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拼多多再“卷”中概股:TEMU的彈藥在國内,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思辨财經
2023 年 Q3 财報發布後,拼多多股價扶搖直上,市值超過阿裡也成了近期市場和業界最熱衷的話題,如許多朋友将此視為我國互聯網巨頭的 " 交棒 ",頗有 " 各領風騷三五年 " 之感。
另一方面,理性又告訴我們市值的起伏波動往往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結果,企業經營基本面固然重要,但往往不是唯一影響因子。
此時我們就需要找出影響拼多多市值的關鍵要素,并以此判斷其成長的可持續性,這是目前市場觀點中所欠缺的。
本文核心觀點:
其一,貨币市場流動性是拼多多 2021 年市值巅峰的關鍵,但此次市值的穩定主要是營收增速的貢獻,而非來自估值倍數;
其二,TEMU 對提高拼多多想象力大有裨益,甚至是近期拼多多市值走高的重要推動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業務與集團損益表的關系;
其三,拼多多對 TEMU 的态度是以審慎為主的,應該不會蠻幹燒錢。
營收增速是股價上漲主要動力
之前我們在分析拼多多時,用了資本市場最常用的分析框架:在 2020 年開啟的全球大放水中,成長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拼多多,英偉達,造車新勢力等都是該政策既得利益),2021 年初美聯儲又進入加息通道導致市場偏好急轉直下,即便是明星企業英偉達其股價在此期間也是非常動蕩的。
此框架粗枝大葉描述市場偏好固然可以,不過放在具體企業的分析中說服力就顯得弱一些。
市銷率是成長性企業的重要估值指标,拼多多上市之初動辄 100% 以上的同比增長使市場對其寄予厚望(市銷率在 20 倍以上),只是真正提高估值能力當屬美聯儲降息。2020 年美股連續熔斷之後,美聯儲啟動了降息加 QE 的救市方略,市場流動性拉滿,拼多多峰值市銷率曾接近 40 倍之多。
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之後,拼多多的估值能力确實受到了嚴峻挑戰,市銷率一路下行,如今在 7 倍左右(盡管較之同類企業已經不低,但對比自己巅峰時刻縮水也是明顯的)。此外在上圖中亦可以看到,盡管當前拼多多市值表現相當不錯,但論其估值能力其實并沒有明顯改觀,仍屬于歷史低點。
一般來說,市銷率的錨乃是總營收的成長性,簡單來說高速增長企業往往可以拿到極強的市值溢價能力,此時盈利性将讓位于增速。在上圖中我們亦能看到拼多多營收增速與市銷率的密切關系,基本呈現 "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的強關聯性。但是在 2022 年之後,拼多多營收同比增長大有觸底反彈之時,但此時受美聯儲加下周期的流動性收縮影響,市銷率這一估值倍數遲遲得不到彰顯。
這就使得拼多多走勢與主流中概企業發生了一些偏離:
1)在宏觀經濟,監管以及美聯儲加息等因素綜合作用之下,中概股在 2022 大致有兩輪衝擊,一次為加息初期的年初,另外一輪為 10-11 月,前者主要源自信心的崩塌,而後者則側重于流動性持續收縮下的企業價值的重估;
2)與同類企業相當,拼多多在 2022 年初期遭受了劇烈衝擊,股價較之巅峰時刻縮水近九成,其後雖多有波動,但股價再無觸底,這與 BAT,京東等主流企業的兩次衝擊有明顯不同。
解讀上述現象時,市場喜歡用前文的 " 市場偏好理論 " 去解讀,在流動性收緊之時,宏觀經濟面臨嚴峻挑戰,此前市場在樂觀情緒下對成長性企業未來的展望将面臨挑戰,出于規避風險考慮,不得不調整成長股的持倉比重。
該理論看似非常有道理且嚴謹,但分析拼多多時就難以将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當流動性不斷收緊之時,從趨勢判斷拼多多理應走出一個 "L 型 ",在 2022 下半年之後反而走出了不一樣的行情。
顯然,在拼多多估值倍數尚未得到确定性回暖之時,總市值的穩定就需要仰仗于總營收的增速,簡單來說當總營收增長大于估值倍數下行幅度時,便會對衝上述流動性收緊對企業估值的壓力。
由于 " 市值 = 市銷率 * 總營收 ",當前拼多多市值乃是其峰值的 70%,而其市銷率則不足峰值 20%,再一次強化此時企業市值的拉動主要是靠總營收的增長,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估值倍數。
因此,我們可以非常确切地說,與同類中概企業一樣,市場流動性的衝擊嚴重影響了拼多多的估值能力,誰也未能逃過美聯儲加息的大網,只是拼多多用業績稀釋了上述壓力。
那麼我們對于未來拼多多市值又持以怎樣的态度呢?
在此我們可以引入市盈率的公式 P/E=b/(r-g)(雖然前文是以市銷率為參考,但在估值倍數中市盈率的公式仍然具有參考性),b 為收益留存率,r 為資金使用成本,g 為企業增速。通過公式推演,在加息路徑下,r 不斷上移,分母放大,這也就會壓縮估值倍數,但如果 g 能随之上行,便可消弭此壓力。
換句話說,當拼多多面臨第一輪衝擊時,r 陡然上行,市場對 g 的未來不置可否(基于彼時宏觀經濟情況),表現為股價的斷崖式下挫,在後市中随着更多消息的披露,g 被拉起,抑制了分母擴大的勢頭,也就緩解了拼多多估值倍數持續下行的壓力。
基于此,當來自美聯儲流動性壓力得到緩釋時(市場已經預測 2024 年中美聯儲要進入降息周期),上述公式中的 r 将進入下行通道,若拼多多可以保持 g 的持續改善,屆時其估值倍數将全面好轉。
需要考慮 TEMU 的财務平衡
在對拼多多的估值邏輯進行簡單梳理之後,我們接下來讨論其成長的可持續性。
經過觀察和分析,拼多多之所以可以保持成長性,主要原因為:
1)在業務發展之初,抓住了微信社交流量的紅利;
2)在業務發展中期,抓住了百億補貼紅利,實現商品從白牌向品牌的飛躍;
3)在業務進入競争白熱化後,又以社區團購打開局面,交易收入貢獻主要增量;
4)在國内業務難以講出新故事後,TEMU 出征北美市場,打開了新想象力。
拉長時間線,上述每次轉型都是市場重估拼多多的重要時刻,在股價中都有所投射。
對于未來成長性的預測,我們主要聚焦 TEMU,根據多方媒體披露,該業務 2023 年或超額完成 150 億美元 GMV 的目标,另據 Sanford C. Bernstein 研報顯示,該業務在 2023 年虧損将超過 36 億美元。
一方面業務的高成長性着實令我們咂舌,而另一方面與之相伴的強虧損也令一些人望而卻步,雖然股價大漲使輿論更多關注前者,但後者的陰雲其實并未散去。
在分析 2023 年 Q2 拼多多财報時,我們做了如下結論:國内業務的穩定性給了 " 節流 " 可能性(市場費用大幅削減),如此對衝了 TEMU 在海外的燒錢成本,以此實現了成長和盈利性的平衡。
一個季度以後,上述結論是否仍然成立呢?
市場費用一直是拼多多的主要 " 耗損點 "(沒有之一),在獲客高峰期時市場費用曾吃掉大部分毛利,在 2020 年之後,也就是拼多多完成原始用戶積累後,市場費用便緩慢下行,與之所對應的是經營性利潤率的對稱性上行。
2022 年之後上圖的對稱性便不再完美,市場費用占比仍然在收縮,但經營性利潤率卻已經不再改善,這一方面确實證明了我們上述結論,在國内業務趨于穩定的背景下,TEMU 的高虧損(尤其在海外投放社交媒體進行獲客的燒錢模式如復制國内成功模式)并未過分影響整體盈利水平,但另一方面經營性利潤率的穩定又說明企業已經處在一個平衡點,此時國内盈利和海外業務的虧損可互相對衝,而一旦平衡被打破,市場又要對企業進行重估了。
在 TEMU 的 " 全托管 " 的模式下,商家只需要負責供貨,剩下的所有事情,比如市場預測、品質控制、流量引導、物流、售後等,全部由平台包攬,服務品質與自營無異,又因為貨物的所有權仍然歸商家,避免了庫存對經營帶來的風險。
只是在新的模式下損益表要經受以下考驗:
1)早期的低價戰略追求迅速打開市場,但商品的低溢價能力影響毛利率;
2)新的業務,新的成本結構,固定成本高企也可以攤薄毛利率。
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近幾個季度拼多多的毛利率出現了一定的下行趨勢。我們也知道市場費用的收縮和削減總是有邊界的,而 TEMU 又在高成長期,毛利率如果繼續下行,就會在短期内衝擊盈利水平。
基于此我們可以預測:
其一,拼多多的成長期會因 TEMU 而延長,2024 年的貨币流動性對此有利;
其二,目前拼多多集團與 TEMU 尚處于平衡階段,國内業務的高利潤對衝了 TEMU 海外燒錢,但如果後者燒錢路徑不調整,短期内拼多多整體盈利水平(主要為經營利潤率)将受到一定影響;
其三,前提是國内業務要穩定,如今阿裡,京東,短視頻平台都是信誓旦旦,都要衝擊低客單價市場,拼多多只有在此保持足夠競争力,才可減輕 TEMU 的财務壓力,後者可以在北美市場進一步放開手腳,以上邏輯也才可以成立。
當然有朋友可能會對此不屑,認為以拼多多的現金儲備和融資能力,TEMU 只需要保持燒錢節奏保持增速,估值高企乃是必然結果。但我還是想提醒大家,就目前 TEMU 的經營手段和策略看,其在财務預算方面還是非常審慎的,拼多多仍然會保持财務數據的穩定,應該不會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