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胡歌新片,她拍出了普通人的生死,歡迎閱讀。
電影《不虛此行》上映了。初看起來,它是一個關于落魄的 " 失敗者 " 的故事,但和導演劉伽茵聊完之後,會發現要概括它實在是艱難。
但那些評論或許都對,這部電影是安靜的、樸素的、真誠的,是大銀幕上久違的真實。
作者 | 鍾毅
編輯 | 晏非
題圖 | 《不虛此行》
" 有一次我在殡儀館外面的椅子上坐着——就像電影開篇的鏡頭裡坐在樹底下的聞善。當時我在想:我這樣的人,能在這裡做些什麼?一個寫悼詞的人出現在我的想象中,他其實就是聞善的雛形。"
導演劉伽茵已經密集地接受了很多采訪,她聲音不高,但很堅定。采訪地窗台外是茂密的綠植,這種綠意容易讓人誤認為這是南方,而非北京。
聞善是電影《不虛此行》的主角,劉伽茵請來胡歌主演。聞善曾經活得很 " 别扭 "。大多數時間他極沉默,甚至看起來稍顯局促。
故事的最後,他終于成為了一個不再需要解釋自己為何過着 " 普通生活 " 的 " 普通人 "。憑借這部片子,飾演男主角聞善的胡歌獲得了第 25 屆上海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榮譽,劉伽茵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劉伽茵導演。(圖 / 受訪者提供)
劉伽茵一直偏愛普通人的故事。
她喜歡的非虛構作品《山中最後一季》,講述了一位救助過許多登山者的巡山員藍迪 · 摩根森的故事,他 54 歲時在巡邏途中失蹤。記者埃裡克 · 布雷姆如同偵探一樣,耐心地去采訪藍迪身邊的人,尋找他的痕迹,還原了藍迪的一生。
在《不虛此行》裡,劉伽茵也借着主角聞善,像偵探一樣,進入許多人的人生。
聞善學電影出身,曾經是一名編劇。後來他不再做編劇,成為了一名寫悼詞的文字工作者、一個傾聽者,路過了很多人的人生,也在一段段的告别裡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人生。
很多觀眾用 " 安靜 " 來形容這部電影,也有人說它 " 很治愈 "。
關于這部電影,值得讨論的地方遠不止這些。
距離她的上一部長片《牛皮 2》已經過去了 14 年。她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副教授,大部分時間裡,她的角色是一名老師。但她漸漸地覺得,自己應該 " 回到創作的軌道,要去好好寫一個故事 "。
這個故事在導演劉伽茵心裡其實已經醞釀很久了,在正式成為劇本之前,它是劉伽茵電腦裡的文檔,時不時地會寫上一些。
這是一個時間頗長的、不停确認的過程。終于到了某個時刻,劉伽茵覺得 " 就是他了,我得把這個人寫出來 "。
這部電影有胡歌、吳磊、齊溪、黃磊……一眾豪華的卡司,我們很容易以為它是一部有着強情節、強情緒的電影。但在觀影後,你會發現它和你預設的并不一樣。
然而,用任何标籤去概括這部電影,都顯得有些太過武斷,因為它一半關于粗粝的現實,一半關于被遺忘許久的善意。
(圖 /《不虛此行》海報)
" 他會反省自己,
這是最糟糕的事情 "
聞善成為編劇之後并不成功,他住在自己不大的、逼仄得剛剛好的出租屋裡。
劉伽茵覺得聞善 " 像一座孤島,但是并不孤獨 "。胡歌則覺得聞善 " 更像植物而不是動物 ",從來不強調自己的存在,是索取非常少、但給予很多的人。劉伽茵覺得胡歌對角色的理解,甚至比她自己理解的要準确。
外界或許覺得編劇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職業,但事實上,大部分的編劇,處于娛樂工業的末端。某個項目黃了,或者在别的環節有問題的時候,編劇往往會成為背鍋的角色。同時,編劇總會被甲方要求不斷地修改劇本——因為編劇的成本低。
也就是說,編劇和許多人一樣,承載着差不多甚至更大的壓力,因為他們的作品會更頻繁地被評價。
劉伽茵覺得聞善是 " 會把話聽進去 " 的人。 (圖 /《不虛此行》)
片中對于聞善之前的職業困境,描摹得并不多。劉伽茵執教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她自己和現在的許多學生一樣,在讀書期間就開始幹活了。在這個行業裡,很多時候 " 你覺得這一次是能成的,但是最終每一次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它都成不了 "。
于是我們也不難設想,當一個人付出半年、一年、兩年,甚至更長久的時間去創作一部作品,卻不斷地被評價時,當事人會有怎樣的心情。評價者或許會說 " 對事不對人 ",但對于創作者而言,針對自己的創作結晶的評價,每一句都是在說自己。
劉伽茵說:" 聞善這樣的人,會把話聽進去。他會反省自己,這是最糟糕的事情。"
在 " 一次次具體的失敗 " 裡,聞善自然而然地離整個系統越來越遠。
劉伽茵自己喜歡觀察,她的觀察并不是帶着極強的、為了搜集素材的目的性,而是一種本能。" 但這也很難稱之為幸運的事,它可能讓你非常疲憊。" 這種帶着些許疲憊和敏感的特質,就成為了聞善的一部分。
片中的聞善和小尹。(圖 /《不虛此行》)
傾聽者與訴說者
被在殡儀館工作的潘聰聰 " 識别 " 後,總是在殡儀館長椅上坐着的聞善開始為他人寫悼詞。
生離死别中常見的淚水和歇斯底裡,在這部電影裡被處理得很淡。劉伽茵克制、小心地讓不同的人的人生變得完整,這種帶着善意的冷靜,使得片中的人物在很久之後仍然能夠表現出極強的感染力。
因為故事的沉靜與克制,有人形容這部電影 " 非常東亞 "。
聞善和王先生。(圖 /《不虛此行》 )
成年後漸行漸遠的兄妹,對聞善說出關于逝者并不相同的故事,最終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無法通過語言判斷的愛與恨。聞善發現,看起來對逝者強烈的 " 恨 ",可能是 " 愛 "。
不再互相理解的王家父子的故事裡,聞善像是一個偵探,尋找王先生去世父親的痕迹。最終,王先生的小兒子給出了答案。逝者小心翼翼藏起的疏離之痛被揭示,但也修復了生者的創傷。
患絕症的方阿姨,是殡儀館的常客,她常來送别朋友。她對聞善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如何被背叛,又如何繼續生活。
聞善和方阿姨。 ( 圖 /《不虛此行》 )
一位初創公司 CEO 在融資前去世了。聞善跟随着逝者摯友的講述,感受身邊人突然離去後的悲恸,在無法逃避的世俗事物之間的縫隙裡,找到喘息的機會。
邵金穗似乎是影片裡性格色彩最強烈的角色。她來尋找 " 消失的網友 ",卻只得到了噩耗,後來通過一份悼詞找到聞善。她為了尋找擁有共同配音愛好的網友,從甘肅尋到北京。在聞善家共度的那一晚,她讓聞善看到了當事人與悼詞大相徑庭的人生,也在不經意間讓聞善重新審視自我。
以上故事裡,聞善都是傾聽者。而在潘聰聰和小尹的關系裡,聞善似乎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傾聽者。
在這部片子裡,友情、親情和無法用言語具體表達的親密關系,在其他的影視作品裡似乎并不常見。
聞善和潘聰聰。 ( 圖 /《不虛此行》 )
劉伽茵覺得,潘聰聰能看到聞善的需要,知道聞善或許不會主動尋求幫助,而願意 " 主動走向你 "。而吳磊飾演的小尹,則像是聞善的鏡像。
當問到潘聰聰和聞善的關系時,她少見地表現出興奮。
" 友情在每個人的生活裡當然是重要的。但是為什麼影視作品裡對真摯友情的展現,反而是稀缺的?" 劉伽茵抛出這個問題,但她立刻給了答案:" 很多影視作品裡會着重對惡的描寫,因為圍繞它的東西是更富有戲劇性的,是更有力量的。大家習慣最後再為它寫一個和解的結局,或者從中呈現‘善’。"
劉伽茵是一個會花大量時間看劇的劇迷。她喜歡英劇,她覺得《倫敦生活》裡有 " 技術和大智慧 "。她喜歡大衛 · 田納特主演、2020 年播出的《舞台劇》。她也非常愛艾倫 · 索金的作品。她認為艾倫 · 索金的故事裡,有 " 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理念和技術上的‘雙重完美’。"
劉伽茵覺得《倫敦生活》裡有 " 技術和大智慧 "。(圖 /《倫敦生活》 )
還有《黑錢勝地》《繼承之戰》《熊家餐館》《南方與北方》等劇集,劉伽茵都很喜歡。" 在很多的劇和電影裡面,我都看到過非常好的人物關系的描寫,尤其是那種對善意、對友情的描寫。"
這也讓我們理解了,《不虛此行》與當下流行創作之間很大的不同——它試圖講述復雜的情感,和被忽視的善意。
" 關鍵是,我們都在這 "
《不虛此行》另一個珍貴之處,是如此耐心地展現了大城市裡特有的、豐富的地網域性。
主角聞善帶着安徽黃山口音,齊溪飾演的金穗來自甘肅天水,創業公司的老陸帶着長沙口音,方阿姨家擺設着湖北随州的編鍾……
劉伽茵對城市和地理很敏感,她喜歡看地圖,覺得地圖對她而言很重要。有一次胡歌給她發消息,說他正在拍攝一個公益的内容,劉伽茵會習慣性地輸入這地名,在地圖上看直線距離到底有多遠。
這也與很多來自各地的朋友有關。" 因為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而了解一個地方,我覺得這種經歷很珍貴。" 談到這個問題時,劉伽茵有些觸動," 說到這些,我非常容易掉眼淚,并不是因為想到了什麼難過的事情,而就是因為它太具體了。你甚至沒有去過那兒,就好像已經了解了這座城市。"
北京的小區。(圖 /unsplash )
劉伽茵創作上堅持 " 技法上和審美上的現實主義 ",所以我們也得以在片子裡看到,日常裡我們常常感受到的、但影視作品裡稀缺的北京。劉伽茵的描述,甚至讓我覺得這部片子,也像是給她成長的這座城市的一封情書。
" 因為北京是一個如此‘大’而‘粗糙’的城市,所以它才會有這種萬家燈火的感覺。萬家燈火則是因為有這麼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我們不是‘在這兒活着’,而是‘活在這個城市裡面’。是我們組成了我眼中的城市……關鍵是我們都在這。"
" 我想要在電影裡表現的北京,它尤其不是由名勝古迹構成的。你上下班如果走北二環,會路過雍和宮,這就是名勝古迹和我們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但我從學校回家,永遠是西二環往南,所以我永遠會看見電影裡天寧寺的塔,還有‘二熱’的煙囪。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劉伽茵認為,我們怎樣觀察、講述城市,我們就會怎樣觀察、講述、對待他人。
" 我們不能(把城市)抽象概括、濃縮、簡化,你可以去比喻,但是你不能魯莽地剝奪。就像聞善這樣的人被别人所忽視、剝奪一樣,我不能用别人對待聞善的方式,來對待他的故事,所以我們要看見,也應該被看見。我覺得被看見的過程裡,人物和城市同等重要。"
吳磊飾演的小尹。 ( 圖 /《不虛此行》 )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當我們在一套又一套的标準和評價之中,我們可以不需要為自己的 " 普通 " 而費力解釋嗎?
劉伽茵非常笃定地告訴我:" 我要寫的是善的力量,我相信它。我相信它在我自己的生活當中,我覺得我在不斷地感受它,所以它也出現在了這個劇本裡面,我沒有去誇大、美化友情或者善意的力量。"
至少看過這部片子的觀眾會達成默契——當懷抱足夠的善意時,我們可以不為自己的普通而解釋。
關于這部獲獎影片,我們覺得它還有更多值得被讨論的地方。
本周二(9 月 12 日),我們請到本片導演劉伽茵,和電影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心理咨詢師、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一起從這部電影出發,聊一聊我們如何聽見那些被忽視的聲音。
校對:鄒蔚昀,運營:鹿子芮,排版:陳澤昕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