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英特爾陳立武首秀:復興與重構,歡迎閱讀。
作者:周源 / 華爾街見聞
北京時間 4 月 1 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維爾京酒店(Virgin Hotels Las Vegas),65 歲的陳立武(Lip-Bu Tan)站在了英特爾 Vision 大會聚光燈下。
這位剛剛履新 14 天的全球芯片巨頭英特爾的新任 CEO,正以一種近乎 " 逆齡 " 的姿态,試圖扭轉這家 " 老牌 " 科技企業的命運齒輪,希望能一掃英特爾 " 老派 " 氣質,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這場被業内視為英特爾 " 生死時速 " 的演講中,陳立武抛出了 " 以工程師文化為核心 " 的戰略宣言;同時,他還披露了剝離非核心業務、加速 AI 芯片布局、推進 18A 制程量產等一系列激進改革舉措。
戰略手術刀:聚焦核心
陳立武上來就直言不諱," 我們在創新速度和客戶響應上落後了。"
這一表态直指英特爾近年來的核心困境——在 AI 芯片領網域被英偉達遠遠甩開,制程工藝被台積電、三星超越,市場份額持續下滑。
在 AI 芯片領網域,英特爾正面臨英偉達的絕對壓制,同時還受到 AMD 的強勁挑戰。
綜合 Futurum Intelligence、集邦咨詢、Gartner 等機構的市場統計數據,2024 年英偉達在數據中心 AI 芯片市場的份額約為 89%-92%;在整體 AI 芯片市場(包括邊緣和終端設備)的份額約為 58%-65%。
AMD Instinct 加速器收入突破 50 億美元,而英特爾的 Gaudi 系列 AI 加速器卻未能達成 5 億美元的營收目标,2024 年預定目标沒有達成。
為打破僵局,陳立武祭出 " 聚焦核心業務 " 的戰略手術刀。
在演講中,陳立武明确表示," 将剝離與公司使命無關的資產,并開發定制化半導體產品。"
雖然陳立武沒有透露具體的剝離方向,但業内普遍猜測,非核心業務可能涉及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邊緣領網域。
這一決策與英特爾 2024 年啟動的 100 億美元成本節省計劃一脈相承,包括此前宣布的裁員 15% 舉措,旨在通過資源集中化重塑競争力。
機構臃腫是此前英特爾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不足,此外還有這個問題導致的的一系列衍生問題。
一位英特爾離任工程師告訴華爾街見聞," 英特爾架構重疊,決策遲緩,反應很慢,部門協同極差,對客戶态度傲慢,公司文化堪稱‘腐朽’,因而很多項目和技術立項執行不下去,導致產品要麼延期,項目要麼放棄。"
看陳立武的演講,這位英特爾前工程師評論:" 方向沒問題,但不知道執行深度如何。陳立武有董事會支持,可能困難會小點。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陳立武不繼續裁員,英特爾‘重生’可能性很小。"
陳立武承認," 我們在适應和滿足客戶需求方面行動太慢。"
面對 AI 浪潮,陳立武将數據中心業務列為核心突破口。他說," 必須開發具有競争力的機櫃級系統解決方案,強化雲端 AI 市場地位。"
這一表态被解讀為對标英偉達 GB200 NVL72 系統——該系統在單櫃内集成 72 顆 GPU,算力密度遠超英特爾現有方案。
颠覆與捆綁:陳立武速度
陳立武透露,英特爾工程團隊已啟動 AI 芯片架構重構,計劃采用 " 軟體優先 " 設計理念,颠覆英特爾傳統的 " 硬體先行 " 模式。
為解決復雜挑戰并支持客戶工作負載,英特爾将采用軟體優先設計思維,并将利用 AI 驅動的系統設計,以加速新計算架構的開發進程。
這是陳立武對英特爾原先技術和產品策略的最大改變動作,是即将推進的英特爾四項核心規劃中的一部分;其他三項規劃分别是:晶圓代工、強化產品結構、定制 x86 架構的芯片。
推動這四項規劃的基礎,陳立武認為是戰略轉型(如剝離非核心業務、強化代工服務)、确立技術路線圖(如 18A 制程節點、AI PC 生态)、加強客戶合作(如與 IBM 的 watsonx 平台整合),以及培育創新文化—— " 在我的領導下,我們将讓英特爾回歸到工程優先的公司,并且重新像創業公司一樣運作。"
這個表态,實際上說明陳立武已經意識到英特爾團隊的一系列問題,諸如協同差、反應慢、效率低、閒人多等等。
這些動作和規劃是陳立武上任 14 天内完成的,這效率不可謂不高。
為什麼這麼快?
全球頂級薪酬咨詢機構 Farient Advisors 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羅賓 · 費拉孔(Robin Furlong)認為,陳立武的任務不只是要扭虧為盈,而是幾乎要完成英特爾的 " 重建 "。
Robin Furlong 主導了英特爾 CEO 陳立武在 2025 年的薪酬方案設計。該方案被《财富》雜志評價為 " 半導體行業最激進的績效綁定案例 "。
英特爾在 3 月 14 日提交的 SEC 檔案中明确要求陳立武," 作為任職條件之一,需在上任後 30 天内自費購買 2500 萬美元的英特爾股票 "。
陳立武在上任首月即達成了這項要求。
雖然這是英特爾董事會的要求,但陳立武的這一象征性舉動,被市場視為其對 AI 戰略的堅定押注。
但實際上這是 Robin Furlong 給陳立武确定今年的薪酬方案的核心的一部分,後面還有一部分要求:持有至少五年,若提前套現或未達成業績目标,其股權激勵将部分或全部失效。
在這個方案中,還有另一項 " 要約 ":陳立武今年的薪酬結構中,有 75% 是股權獎勵,包括 1700 萬美元績效股和 2500 萬美元股票期權,但要滿足市值增長、制程技術突破等多重條件。
這套方案效仿私募股權 " 親身入局 " 模式,将 CEO 利益與股東深度綁定。Farient 的設計邏輯是 " 薪酬即戰略 ",通過高風險激勵重塑市場對英特爾轉型的信心。
這麼苛刻的要求,陳立武能答應,所以他的動作快,也就不難理解了。
制造復興與文化認同
作為美國唯一同時具備芯片設計與制造能力的 IDM 企業,英特爾的制程工藝被視為翻盤關鍵。
陳立武在演講中強調," 未來數年,我們要成為最優秀的晶圓代工廠。"
目前,英特爾 18A 制程工藝(等效 1.8nm)正按計劃推進,首個外部客戶流片即将完成,采用該工藝的 Panther Lake 處理器預計 2025 年下半年量產。
此前有消息稱,Panther Lake 延期,後來英特爾對華爾街見聞做了澄清,稱這顆芯片仍會按計劃量產。
按期量產,這對英特爾至關重要。
若 18A 工藝如期量產,将縮小與台積電 3nm、三星 2nm 的差距,并為後續的 Nova Lake 處理器(2026 年發布)奠定基礎。
陳立武特别提到,将與美國政府合作強化美國半導體制造領導力,這與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政策導向形成呼應。
一家領先的技術工程公司,真正的驅動力實際上是文化認同,技術復興的根基在于人才與文化。
陳立武對英特爾此前的決策體系官僚作風開出的藥方是,重新強調 " 初創精神 ":我們要重新像創業公司一樣運作。
那麼在陳立武領導下的英特爾,會采用何種文化?
答案是——工程師文化。
陳立武稱," 我們将讓英特爾回歸到工程優先的公司 ",故而會優先招募和留住頂尖人才,扭轉近年來的人才流失局面。
為激發創新活力,陳立武提出 " 初創公司第一天 " 文化,主張簡化流程、減少官僚主義。
他以自身經歷為例:早年在 Cadence 擔任 CEO 時,通過文化變革實現營收翻番,股價飙升 3200%。
這一經驗,可能會成為英特爾轉型的标杆模板。
盡管陳立武的戰略藍圖雄心勃勃,但英特爾仍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是技術追趕壓力,18A 工藝量產時間落後于競争對手,AI 芯片架構尚未證明市場競争力。
其次,現金流與債務壓力;第三,客戶信任危機;最後是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構可能影響英特爾的制造布局與市場拓展。
這些困境導致英特爾被二級市場 " 抛棄 ":2024 年底,英特爾年度股價重挫近 60%,被移出道瓊斯指數,轉由英偉達替代,市值也跌破千億美元。
在演講尾聲,陳立武引用梭羅名言:" 與其要愛情、金錢和名譽,不如給我真理。"
這位 " 芯片創投教父 " 正試圖以工程師的務實精神,帶領英特爾穿越迷霧。
未來三年,IF 部門能否順利突破、AI 芯片能否虎口奪食、文化轉型能否落地生根,将成為檢驗其戰略的試金石。
對于資本市場而言,英特爾的估值重構,可能就始于這位華裔 CEO 的 " 真理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