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這42秒,秒殺今天熱搜上的内娛,歡迎閱讀。
最近綜藝看得有點心累。
之前《五十裡桃花塢》因為一場小小的誤會,#任敏哭了#爆上好幾條熱搜,綜藝的宣發思路似乎還在引導觀眾站隊,還在暗戳戳地玩扯頭花的舊邏輯。
要麼就像這兩季的浪姐一樣,大家一團和氣,美美與共,甚至根本沒在乘風破浪,姐姐們一起團建了,反正誰也不是真的衝着出道來的。
感覺我們的綜藝還是處理不來女性正常的情感和相處。
只有兩種思路擺在面前,要麼心機女暗地撕逼,要麼姐妹們相親相愛,和和氣氣。
看多了,膩。
直到一部綜藝橫空出世——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它是一部真正的全女綜藝,只亮相短短42秒的預告,就看的人熱血沸騰。
開播後,豆瓣評分高到離譜,2.5萬人打出了9.6的高分。
國内也有做全女綜藝的嘗試,但還停留在《女子推理社》這種小米步槍的起步階段,而《海妖》這檔韓綜已經前進好幾個世紀,開始做——
現代版,全女性,大逃殺!
24名女性參賽者,職業全都是過去男人占領的領網域,警官、消防員、保镖、軍人、運動員、特技演員……
她們按照職業分組,在荒島上展開生存戰,不再是扯頭花暗撕逼,而是光明正大地競争,對抗,想赢!
光看她們穿各自職業裝出場,我就被燃暈過去:姐姐殺我!
這才是我們大女人該看的節目啊。
總之我不允許有女孩子沒看過這個綜藝,快去看,别逼我求你。
強大、危險的海妖們
恕她姐狹隘,我這輩子都沒見到過這麼多從事體力、武力、實戰對抗性職業的活生生的女性。
而且這節目也不像慣常綜藝那樣——
前情提要、花絮後采、場外故事、親情家庭,花字巨多,猛上價值。
年齡、婚戀、生育等家長裡短的私人議題統統不見,《海妖的呼喚》主打一個話不多說、直接上實戰。
不看到最後猜不到赢家,畢竟大家都是各自領網域的頂尖存在,從開場介紹就屢屢刷爆她姐認知。
消防員組,日常上演真實的"上刀山下火海"。
身體先于大腦對警報做出反應——哪怕睡到一半也會驚醒,接着衝到一線,扛着80公斤的水槍,救人于水火。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體格強壯,心理素質同樣強大。
畢竟沒有不危險的火災現場,"倘若有地獄應該就是那個樣子"。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另一邊經常與消防員打交道的警察組,則是膽大心細。
執行任務偵查時,有着可以潛伏數周數月的耐心;日常體能訓練時,有着當作工作一樣努力的信念。
武力、體能皆堂堂正正通過考核而錄用,舉重、倒立皆不在話下。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可追捕犯人時,犯人稱呼男警官會使用中性用語,稱呼女性警官卻是"小姐"。
她們火大地表示:"我不是小姐,我是刑警。"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警衛組的姐姐們,像是神秘且鋒利的暗器。
有人是韓國總統警衛室第一個女性警衛官,曾保護過三任總統。有人在法院工作,與連環殺人犯被告對視時——"注視着犯人的眼睛,想着我是比你還強的人"。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底氣,或許是反牛頓般的武力值。
太炸,拉進度條反復欣賞
運動員組,也是國家級的強者。
有獲得亞運會金牌的前柔道國手,還有現役卡巴迪國家運動員、摔跤運動員、攀岩運動員......是只聽到名字就讓人心慌的恐怖存在。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雖然低調,但在後續節目中運動員組展現了逆天體能——
卡路裡消耗一騎絕塵,甚至可以三指做引體向上。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這樣的陣容中,也有激起鲶魚效應的職業——退役軍人。
這一組中,有人服役于反恐部隊,有人服役于空降部隊、專攻炮槍,有人擅長于情報滲透,有人是特種兵,日常借着月光行走在只有野生動物的路上。
人均六邊形戰士,全能般的組合。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最後一組,是被低估的特技演員組。
她們被認為實力最弱,體能、技能比不過專業人士,只會一些花架子。
但事實上,特技可不是特效。
她們演過軍人、警察、運動員......鏡頭前每一次真刀真槍地上場、無數次"被車撞""被火烤""被摔下高樓"的經歷都不簡單。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她們說:"希望大家能知道有女性也在做這麼辛苦的工作,我做的工作不簡單。"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這些女性湊到一起,力量與野心熱氣騰騰,仿佛隔着螢幕也能被灼傷,讓人腎上腺素飙升。
節目組的設定也并不客氣。
進入孤島,只允許她們裝手掌大小的行李。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食物道具皆要用每日消耗的卡路裡來換。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還有體力、智力、團隊合作力的上的較量。
比如一開始的下馬威——泥潭往返1公裡扛60公斤旗幟大賽。
看着姐姐們扛着旗幟,哪怕連滾帶爬、手腳并用、滿臉泥漿,也在彼此打氣中到達終點,真的很燃。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主戰場,旗幟争奪戰更是硬核。
每天產生一組因搶奪旗幟而淘汰的隊伍。
既需要你攻我守、合縱連橫的謀略,也要有強大的戰力——或破窗而入,或爬樹取旗,或貼身肉搏.....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競技場環節,規則嚴密彰顯力量。
賭上榮譽的,一個人連續劈30個圓木的名場面,有。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高壓水槍下,肉身守護火種的團隊精神,有。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憑空挖井的張狂對決,有。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帥暈了,不愧是真正的全女綜藝。
女導演、女策劃、女醫生、女店員、女嘉賓、女旁白、女性圖騰......濃度高達99%,才能看到如此平視,女本位的鏡頭。
沒有"女性應該......""女性可以......"的說教口号,而是直接展示了她們力量的本貌。
穿越泥潭,仿佛是女性職業寫照般,破除阻力到達終點;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四把斧頭齊聲落下,仿佛合力劈散規訓與偏見。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看到這,她姐突然恍然大悟《海妖的呼喚》的名字意義。
這是一場真正的祛除污名,奪回定義的行動。
"siren"指警報,也指海妖塞壬——
傳說中以歌聲誘惑英雄的妖女,外國版的紅顏禍水,女性魅力的古早污名。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但這一次,女性重新繪制了女性的傳說,她不在乎誰觸礁沉船,歌聲只為了呼喚同伴,達成同盟,踏上征程。
當警報響起,她們就是最強大而危險的海妖。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女人們的地上戰場"
但節目也并不是一水的好評。
最有争議的是軍人組,明明她們在荒島生存戰中占盡優勢,能力強大,勢如破竹。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可觀眾緣卻頗差,彈幕、評論常見不滿。
有人認為軍人組,看見結盟組被圍攻卻不施救的行為是"冷血",時刻堤防同盟準備反戈的态度有些"奸詐",挑戰規則以至于差點傷人實在是"嗜血瘋癫",總是狂妄的姿态又太過"浮誇自戀".....
看上去像是大反派團隊。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但,真的如此嗎?
如果是男性在做同樣的事情的話,那他們得到的形容詞可能大相徑庭——
《極限挑戰》靠嘉賓彼此"陷害"而破圈聞名。多計的黃磊得到了"神算子""老狐狸""足智多謀"的評價;破壞規則、造成意外的孫紅雷成為了搞笑擔當。
男人可以兵不厭詐。可是給女人的标準卻不一樣:赢不重要,姿态要好看。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所以,與其說是不适觀感,不如說是浸潤在規訓中的我們,看到陌生的、不顧姿态、一心想赢的女性形象時感到了刺痛。
一向如此,歷史中将女人分而治之,要麼污名為妖女,要麼抬上道德高地、捧為聖母、除她武器。
《海妖的呼喚》不僅為前者正名,也颠覆了後者的對女性氣質的定義。
更具啟發性的是——我們由此看到,女性的戰争從地下走入地上的樣貌。
一直以來,男人的暴力表達似乎具有天然的正當性。
譬如著名的"足球流氓"打架互毆,1985年的歐洲杯決賽,意大利和英格蘭球迷對決造成了39人死亡的慘案。有雜志做過數據調查,球賽期間英國家庭暴力比例顯著上漲。
圖源:網絡
2021年EDG奪冠,我們也曾見證過狂熱分子遊街、裸奔、性騷擾、剃女友頭發的"慶祝行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中,平克提出五個抑制暴力正向作用之一是"社會的女性化程度",即增加對女性利益和價值觀的尊重。這一觀點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數據報告中也得到印證。
圖源:聯合國
現實中男人才是常常發動戰争的一方,可女性的被壓抑的憤怒卻總被單拎出來大加污名:扯頭花、閨蜜情、撕逼、小團體、宮鬥、心機婊......
Rachel Simmons在她的著作中點明了這一現象的本質——
人們期待"好女孩"沒有憤怒。攻擊有損關系,影響女性關愛他人和表現"友善"的能力......文化是怎樣通過定義"友善"來剝奪女孩的權利:不能有攻擊性,不能生氣,不能正面發生衝突。
如她所說:我們的文化教女孩說起了繞口令,陷入越來越緊張、越來越不自然的境地,在其中糾纏不清。
《女孩們的地下戰争》
但這一次,當女性進入正面對抗的戰場,我們看到被規訓的相處模式被打破,可貴的情誼依然存在。
拼謀略時爾虞我詐,同伴落後時打氣鼓勵,勝負已分時彼此贊嘆。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節目散場後,敵人也成為再見的好友。
圖源:網絡
女性聯結從來不是他們書寫的那般單一,尤其感人的一處是消防組的姐姐面對鏡頭說道:
"我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我只在一個消防局工作過,但是,這個世界有很多高手,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我也是現在才知道,大韓民國各地有這麼多帥氣的女性,我覺得很幸福。"
女人會為了勝者鼓掌,将強大的同伴視作榜樣,不會陷入旁人狹隘想象的嫉妒之中,反而會被一種莫大的幸福感擊中。
《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
但另一方面,她姐又覺得很遺憾。
為什麼在我們的成長中很少達成一種同盟,很少有一種大型公共聯合體的體驗?
男性在公共空間裡有各種各樣的男性同盟、兄弟會、brotherhood、使他們黏合在一起。世界杯的夜晚是男人的盛會,電競賽事發瘋是男人的主場、朋克音樂節是男人的摔跤鬥獸局......
他們為了一見梅西可以衝破規則衝上賽場,卻被評為:"少年馳騁的風比黃金都貴。"
圖源:新浪微博
播客"随機波動"曾在《披荊斬棘的哥哥》播出時聊到,曾經備受感動的港片友情, 如今看來也都是「男人的友情」。
同時,卻少有供女性狂歡的集體活動。
奧運會一開始不允許女性參賽,高爾夫俱樂部(英國穆菲爾德)在2017年才打破陋習允許女性入會,近幾年火熱起的飛盤運動,因女性參與掀起了一輪"媛化"污名。
圖源:網絡
明尼蘇達大學Tucker Center for Research on Girls & Women in Sport在2014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參與體育活動40%是女性,但體育報道中的女性占比僅4%,她們不被看見。
女性,在資源性别隔離的文化下長大。
一直以來,沒有公共空間相互連接、也不被允許學習如何協作、如何競争、如何共同走向成功,共同處理失敗,我們是散落在世界孤島裡的失落的個體。
終于因為共同的傷痛、共同的遭遇開始有了連結,但這還遠遠不夠。
女性們、出走的娜拉們、被妖魔化強大的海妖們,終于聽到siren的召喚,彼此相遇,她們終于可以一起踏上征程。
沒有人可以定義什麼樣的才是強大的女性。但當你我看見她們如何攝人心魄地進取搏殺,那麼"共同記憶"便已然達成,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力再也不可逆了。
看《海妖的呼喚》時那種陌生感,原來就是女性可以自由生長時的樣貌。
如果小時候可以仰望她們!
豆瓣短評高贊第一條看得人淚目:
如果我從小是看着這樣的女性長輩們長大的話……
是啊,長久浸淫在人類默認性别男的父權歷史裡,我們從小能夠得以仰望的閃亮偶像,大多是男性英雄。
獨身子女一代的女兒們承擔着雙重身份,社會層面的男性身份和家庭私領網域的女性身份。她們成長的道路是一條自我撕裂之路,看向男性榜樣、否定女性自我的過程。
獨生子女一代已算幸運,她們還有一絲機會成為花木蘭,替父成功。
更多的女性還活在無論做什麼都被打壓成"不是女人該有的樣""不是女人該做的事""這是男人的領網域,别來沾邊"……
這是一個世世代代壓迫女性的陰謀。
直到有天賦異禀、突破重圍的女武神出現,她們點燃星星之火,壓迫鏈出現了縫隙。
一個女性偶像的存在,力量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巨大。
尤其在武力、體育、競技、奧林匹亞領網域,傳統上屬于男性的神龛。
譬如張偉麗又奪UFC金腰帶,她表示:"之前拿到金腰帶,我是中國的偉麗,現在來到紐約拿到金腰帶,意義完全不同,我覺得我是世界的偉麗。"
自己的生命邊界在拓寬,她也如當代女摩西,引領着身後更多的她們,開拓更廣闊的荒野。
00後女孩張美麗就把力量感十足的她視作偶像,她現在是00後最飒女保镖。
一場明星見面會上戴着口罩的冷峻回眸驚豔了網絡,張美麗在一個女性從業者不足10%的職業裡嶄露頭角。
譬如李娜,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成功的網球運動員,她是第一個拿到大滿貫的亞洲球員,一度世界排名第二,創造了亞洲網球歷史裡程碑。
00後女孩鄭欽文從小崇拜李娜、小威和小克,她看向她們,也在走向她們。
鄭欽文不斷刷新個人職業生涯的排名,今年在多哈站打出的胯下穿越,鎖定年度最佳擊球,有人評價說放在女子網壇也是神乎其神的存在。
鄭欽文神球
還有中國跳水領隊周繼紅,她曾是中國第一個跳水冠軍,成為教練後以鐵腕治軍著稱。
世紀初很長段時間中國跳水運動員會遭遇裁判的刻意壓分,為了解決這問題,周繼紅苦修英語,争取賽場發言權,并自費給運動員報培訓班。
在她的敦促下,郭晶晶、吳敏霞、陳若琳都先後通過了國際泳聯的裁判培訓考試。
東京奧運會上,周繼紅成為國際泳聯歷史上第一個女性副主席,郭晶晶、陳若琳為東京奧運會擔任裁判監督,中國運動員被惡意壓分的過往,一去不復返。
而今又是周繼紅力保全紅婵,讓她在國際賽事小試鋒芒。誰知全紅婵分明是天降紫微星,一再上演水花消失術,一舉拿到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大滿貫。
還有新興的偶像正在升起。
天才少女谷愛凌,在國際雪聯拿到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大滿貫的第一人。
她在冬奧會上選擇代表中國出戰,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自己的經歷可以鼓勵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女孩,參與體育,參與極限運動。
她曾經是自由滑雪隊裡唯一的女孩,沒人跟她一起坐升降椅。
而今在她的邀請下,越來越多中國女孩參與運動,愛上運動,加入打破那個舊有的男性體育霸權。
中國女排世界排名第二,
中國女足世界排名升至第15,
中國女排世聯賽三連勝,
世乒賽國乒女雙18連貫不在話下,
2023年法網女雙決賽王欣瑜、謝淑薇奪冠
……
剛剛又有陰間新聞"提醒女性勿在龍舟賽橋上逗留",而要知道53歲的馮麗娟曾多次帶領女子龍舟隊獲得多項世界冠軍。
除了體育競技,我看到95後楊蕊萍成為上海基層唯一女消防員,青島姑娘高嵩成為全國唯一消防女飛行員處理海網域、森林、山火等重大險情。
圖源:新浪微博
我看到三峽高壓線上行走的女俠史明君,她是國網在宜昌高空作業人員裡唯一的女電工。
不久的将來,她們将不再是場上唯一的女性。
我看到影視行業女特技演員的英勇神武,"女蛟龍"蔣璐霞出身少林寺,被譽為天生的女兵王,接下新一代打女的衣缽。
我看到95後女警王嘉婧輕松駕馭600斤機車,英姿飒爽。
陸軍首位實裝單飛女飛行員徐楓燦駕駛國產新型直-20,器宇軒昂。
00後邊防女兵完成3天2夜原始森林巡邏任務,是的,西藏邊防也有女兵在守護祖國。
扒開話語權的迷霧,一個又一個閃閃發光的女性偶像浮現。
她們相互連結,女性叙事不再是一種秘密的語言,私有的經驗。
語言即權力,所以她姐願意成為講述女性偶像的說書人,一遍又一遍,直到世界銘記。
不應在全球每三個快遞員就有一個女性的性别比例裡,新聞媒體、頒獎平台還習慣性稱呼"快遞小哥"。
不應面對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十年兩次上太空的女英雄,問出的問題竟然是"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生育兩娃狀态如何""多講講背後的男人"。
不應等到龍芯之母黃令儀逝世,我們才了解到她原來曾帶領團隊自行研制空間計算機,打破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被國際卡脖子的困局。
圖源:新浪微博
人們默認科學技術的性别為男,程式員人均格子衫,遊戲玩家男凝無罪……殊不知科技行業的頂峰一直少不了傑出女性的貢獻。
全球第一個給計算機寫程式的人是一個女性,"計算機之母"阿達·洛芙萊斯。
發明擴頻技術,後來被用來開發wifi的人是一個女性,"wifi之母"好萊塢女星海蒂·拉瑪。
創造出即将颠覆世界格局的ChatGPT,它背後的首席技術官也是一個女性,她叫米拉·穆拉蒂。
就在前幾天,中國首位獲得"阿勒福暫獎"的科學家是女性——付巧妹,她将DNA技術融入到古生物學的研究之中。
腐朽的父權的神龛一一陷落。
過去那些有違正統的美杜莎、美狄亞、潘多拉、夏娃、海妖們發出笑聲。
她們是新的神廟,新的信仰。
《美杜莎的笑聲》
就像法國有了瑪麗·居裡,因此成為擁有最多女物理學家的國度。
就像歐洲湧現更多女性領導人,所以德國的小男孩會問出"男人可以當總統嗎?"的問題。
不知不覺,女性先驅們去到了那麼遠的地方。
新的女武士們也會踏上前人的腳印,站在巨人的肩膀。
去往無人之境,乃至建立女性命運共和國。
做彼此的啟明星,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