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極越前車之鑑讓北汽藍谷超百億增資更具含金量,歡迎閱讀。
· 這是第 4670 原創首發文章 1k+
撰稿:麻建宇
審稿:侃二姐
編輯:蕭蕭
消費關系你我他,關注财圈社、道哥說車公眾号,點擊 " 服務 " 選擇 " 看點投訴 ",提交你的消費維權糾紛(https://www.caiquanshe.com/kandiantousu);你也可掃描文末二維碼關注,由管理員拉你進群,席位有限,盡快關注。
【文 / 财圈社 & 道哥說車 麻建宇】" 前面極越汽車的事情也都看到了 ",北汽藍谷股吧股友表示," 人家員工沒着落,我們再來 100 億 "。這段評論基于北汽藍谷 12 月 24 日的一則公告。
北汽藍谷公告稱,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完成增資擴股,引入 11 家戰略投資者,合計獲得 81.5 億元增資。算上此前北京汽車增資的 20 億元,北汽藍谷此輪增資已超過百億。從 11 家戰略投資者來看,北汽藍谷頗受地方國資重視。
值得關注的是,年内已經有多家車企因資金問題暴雷,包括年初停產的高合以及最近的極越,其中極越更以 " 原地解散 " 聞名,事發突然之下,員工安置一度成為輿論熱點。考慮到北汽藍谷連年虧損以及體量不大,其甚至與高合、極越有共通之處,由此也更能體現增資百億的重要性。
極越在前,北汽藍谷增資含金量飙升
盡管北汽藍谷子公司北汽新能源曾連續 7 年拿下國内純電市場銷量冠軍,但近年來的發展并不順利。2020 年— 2023 年分别虧損 64.82 億元、52.44 億元、54.65 億元、54 億元,合計 225.91 億元。再加上 2024 年上半年的虧損,公司在四年半時間裡,累計虧掉 251.62 億元。
同時,從上半年财報來看,北汽藍谷經營性現金流為 -20.57 億元。對于汽車行業而言,資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則被斷供的極越也不至于 " 原地解散 ",而有了極越的前車之鑑,北汽藍谷此次獲得超百億的增資也更具含金量。
北汽藍谷公告稱,北汽新能源此次實施增資擴股,是為了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優化資本結構,增資用途為償還由銀行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業務範圍内的正常運營、管理、投資等費用與支出。值得一提的是,年内銷量來看,北汽新能源明顯改善。1-11 月,北汽新能源的總銷量為 9.7 萬輛,同比增長 36.57%。
特别是極狐品牌,銷量增速更加顯著,從 2 月份銷量不足千輛到 6 月份突破 8000 輛,再到至今連續四個月穩居萬輛以上。數據顯示,極狐 11 月銷量為 1.1 萬輛,1-11 月銷量達 6.9 萬輛,同比增長達 213.4%。超百億增資對北汽藍谷的發展以及提振極狐等品牌的市場信心無疑有強大作用。
超百億增資 " 落袋 " 北汽藍谷頗受地方國資重視
時至今日,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不再如此前一般是資本的寵兒,年内暴雷的高合、極越以及陷入危機中的哪吒汽車本質上都是因為缺少資本持續注資,更多此前停產的造車新勢力如威馬、愛馳等難以復活更說明了資本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更謹慎了。
在此背景下,北汽新能源還能拿到超百億增資也說明了其本身的實力和發展前景受到了認可。值得關注的是,從北汽藍谷披露的北汽新能源增資前後的股東情況來看,其新增股東 12 位,可大致分别為地方國資、金融資本、產業資本三類,其中地方國資的增資額度非常高,包括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地方國資合計增資 88 億元。
此次公告中新增的 11 家戰略投資者中,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亦莊國際新興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北京京能綠色能源并購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等,均是北京國資及北京亦莊國資旗下公司。
而這是不是也更說明了北汽新能源的發展潛力?值得一提的是,除極狐外,北汽新能源也在和華為合作,并于年内推出了享界 S9 車型,"All in 享界 S9。" 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勇曾在享界 S9 發布會上表示,北汽以核心戰略、第一優先戰略的高度,聚集了北汽整車研發生產、零部件、服務貿易等全產業鏈的優勢資源,助力享界 S9 衝擊行政豪華汽車市場。
據報道,北汽藍谷的目标是力争到 2027 年,成長為一個年銷 60 萬輛以上的汽車企業,在地方國資表示重視,超百億增資助力的背景下,且看北汽藍谷能否完成目标。
關注 " 道哥說車公眾号 ",自動彈出編輯微信号,加他微信備注 " 道哥粉絲 "。
END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來自網絡 」
往期報道回顧
四
領克 Z20 每秒都有小訂轉為大定 A 級以下市場将成領克純電主戰場
星越 L 憑這點拿下燃油 SUV 銷量第一,想買的話這款最合适!
>>>>>>>>>>>>>>>>>>>商務合作
微信 :fx666m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道哥說車所有
轉載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