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市值縮水800億,商湯跌下神壇,歡迎閱讀。
2018 年 11 月 1 日,中國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人臉識别 " 開創者 "、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坐在了第一排中間靠右的位置。
那一年正處于 AI 融資狂潮的 " 冷靜期 ",前兩年間鼓吹起來的人工智能估值泡沫正逐漸被戳破。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 AI 領網域投資事件僅 410 起,相較于 2017 年,投資事件減少了三分之一。
就在這 " 去泡沫 " 的一年,商湯科技僅花了 6 個月的時間,就實現了三筆累計高達 22.2 億美元的融資。
時間到了 2025 年 2 月 17 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再次召開。
根據央視新聞視頻報道可以看出,此次參加座談會的公司,既有聚焦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機器人、半導體等新興領網域的企業,又有食品飲料、農業、家電等傳統領網域的公司。
這一次,第一排卻不見商湯科技的身影。
七年之間,風雲詭谲。
CV 這碗飯,喂不飽商湯
2001 年,時年 33 歲的湯曉鷗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專注于計算機視覺(CV)領網域研究。在湯曉鷗的帶領下,MMLab 一度被譽為計算機視覺領網域的 " 黃埔軍校 "。
在這個實驗室,湯曉鷗也完成了後來商湯科技的最原始人才積累。實驗室許多博士生先後加入商湯,成為其最早的創始團隊。其中,就有目前商湯科技董事長兼 CEO 徐立。
2014 年 10 日,商湯科技正式成立。
到了 2016 年,商湯科技相繼在金融、安防、互聯網娛樂、AR、智能手機等條線商業化落地。次年,商湯客戶數量已增至 400 家,并涵蓋了醫療、自動駕駛等多個領網域 14 個行業。
自 2018 年至 2020 年,商湯科技營收分别為 18.5 億元、30.3 億元、34.5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6.4%。毛利率分别為 56.5%、56.8%、70.6%,處于持續上升态勢。但是高毛利率并沒有給商湯科技帶來高淨利潤,在 2018 年至 2020 年三年間,商湯科技累計虧損 205.4 億元。
但即便如此,在 2021 年末,商湯科技還是成功正式挂牌港交所,市值高達 1400 億港币。在成立至上市期間,商湯科技共完成了 12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約 50 億美元,資方不乏有上汽集團、阿裡巴巴、IDG 資本、深創投等知名公司機構的身影。
在 2021 年商湯科技上市之時,公司主要有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塊業務,其中,智慧商業、智慧城市兩大業務的收入占其營收的比例分别是 41.7%、45.6%,合計接近九成。
此前,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兩大板塊就占據商湯科技營收的大壁江山。
智慧商業業務主要面向企業端,如商場、商業園區以及各種制造企業,為它們的運營、安保、質控提供 AI 解決方案;智慧城市則承接各級政府在交通管理、環境保護、應急響應等領網域的 AI 需求。
但再細看智慧商務和智慧城市的分野并不清晰,都與其核心視覺產品息息相關。比如智慧城市中應用的交通違章檢測、交通流量監測及預警、公共治安管理、火災監測等,基本都是基于商湯科技的老本行產品——計算機視覺。
但單一產品優勢顯然不能夠幫助商湯科技扭虧為盈,商湯科技市值不斷走低,到了如今已縮水了五分之三,約為 600 億港币。因此,商湯科技不得不将盈利的希望寄托于其它業務之上。
2023 年,商湯科技将業務重組,重新明确了新的三大業務板塊:生成式 AI、傳統 AI 和智能汽車,他們分别對應着提供生產式 AI 的模型訓練、微調及推理服務業務,傳統智慧城市、智慧商業與智慧生活的非生成式 AI 業務,以及原智能汽車業務。
換句話說,商湯科技開辟了一個新業務板塊,将過去三個板塊合為一個,并只保留了曾經營收最少的智能汽車業務。
好在,商湯科技的智能汽車業務,也就是絕影業務也夠争氣。絕影的戰略定位是依托商湯在大模型領網域的基礎設施和研發能力,成為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汽車智能化的核心供應商,主要有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大業務領網域。
其在 2023 年實現收入 3.8 億元人民币收入,同比增長 31%,絕影業務在商湯科技營收占比也進一步擴大。量產交付方面,絕影實現全年新增 129 萬輛,同比增長 163%,單車毛利率增長 30%。
到了 2024 年上半年,絕影業務實現收入 1.7 億元,同比增長 100.4%。在量產交付方面,上半年新增交付 70.5 萬輛,同比增長 80%,累計交付達 260 萬輛。
AI 不好做,智能汽車也是
但是,絕影的業務不是那麼好做的。
湯曉鷗曾在 2016 年說," 在全球 AI 底層技術格局中,Google 進不來中國,國内我們第一。"
那一年,MMLab 入選 NVIDIA 評出的全球人工智能的十大先鋒實驗室,成為亞洲區唯一入選的實驗室。
在商湯科技成立的前幾年,"AI 四小龍 " 的概念風靡一時。商湯科技憑借着營收、市占率以及核心技術積累,一度成為 "AI 四小龍 " 之首,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然而,随着科技進一步發展,AI 領網域也面臨着重新洗牌。2025 年,"AI 四小龍 " 的名号鮮有人提," 杭州六小龍 " 的名号卻甚嚣塵上。
細化到汽車業務,絕影的競争對手不僅僅有百度 Apollo、華為車 BU 等科技巨頭,還有小馬智行、元戎啟行等新興公司,海外特斯拉的 FSD 也正虎視眈眈。
" 地大華魔 " 的聲量越來越大,汽車智能賽道已萬人空巷。
此外,2025 年新年伊始,DeepSeek 的空前火熱再次影響了車圈。根據億歐汽車此前統計,截止至 2 月 13 日,共有 14 家車企宣布在智能座艙領網域或 AI 運營領網域完成了與 DeepSeek 的深度融合。
但在商湯絕影 CEO 王曉剛看來,目前各家車廠接入的 DeepSeek 仍處于相對簡單的應用階段,"DeepSeek 的出現,其實給商湯絕影帶來比較大的機會 "。
從座艙來看,2024 年商湯絕影發布 "A New Member For U"(你的家庭成員)大模型產品,旨在突破原有助手類工具,為駕乘人員提供如同家庭成員般情感鏈接、主動關懷、情感支持以及幽默氣氛。
DeepSeek 大模型憑借其創新的混合專家(MoE)架構設計,通過細粒度專家分配策略,僅激活部分參數,從而顯著降低了計算成本。
" 作為一個端雲協同的產品,A New Menber For U 在落地時對端側芯片有一定要求。而基于 MoE 架構,DeepSeek 能夠部署在低成本、有限算力的芯片上。這也啟發了絕影,助力 A New Menber For U 的推廣。" 王曉剛在接受億歐汽車專訪時說道。
他認為,通過 MoE 架構,肯定是比傳統模型更加節省算力,但其還涉及芯片端結構,包括帶寬、顯存等方面的限制,所以未來絕影會針對不同芯片的特點,裁剪出不同模型以更好地适配車端芯片。
除了智能座艙,DeepSeek 也在智能駕駛領網域給了絕影新的啟發。
DeepSeek-R1 通過少量高質量數據的冷啟動,模型進行多階段的強化學習訓練,有效降低大模型訓練的數據規模門檻,同時也讓尺度定律得以延續,為模型變得更大更強鋪平了道路。
更重要的是,強化學習能夠讓大模型自行湧現出長思維鏈能力,顯著提升推理效果,甚至可能具備超越人類的思維能力。
" 算法、算力和數據三者共同推動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螺旋式上升和進步,随着強化學習等算法引入到大模型訓練的思路得到驗證,新的尺度定律正在開啟,數據價值被進一步深入挖掘,模型能力天花板被打開。" 王曉剛表示,強化學習的技術創新也同樣可以遷移到端到端自動駕駛領網域。
對此,商湯絕影發布了 " 多階段強化學習 " 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路線 R-UniAD,具體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依靠冷啟動數據通過模仿學習進行雲端的端到端自動駕駛大模型訓練;然後基于強化學習,讓雲端的端到端大模型與世界模型協同互動,持續提升端到端模型的性能;最後雲端大模型通過高效蒸餾的方式,實現高性能端到端自動駕駛小模型的車端部署。
億歐汽車獲悉,商湯絕影的量產端到端智駕方案将在年底交付," 開悟 " 世界模型也已正式用于數據生產。在 2025 年上海車展,商湯絕影将會展示 " 與世界模型協同互動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方案 " 的實車部署。
但是從目前端到端自動駕駛落地來看,理想汽車等車企已經有較為成功落地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方案,華為車 BU 等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商也在相關領網域有所布局。
與這些企業相比,商湯絕影端到端智駕方案的落地時間略顯滞後。在這前沿技術日新月異、車企洗牌速度越發加快的時代,絕影稍顯滞後的量產落地智駕方案時間,對其來說着實風險不小。
面對目前局面,王曉剛持較為積極的态度,他提到目前市面上端到端自動駕駛方案背後存在着較大的技術差異," 量產并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整個技術在不斷迭代演進,會有很多新機會。"
結語
在去年第四季度,商湯科技又傳出裁員消息。
有媒體報道稱,商湯科技的此次裁員,僅有大模型和大裝置兩個部門沒有受到影響,而 SCG(智慧城市和商業事業群)、IAG(智能汽車事業群)、安防、醫療、研究院等其他部門均有涉及,具體裁員比例尚且未知,裁員規模或在千人以上,裁員賠償為 N+1。
随後,商湯科技發布了戰略組織架構重組的自願公告。裡面提到,商湯科技已經完成戰略組織架構重組,以更好地應對 AI2.0 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調整。公司建立了新的 "1+X" 架構,
"1" 表示集團核心業務,打造行業領先的 AI 雲,實現大裝置、基礎模型和 AI 應用的無縫集成。在 CV 領網域,打造通用視覺模型、深耕各個應用場景。
"X" 代表生态企業矩陣,包括智能汽車 " 絕影 "、家庭機器人 " 元蘿卜 "、智慧醫療、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業将有獨立的 CEO 負責業務發展。
公告提到,商湯科技将聚焦以生成式 AI 為代表的核心業務,各個生态企業将聚焦各自場景化 AI 和細分市場需求,充分共享商湯集團的基礎設施和基礎模型建設成果,與商湯集團形成有效協同,擴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商湯科技的再次組織架構重組,既是目前局勢下的無奈之舉,也是積極應對變化的自救之路。
從商湯科技的上市與發展,可以看到中國 AI 企業從單一技術到更多場景落地、從資本熱捧到泡沫擠出、盈利驗證的典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