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告别燒錢,網約車踏上新方向,歡迎閱讀。
來源:獵雲精選,文 / 呂鑫燚
兩年間,因滴滴下架風波帶來的網約車市場争奪戰,似乎走向了另一番景象。
2021 年,因滴滴遭遇下架處理,其他競品瞅準機遇拉攏用戶,補貼戰再起;新玩家也趁機湧入;聚合平台搶奪流量入口。滴滴市場也被慢慢蠶食。
經過兩年賽跑,2023 年 4 月,全國網約車司機數量達到了 540.6 萬人,車輛數量達到了 230 萬輛,分别比 2021 年初增長了一倍多。
眾多參與者的激烈争奪,不斷讓市場趨向飽和。最近,三亞、長沙等城市暫停受理網約車經營許可及運輸證核發業務。除此之外,溫州、珠海、東莞等發布了網約車市場的風險預警。
監管部門刹車背後,網約車市場也在加速洗牌。2022 年,網約車相關企業注銷 500 餘家。此外,老頑疾合規問題仍有待改善。2022 年新增注冊網約車相關企業 590 餘家,但新增取得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的網約車企業僅 40 家。新增合規網約車企業僅占比 0.9%。
今年初滴滴回歸,恢復新用戶注冊,再次加劇市場重整,使得網約車行業遇到發展新拐點。" 殘酷 " 現實面前,眾多玩家未來将如何賽跑,更好服務市場做大蛋糕?
" 燒錢已成過去式 " 已成行業共識,當下比拼更需要差異化、合規等更精細化運營。在 T3 出行看來," 市場競争重點已經從此前的燒錢模式轉變為以安全合規、優質體驗為導向的運營模式。"
從視窗期到飽和,僅兩年矣
2021 年的滴滴下架風波,讓業内其他玩家看到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資本也趁機布局。為了快速搶占市場,各玩家開啟了新一輪 " 排位賽 ",于是補貼戰再起。
根據數據顯示,2021 年新增網約車相關企業 913 家。2021 年 9 月,B2C 平台曹操出行宣布完成 38 億元 B 輪融資,這是 2020 年以來,出行領網域最大單筆融資紀錄。一個月後,T3 出行宣布拿到 77 億元 A 輪融資,這是繼滴滴之後最大的一筆融資。
半年後,已有企業在視窗期迎來大幅增長,截至 2022 年 2 月,T3 出行的訂單量增長了 113.1%。
不過,這場競争的另一面,還疊加着疫情影響市場需求下降的狀況。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來看,2021 年全國總訂單量約為 83.77 億,平均每月約 7 億單。2022 年全國總訂單量約為 69.71 億,平均每月為 5.8 億單。
一面是競争加劇,另一面是市場需求下降,很快排位賽迎來了第一階段的淘汰賽。2022 年底,61 家網約車公司 180 天未上傳數據的網約車平台。
2023 年,網約車行業迎來了觸底反彈。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3 年第一季度,全國網約車訂單數一直處于上漲狀态,前三月環比分别上漲 14.1%、13.3%、9.7%。中金研究部報告也顯示,網約車大盤復蘇企穩。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 2023 年 3 月網約車運行基本情況數據,網約車日訂單量為 2310 萬單,同比上升 33%。
然而和市場需求回暖一同到來的,還有行業趨近飽和的信号。
步入 2023 年,三亞、長沙相繼發布暫停網約車許可辦理,深圳、濟南等地也發布了不同公告,表明網約車市場運力已基本飽和。此外,今年初滴滴恢復新用戶注冊,據統計,回歸後的滴滴仍占據市場 70% 的份額,市場優勢和核心競争力不容小觑。
回歸後的滴滴,使出了慣用的補貼戰術,馬不停蹄搶回錯失的主場,2 月份滴滴面向部分城市的司機推出了針對五環内區網域的激勵機制。司機在晚上 23 點之前、在五環内接滿 12 單,可以得到 130 元的獎勵。意在進一步綁定司機和平台的粘性,加快滴滴運力恢復。五一期間,滴滴又為滴滴網約車、出租車、花小豬司機發放 2 億元司機獎勵和小桔充電、滴滴加油補貼。部分城市将繼續試行節假日司機服務費,全額給司機。
從視窗期到飽和預警信号,不過兩年矣。如果說,2021 年的視窗期,需要玩家快速搶占市場,那如今的情況,則需要玩家推陳出新,利用新方式撬動市場。
定制車、自動駕駛,長期戰略的靶點
網約車行業加速步入存量市場。面對現狀,各家從短期破局和長期戰略兩個維度戰略應對。
從長期來看,自動駕駛、定制車成為了首要破局點。
2021 年 9 月,曹操出行發布了 N 立方戰略,即 New Car 定制車、New Power 新能源、New Ecosystem 新生态。
一年後,N 立方戰略初成規模,定制車楓葉系列投入使用,前不久曹操出行再落一子,發布了曹操汽車品牌。曹操 60 定制車整合了吉利的產業基礎和智造優勢,及曹操出行服務 1.5 億用戶的共享出行實踐優勢。
曹操汽車主要客戶,是專門做網約車平台的經銷商或者租賃公司、出租車公司。同時以直營模式直接賣給司機。客戶購買曹操汽車後,可以在曹操出行平台運營,也可以選擇其他平台。
目前,曹操 60 已經和 30 多家 B 端企業達成合作,并和行業大客戶交付首批 3000 台曹操 60。
" 電動化是開端,下一步肯定是智能化。自動駕駛是網約車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曹操出行向獵雲網透露。
作為吉利的戰略投資,2022 年曹操出行與吉利汽車創新研究院智能駕駛中心就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啟動合作,圍繞 Robotaxi 平台運營以及數據服務業務為核心,共同打造中國首家開放式商業智駕出行平台。
選擇定制車還有主機廠背景出行平台 T3 出行。2021 年,T3 出行也聯合一汽紅旗推出了其首款定制網約車 E-QM5,同樣專門針對網約車,面向專車以上用戶群體。在早之前,2020 年滴滴也聯合比亞迪推出了定制款網約車 D1。滴滴在投產之時預計年產量 10 萬台以上。
定制車的誕生,實際上是滿足了更具體、細分的網約車需求。通過車型、物聯網等多個維度,為行業提供更能提升效率的車型,也是平台差異化競争的關鍵點。
此外,在自動駕駛層面各家也有長期的布局動作。
2022 年曹操出行與吉利汽車創新研究院智能駕駛中心就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啟動合作,圍繞 Robotaxi 平台運營以及數據服務業務為核心,共同打造中國首家開放式商業智駕出行平台。
2021 年 9 月,T3 出行和輕舟智航在蘇州正式聯合啟動 Robotaxi 的公開運營。用戶打開 "T3 出行 "App,即可在打車時選擇 " 自動駕駛 " 服務,預約點對點的自動駕駛網約出行。截至目前,T3 自動駕駛車輛已累積自動駕駛運行裡程超過 60 萬公裡,超過 8 萬人體驗。
前不久,T3 出行在媒體溝通會透露了,平台網約車的未來生态布局。其中自動駕駛是公司戰略規劃之一,T3 出行計劃到 2026 年末,L4 自動駕駛車輛商業運營達 1000 輛。
T3 出行 CEO 崔大勇表示,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是平台三年小目标的重要一環,将推出自動駕駛的‘多核模式’,讓網約車更快過渡到 3.0 形态的未來出行階段。
前不久,滴滴公布了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 DiDi Neuron,同時還公布了在技術、硬體、量產以及新業務探索方面的進展。5 月 30 日,滴滴自動駕駛官宣與法雷奧籤署了戰略合作及投資意向書,法雷奧将對滴滴自動駕駛進行戰略投資,并共同開發針對 L4 級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智能安全解決方案。
滴滴介紹,該智能安全解決方案将率先應用于滴滴自動駕駛的 L4 級無人駕駛出租車,助力滴滴自動駕駛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舒适又低成本的無人駕駛服務。
網約車布局自動駕駛,具備天然優勢。首先,網約車平台龐大的車輛運行數據,利于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後期迭代。從商業化來看,網約車平台的用戶基礎也能助力自動駕駛落地進程。
無論是定制車還是自動駕駛,想要破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回歸當下來看,還需要在運營側找到新的差異化競争點。
短期戰略:差異化服務築底
當下的競争點,還是在于服務層面,更懂用戶需求才能撬動存量市場。
T3 出行給的解決方案是本地生活、按需定制。目前,T3 出行的平台注冊用戶超 2 億,85、90 後等年輕用戶群體占比超 70%。在 T3 出行觀察後發覺,當代年輕人出行經常面臨亂無頭緒的打卡攻略路線,以及攜帶貓狗出行被拒的困擾。基于此,T3 出行着手打造了超級 APP。
T3 出行将會在部分城市上線寵物專車服務,并設定服務标準。其中,司機經過嚴格篩選上崗,符合寵物友好型的條件;免費提供一次性坐墊、車内環境清理產品,一單一換并進行消毒,保持整潔的乘車環境。
外地遊客乘坐 T3 出行,填入公裡數和想要的娛樂項目,該範圍内的各類打卡地都會顯示在打車頁面,省去用戶查詢攻略的時間。
在 T3 出行看來,網約車作為出行的首選方式,利好本地生活業務在平台的發展,也能進一步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預計今年 8 月,将陸續上線新功能。
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不僅能帶動用戶使用 T3 出行的頻率產生依賴,亦打開了 T3 出行更多商業化的想象空間。
在服務層面,曹操出行選擇了用更細微的切口,做深乘車場景。
去年 11 月曹操出行一鍵換氣功能正式上線,乘客可通過手機操作自主換氣,快速更換車内空氣,不用開窗亦可改善車内空氣質量。
一個月後,自動換氣功能上線。每次行程開始前,車輛會開啟自動換氣,60 秒更換整車空氣,保持車内空氣清新。今年,曹操出行上線了空調控制功能。乘客可以在手機端直接控制車内空調,調節溫度、風力,也可操作空調換氣。從具體的出行場景出發,通過智能化功能解決用戶的痛點、難點。
曹操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共享出行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過去,在未來的發展中,精細化、個性化運營将會變得至關重要,曹操出行希望利用科技驅動行業更新,提升司乘雙方體驗和平台的運營效率。"
如祺出行通過如祺學院,在司機端的行為準則給予約束,并在行業内發布 " 潔淨服務标準 ",從 " 空間潔淨、司機幹淨、服務親淨、車型純淨 " 等四個維度,對車輛衛生、物料配備、服務标準等進行了明确規範與界定。
可以看出,當下的破局思路上,雖然各家公司給出的解決方案不同,但其本質上都是在提升用戶端和司機端的體驗,進而帶動平台整體的市場和運力。
在行業趨近飽和的當下,頭部企業不斷做深、做寬護城河,不僅提升自身的競争力,也潛移默化地加劇了行業的 " 馬太效應 "。在大平台深化内功之際,留給小平台的發展空間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