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長安的荔枝》開機,“曹盾+雷佳音”能破解馬伯庸IP改編困境嗎?,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眸娛
馬伯庸的又一部作品被影視化了。
《長安的荔枝》電視劇正式開機,主創團隊依舊是熟悉的 "留白影視 + 馬伯庸 + 曹盾 + 雷佳音" 組合,憑着多次合作的默契和經驗,讓外界對劇版《長安的荔枝》多了幾分期待。
随着劇版《長安的荔枝》開拍,圍繞馬伯庸 IP 影視化的争論再度點燃網絡。
一方面是觀劇門檻始終存在,面臨着影視化口碑兩極分化、收視率撲街的困境;另一方面是資方和影視制作方的瘋狂加碼,影視化改編周期進一步縮短,在 IP 市場持續火熱。
為何如此不對稱的現象頻繁出現在 " 馬伯庸宇宙 " 中?《長安的荔枝》能夠破除這一魔咒嗎?
拍了、播了、撲了
客觀來說,除了《長安十二時辰》可以稱作小爆款之外,根據馬伯庸 IP 改編的影視劇都撲街了。
其實《長安十二時辰》從制作到口碑再到熱度是沒有短板的,播放量突破 50 億,豆瓣開分 8.8 分,但為什麼只能算小爆款呢?
橫向比較的話,當年的國產劇市場不缺爆劇,同天上線的《陳情令》播放量破百億,豆瓣同樣上到了 8 分,稍晚一點播出的《親愛的熱愛的》播放量也超百億,兩大爆款夾擊之下,《長安十二時辰》的存在感無疑被削弱了。
而《長安十二時辰》竟然已經算是馬伯庸 IP 改編劇中的佼佼者了,後期愛奇藝投資制作的幾部劇,播出效果均未達到預期。
《風起隴西》雖然豆瓣評分達到了 8.1,但收視率砸穿了央八黃金檔底盤,空有口碑;《風起洛陽》收視率只有 0.2%,集均剛過三千萬,口碑和收視都沒保住;至于《古董局中局》系列劇更是無人問津,無一例外給觀眾留下 "拍了、播了、撲了" 的印象。
毫無疑問,馬伯庸的作品是适合影視化的。
一方面,馬伯庸擁有相當龐大的書迷群體,其中又以男性用戶居多,IP 本身自帶熱度的同時,用戶群體也符合當下市場開發男頻賽道的趨勢;
另一方面,馬伯庸最擅長的是歷史懸疑和歷史解構,原著在宏大的歷史之下,融合了懸疑、動作、美食等元素,填補了相當豐富的歷史細節,厚重的歷史古典美融合不同的文化資源,改編成落地古裝無疑是非常出彩的。
而縱觀馬伯庸的每一部影視化作品,不管口碑和收視率如何,最起碼從制作層面上來講是非常優秀的,服裝、置景、角色都做了相當細致的還原,很明顯能夠看到資方的高标準和高要求。
口碑好、市場關注度高,但收視率和播放量表現不佳,為什麼劇就是沒人看呢?
好看并不代表着有人看,暴露了馬伯庸 IP 影視化作品最大的問題——觀劇壁壘。
影視化作品對原著的詳盡還原,造就了馬伯庸影視化作品的絕佳質感,但同時也面臨着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劇情内容信息量過載,為普通觀眾樹立起了一道觀劇壁壘。
原著中一些專業考究的歷史知識,在書中是足夠震撼和驚豔的,因為給足了讀者想象空間和時間,但影視化之後,最先衝擊觀眾的是視聽效果,如果再輔以復雜的叙事,就會出現信息密度過大的情況,導致觀眾感到格外疲憊。
比如《顯微鏡下的大明》中,針對 " 人丁絲絹案 " 展開的公堂論戰群戲,融合了復雜的明代賦稅制度和管理制度,穿插了諸多歷史文集書面語,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看下去。
而《長安十二時辰》更是将故事背景設定無限壓縮至 " 十二個時辰 ",導致劇情濃度過大。這種對原著的改編還原無疑能夠吸引書迷,滿足有一定歷史知識且對原著劇情比較熟悉的圈層用戶,但普通觀眾就會覺得雲裡霧裡、故作高深,最後棄劇。
圈層用戶能夠承擔起馬伯庸影視化作品前期的預熱和口碑的發酵,以吸引新用戶,但收視率和播放量的好成績是需要更多普通觀眾來達成的,爆款不可能只集中在特定圈層。
只要觀劇壁壘沒有被打破,馬伯庸的影視化作品在普通觀眾市場永遠是缺位的。
資方為何獨寵馬伯庸?
明明拍一部撲一部,為何資本仍然 " 獨寵 " 馬伯庸?應該是影視行業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目前 " 馬伯庸宇宙 " 的現狀就是,一直拍一直撲,一直撲一直拍,連馬伯庸本人都被送外号 "劇圈妲己"。
馬伯庸不是 " 真妲己 ",資本願意投錢無非是因為 " 值 "。
抛開市場關注度不談,一部影視作品的價值并非只有拿了多高的收視率、拿了多少億的播放量這種數據上的回報,對于馬伯庸的影視化作品來說,更大的價值其實在于文化意義。
馬伯庸作品中對歷史人文的刻畫、對傳統文化的還原,非常契合當下以打造精品為導向的影視行業,比如《風起隴西》中雄渾質樸的美術風格,《風起洛陽》對神都洛陽的極限還原,本質上是通過文藝作品來增進文化認同。
相對來說,有沒有人看其實沒那麼重要,馬伯庸的 IP 影視化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更何況從經濟回報上來看,資方是能夠獲得真金白銀的收益。
馬伯庸的第一部影視改編作品是 2018 年播出的《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根據制作方唐人影視 2017 半年報顯示,這部劇的總投資在 2 億左右,最終唐人以 4 億的價格将網絡版權賣給了騰訊。
盡管《三國機密》由于未能上星播出而損失了一部分的版權收入,但根據唐人 2017 年報顯示,公司淨利潤達到 1.68 億,同比增長了 41.26%,而其中《三國機密》收入占比超過七成,直接挽救了 2017 年上半年業績大幅下滑 70% 的唐人影視。
小爆款《長安十二時辰》帶來收益是無法準确預估的,出品方娛悅影業的 CEO 林寧透露 IP 收入預估超過 10 億,主要來自優酷支付的版權金以及遊戲授權、海外授權、中插廣告分賬等收入,對比 5 億的制作成本來說,收益是翻倍的。
而在《長安十二時辰》播出之後,線下實景娛樂的搭建、對西安旅遊業的帶動,都是無法被準确統計的隐形收入。
從《長安十二時辰》也不難看出,影視作品的版權收入只是一部分," 馬伯庸宇宙 " 的打造還包括劇本殺、主題酒店、VR 遊戲、潮玩等實景娛樂開發。
以《風起洛陽》為例,劇播之前愛奇藝就已經确認後續會對 IP 進行動漫、綜藝等跨媒介形式的開發,包括主題酒店、古裝潮玩等一系列衍生品的輸出,對 IP 全產業鏈的開發無疑會給資方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但目前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在影視化改編本身市場熱度并未達到預期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後續對 IP 全產業鏈的開發,《長安的荔枝》能打破 " 馬伯庸宇宙 " 的困境嗎?
《長安的荔枝》能打破魔咒嗎?
對于《長安的荔枝》影視化改編,目前觀眾和市場是看好的。
首先,原著本身是适合影視化改編的。
《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見微系列作品,取材自詩句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但脫離了最常見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而是聚焦于一個運送荔枝的小吏,在宏大的歷史下講小人物的故事,切入角度比較新穎,能夠帶來新鮮感,并讓普通觀眾產生共鳴。
其次," 曹盾 + 雷佳音 " 的組合為影視化上了雙重保險,這是兩人自《長安十二時辰》後的首次合作,承制方留白影視對馬伯庸 IP 影視改編制作也有着豐富的經驗,在制作層面上有足夠的保障。
最後,從目前官方曝光的造型置景來看,服化道還原程度比較高,并且很有質感,是标準的落地古裝造型,雖然出品方從愛奇藝換成了騰訊,但劇集質量上不用太擔心。
不過,《長安的荔枝》影視化也并非萬無一失。
在眸娛看來,讓人比較擔心的地方在于,原著是一部中篇小說,總共不到 10 萬字,要改編成一部 40 集的電視劇,影視化勢必要加入更多新的内容。
新劇情的擴充意味着,不僅普通觀眾的觀劇壁壘依舊存在,圈層用戶的追劇體驗也會受到影響。
但或許這也是一個新機會,能否通過新的劇情增量來靠近更多普通觀眾,打開更大的市場,是《長安的荔枝》能否打破馬伯庸 IP 影視改編必撲街魔咒的關鍵。
" 馬伯庸宇宙 " 的搭建由愛奇藝交棒到騰訊,資本對馬伯庸 IP 的創作熱情仍在延續,但能否破解固有的困境,則要等《長安的荔枝》播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