創在印度唯一的制造工廠。
如今,據《印度商業在線》消息,緯創計劃全面撤出印度市場,并向印度國家公司法庭、公司注冊處提出一年内解散其在印度業務。
緯創,曾經是蘋果進軍印度的 " 急先鋒 "。
2016 年前後,蘋果開始将生產線轉移到印度,緯創積極響應,成為第一家蘋果在印度的代工廠。
2017 年 2 月,緯創位于班加羅爾的制造中心全面投產,工廠擁有 8 條生產線,生產 iPhone 14 和 iPhone 12,高峰時員工超萬人。
從 2017 年到 2020 年,緯創在印度一直買地建廠,擴大規模。
在緯創的計劃中,未來不僅要為蘋果代工智能手機,還将把部分個人電腦、物聯網、醫療和雲服務業務轉移到印度。
但緯創逐漸發現,想在印度賺錢太難了。
一方面,蘋果對代工廠利潤卡得非常嚴,緯創處于弱勢地位,沒有多少議價話語權。
另一方面,印度的勞工管理難、進口關稅偏高,營商環境實在不夠理想。
在建廠之後的六七年裡,印度工廠在緯創的營收中僅占比 3%-4%,且一直虧損。而在越南、墨西哥的工廠明顯要好得多。
去留不定之際,2020 年 12 月 12 日爆發的勞資衝突,堅定了緯創離開的決心。
當天晚上,約 2000 名員工在值完夜班後,大肆打砸緯創工廠内的辦公設施、家具、組裝機等,還燒毀了兩輛越野車。
為了平息事态,當地警方拘留了近百人。
本已一片狼藉,緯創又遭到輿論 " 炮轟 ",被直指為 " 血汗工廠 "。
全印度工會大會秘書長哈裡格溫稱:" 這場暴力,是對工人的野蠻剝削,和一家制造最昂貴手機的公司創造的類似血汗工廠條件的直接結果。"
工廠所在地政府發布報告表示,緯創的印度工廠存在違反勞動法的規定,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時間不規律、工作條件差、工資降薪等問題。
随後,蘋果的公告也将緯創一通猛批,甚至發話:能代工就代,不行就換人。
當年,緯創掌舵人林憲銘得到的最大忠告是:制造業首要的是忍,只有能忍才會赢。
但現在,林憲銘實在忍不了了。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緯創選擇認慫。
緯創發表了道歉聲明,解雇了負責印度業務的副總裁,并表示将改變其勞工政策。而這次暴力事件讓緯創共損失 43.77 億印度盧比(約合 5951 萬美元),但最後只能自己埋單。
自此之後,緯創對印度的熱情一落千丈,直至宣布撤退。
至于原因,緯創給出了自己的說法:印度的經營環境不适合公司的正常運營,且當地治安不佳,工廠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攻擊目标。
惹不起,躲得起,大概這就是緯創的内心台詞。
作為莫迪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首批勝利項目之一,緯創給出的退出理由,可以說讓印度制造被啪啪打臉。
在印度,緯創的 " 難兄難弟 " 并不少。
02 " 跨國企業墳場 "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哈雷摩托情有獨鍾,認為後者是 " 美國的标志 "、制造業的典範。
為了讓印度給哈雷摩托降低關稅,特朗普甚至親自下場,給印度施加壓力。
" 我給莫迪打了電話,告訴他這是不可接受的。只需要一個電話,他就把關稅減了 50%"。特朗普很得意。
但是,哈雷摩托并沒有給特朗普争氣。
印度是世界摩托車第一大市場,在這裡,摩托車被印度人民騎出了新高度。
早在 2009 年,哈雷摩托就進入了印度市場,并于 2011 年開始在哈裡亞納邦建廠。此後,2012 年組裝了 Dyna 生產線,2013 年組裝 Softail 生產線,2014 年哈雷開始在印度生產 Street 750/500 摩托車……
但面對印度市場,百年老店哈雷敗得也很慘。
從 2009 年到 2020 年,十多年的時間裡,哈雷摩托在印度的累計銷量只有 2.5 萬輛左右,平均每年賣不到 3000 輛。
深耕十幾年後竟然是這種局面,對于哈雷摩托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失敗。
2020 年,就在緯創的工廠被砸時,同樣盈利無門的哈雷正式宣布退出印度市場。
哈雷退出印度一年後,福特汽車也宣布,将關閉位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薩南德和南部城市金奈的制造業務。
過去 10 年,福特在印度的造車業務,已累計虧損超過 20 億美元。
早在 2019 年,福特汽車就曾與印度競争對手馬恒達(Mahindra)達成協定,計劃轉移大部分業務至新合資公司,并由馬恒達管理。但由于疫情等多種因素,計劃在 2020 年年底宣告破裂。
同樣作為美國汽車業代表,通用汽車的覺悟早得多—— 2017 年,通用汽車就宣布停止在印度市場銷售汽車。
2020 年 1 月,通用汽車與中國長城汽車達成協定,通用汽車位于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工廠将由長城汽車接手運營。
相比美國車企在印度的賺不到錢,中國手機廠商也許更糟心: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别想帶回家。
2022 年 1 月,印度稅務情報局(DRI)以逃稅、做假賬為由,處罰小米印度補繳 65.3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5.58 億元)稅款。
而小米進入印度市場之後,利潤最高的一年,也只有 3.5 億元。
這還不算完,更大的 " 雷 " 緊随而至。
2022 年 5 月,印度再次發飙,以外匯匯款違規為由,扣押了屬于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 7.25 億美元(約 48 億人民币)的資產。
目前,小米印度公司要求歸還被凍結資產的申述案 , 已被印度德裡高等法院駁回。雖然小米印度公司表示将會按照法律程式繼續處理此事,但最終 " 白幹十年 " 的概率很大。
小米的遭遇,只是中國手機廠商噩夢的一個縮影。
vivo 緊随其後,被以涉嫌洗錢的罪名調查,vivo 印度公司 119 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涉及資金約 3.86 億元人民币。
雖然在 vivo 據理力争下,賬戶凍結被解除,但其要向印度政府支付約 1.19 億美元的擔保金,同時,自己賬戶裡還要有超過 25 億盧比的固定資金。
一番折騰下來,vivo 在印度也等于白幹兩年。
2022 年 7 月 13 日,印度财政部發布聲明稱,印度稅收情報局(DRI)在調查中發現,OPPO 印度涉嫌逃避關稅 439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37 億元),已經向 OPPO 印度發出了通知,要求追繳稅款。
面對這種情況,榮耀慌了。
幾天後的 7 月 22 日,榮耀 CEO 趙明對外表示,由于 " 眾所周知的原因 " 榮耀團隊已撤出印度。
好在跑得快,榮耀躲過一劫。
這種以補稅等行政手段 " 修理 " 企業的做法,針對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所有外企。
2005 年,韓國鋼鐵制造廠商浦項,計劃投資 120 億美元建設大型鋼鐵廠,但在印度的各種操作下,最終導致浦項前期幾十億美元的投資付之東流。
2008 年,上海電氣 88 億元貨款無法收回,反被索賠 21 億元。
2009 年,IBM 被要求向印度補繳稅款 53.57 億盧比(約 8.66 億美元)。
2013 年,印度政府要求諾基亞印度分公司補稅 3.6 億美元,導致諾基亞關閉了印度工廠。
2014 年,三星在印度被罰稅 2 億美元。
十年之後,三星又被盯上。
2023 年 1 月,印度稅收情報局(DRI)指控三星對遠程無線電頭錯誤分類,試圖規避 172.8 億盧比(約合 2.12 億美元)進口關稅。
無論來自歐美、日韓或是中國,只要到了印度,正常經營之外,都要做好這種被 " 修理 " 的準備。
從 2014 年至 2021 年,印度國内共有 2783 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公司或辦事處,占到印度 1.2 萬家外企的六分之一。
外資企業的狼狽也讓印度有了一個響亮的稱呼—— " 跨國企業墳場 "。
03 莫迪的雄心,印度的現實
1984 年 12 月 3 日凌晨 , 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的一所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爆發了震驚世界的 " 博帕爾化學洩露事件 "。
這個人類工業史上最大的事故之一,直接導致 3150 人死亡,5 萬多人失明,2 萬多人受到嚴重毒害,近 8 萬人終身殘疾……
事件的罪魁禍首,是來印度投資建廠的美國聯合碳化物集團。事後,聯合碳化物只賠償了 4.7 億美元,被印度人視為羞辱。
對于吸引外企投資建廠,印度長期處于不情願的被迫狀态。
1973 年,印度通過了《外匯管理法》,規定外資持股比例一律不得超過 40%,一口氣趕走了 IBM 等數十家跨國企業。
但是,為了發展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印度又不得不借助外資。
這種 " 擰巴 " 的意識形态,讓印度在對待跨國公司上時好時壞,捉摸不定。
2014 年,上任總理還不足半年的莫迪雄心勃勃公布了一項新戰略:" 在印度制造 "(make in india)。
這一戰略與 " 印度制造 "(made in india)只有時态上的差别。他更多關注的,是跨國企業面向印度的投資和生產,而不是向外出口。
" 在印度制造 " 有三大主要目标:首先,制造業年均產值增長 12% 至 14%;第二,到 2022 年,新增 1 億個制造業工作崗位;第三,到 2020 年制造業對國内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達到 25%。
但事與願違,現實與莫迪的目标相去甚遠。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4 年到 2021 年間,印度制造業年增長率只有 2015 年超過 12%,其他年份均低于 10%。
制造業占 GDP 的比重在 2015 年達到 16%,此後一路下滑,2021 年的數據僅為 14%。同期,中國制造業占 GDP 比重達到 27.4%。
為了推進 " 在印度制造 ",莫迪政府沒少下功夫,放寬了不少投資限制。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人口紅利大、市場潛力深、成本低、投資和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制造業應該大有可為。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據印度中國商會秘書長劉曉冬回憶,大約 10 年前,印度政府曾邀請中資企業投資印度,主動精簡規章制度和審批程式。
此後,在家電、手機、工程機械、汽車、通訊、建材、新型能源等領網域,累計有超過 1000 家中資企業來到印度。
但是,來到印度他們逐漸發現,在這裡發展制造業并不容易。
發展制造業需要軟硬體設施的配合,但印度在基建物流、征地建廠、勞動力素質、法律法規等各種方面,都不盡如人意。
比如電力,整個國家電力系統充斥着復雜的發電廠所有制、扭曲的煤炭價格體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制造業想要獲得穩定、廉價的電力供應很難。
比如物流,在印度的鐵路運輸系統中,目前仍處于前現代的 " 多軌并存 " 狀态,軌距繁多,效率低下。
再比如建廠征地,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購置土地流程繁瑣,一些土地所有者逐年提價,租賃成本随之提高。
在最被矚目的龐大人口紅利上,印度制造其實也占不到太多便宜。
以識字率為例,印度 15 歲及以上人口識字率為 74%,這部分人口總數約為 10.4 億,不識字人數約為 2.7 億,占到全球不識字人口總數的 40%。
為了提高勞動者素質、莫迪政府修改了印度勞動法,規定一切外資必須對印度工人進行培訓,但在落實上并不理想。
印度勞動法復雜且嚴格。緯創在 2020 年 12 月的遭遇就說明,遇到工廠被打砸搶燒的情況,企業很有可能是啞巴吃黃連。
其實,上面的這些因素,對于發展制造業來說仍可以克服,印度在稅務方面的 " 坑 ",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才真正防不勝防。
" 印度人自己也說,印度稅法的復雜程度恐怕在全世界是第一名。" 一位印度中資企業資深人士曾這麼感嘆。
遠有 IBM、諾基亞、三星,近有小米、vivo、OPPO,在稅務相關問題上栽跟頭的外企數不勝數。
而在政策方面,在初期吸引外資階段,印度往往會開出一些優惠條件,一旦企業落地,上調策略便随之而來。
這種初期 " 請君入甕 ",中後期再用關稅收割外資利潤、保護民族工業的套路,很難留住外資制造業長期深耕。
近期,國際評級機構标普在一份報告中就提出,印度存在經濟改革政策不确定性較高的問題。由于印度中央和地方關系較為復雜,國内工會對于鼓勵大制造業企業的相關政策不滿等因素,導致印度促進制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執行效率不高。
更早進入印度的歐美企業,學會了吃一塹,長一智。
對制造業這種需要重資產投入、利潤偏低,且需長期深耕的行業,他們選擇敬而遠之。以福特、通用、哈雷等為代表的企業,紛紛撤出。
近年來,谷歌、亞馬遜、KKR 等美國資本向印度投資額超過 200 億美元,但基本集中在互聯網領網域。
安永的報告也顯示,印度獨角獸企業集中在互聯網領網域,金融創新占比最高,其次是電子商務和教育類創新,都是印度服務業的優勢延伸。
在印度,服務業占 GDP 比重長期超過 50%,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外企投資,确實沒必要吃制造業的苦,賭一個不确定的未來。
随着緯創的撤離,試圖扎根印度制造業的友商們,似乎也該認真想一想了。
參考資料:
[ 1 ] 《印度的野心》,财經十一人
[ 2 ] 《苦心經營十五年屢屢碰壁,台灣 " 果鏈 " 大廠敗走印度?》,環球網
[ 3 ] 《一部沒有硝煙的血拼史:" 印度制造 "70 年啟示錄》,毛克疾
[ 4 ] 《" 在印度制造 ",撐不起印度大國的雄心》,上觀
[ 5 ] 《印度,關門打狗》,地球知識局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