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菌子吃得好,極樂登得早?,歡迎閱讀。
在雲南 "吃菌中毒"和"日膿包"一樣都是罵人憨傻常用的詞匯,可見,"吃菌中毒"在雲南人民的生活中可謂相當普遍。甚至有說法稱:沒有吃菌中毒過就不算真正的雲南人。實際上,雲南人吃的野生菌只有少部分存在一定毒性,但烹饪不好或采錯了蘑菇就有可能中毒甚至丢掉小命。
雲南蘑菇市場一角
截止2019年三月,雲南市場上共梳理出227種常見野生食用菌和14種條件可食(經無害化處理後可食用)常見野生菌。進入六月後,雲南各地的野生菌便在市場上陸續冒出頭來,一直延續到十一月才逐漸結束,其中以七八九月最盛。說到雲南野生食用菌,首先當提"雲南四大菌王":松茸、雞㙡[zōng]、牛肝菌和幹巴菌,此外還有鵝膏、紅菇、雞油菌、虎掌菌、口蘑、珊瑚菌等 。
松茸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俗稱松茸,是日本傳過來的名字。它分布于東北到雲南的高海拔地區,有獨特松脂香味。雖然人工栽培研究已經進行近百年,但仍未成功。
山民剛采集的新鮮松茸和餐館擺出的松茸
日本人喜食松茸,所以雲南的松茸多半出口到日韓等國家。而松茸產地的雲南人早先卻并沒有食用松茸的習慣,或許是因為松茸較貴(某些時節,出口的松茸下山時可賣至千元一斤)。近幾年來随着外地人湧入,雲南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松茸。但這些松茸多是山民自己采摘或挑選出口不達标所剩,只要沒有腐爛即可放心食用。
松茸飯 | suntory-kenko.com
與松茸非常相似且常被混淆其中的還有假松茸(也叫假松口蘑、傻松口蘑,Tricholoma bakamatsutake)。假松茸子實體通常較小,香味不如松茸濃郁,有經驗的采收者可以從形态上分辨,通常會以低品級松茸的價格交易。在野外,松茸和假松茸最明顯的差異是生态學上的差異,松茸生長在松樹下而假松茸生長于栎樹下。
市面上很常見的姬松茸(Agaricus subrufescens),和松茸沒啥關系|雪梨
雞㙡
雞㙡肉質似雞肉(當然,它在菇蕾時看起來也像雞),有獨特清香,是雲南地區最受歡迎的野生食用菌。雞㙡是白蟻科大白蟻亞科的白蟻種植出來的真菌,它與這些白蟻互利共生。
因此,目前雞㙡還無法人工栽培,一切号稱人工栽培的雞㙡都是騙人的,比如常年以"黑皮雞㙡"這一商品名行走江湖的人工栽培菌卵孢小奧德蘑(又叫卵孢長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西貝貨 。卵孢小奧德蘑溫順可馴,較易栽培,菌肉脆嫩,與雞㙡有些類似,也難怪會被拿來冒充雞㙡這類上等野生蘑菇了。
是不是真的,看看價格就知道了 | 雪梨
海姆蟻巢傘(Temitomyces heimii),又名谷堆雞㙡,菇蕾時期因菌柄中空常被當做假雞㙡(左)
全世界有20餘種雞㙡,多分布于非洲和亞洲,我國共記錄有12種。但在雲南老百姓眼中,雞㙡一般分五類:白皮雞㙡、青皮雞㙡、黃皮雞㙡、火把雞㙡和雞㙡花,口感及價格依次下降。
白皮雞㙡
白皮雞㙡以色白且個頭較大者為上品:口感細膩,香味最是濃郁。菌蓋常呈白色,菌柄基部常膨大凸起。
白皮雞㙡代表:真根蟻巢傘 Temitomyces eurhizus
青皮雞㙡
青皮雞㙡品質稍遜于白皮,菌蓋常呈灰色,菌柄下方常凸起。
青皮雞㙡代表:球形蟻巢傘 Termitomyces globulus
黃皮雞㙡
黃皮雞㙡口感及香味趨中;菌蓋常呈黃色,菌柄下方常凸起。
黃皮雞㙡代表:金黃蟻巢傘 Termitomyces aurantiacu
火把雞㙡
火把雞㙡常纖細瘦弱,口感和香味略差。菌蓋常呈灰色,菌柄常無凸起。這類雞㙡多在彝族火把節前後大量生長,因此得名。
火把雞㙡代表:條紋蟻巢傘 Tremitomyces striatus
雞㙡花
雞㙡花雖口感和香味濃郁,但需要白蟻搬離巢穴後才能長出子實體。個頭微小似金針菇,且常常帶泥土難以清洗,一般不會有人售賣。
雞㙡花:小果蟻巢傘 Termitomyces microcarpus
雞㙡以菇蕾為上品,肉質細嫩,清香脆甜,可用刀切成片食用。待雞㙡打開菌蓋呈傘狀時,雞㙡口感便會下降,肉質綿軟,有時甚至百嚼不爛,此時的雞㙡不宜刀切而宜手撕。
雞㙡肉質似雞肉
牛肝菌
牛肝菌是雲南野生菌市場上的主力軍,因能引起幻視的中毒反應而揚名。牛肝菌種類非常豐富,雲南可食用牛肝菌多達百種,但常見的卻只有十餘種。雲南人民依據外形将牛肝菌大致分為:乳牛肝菌、黑牛肝菌、白牛肝菌、黃牛肝菌和蔥菌五大類,口感及價格依次上升。
市場上混賣的各種牛肝菌
乳牛肝菌
乳牛肝菌包括很多種牛肝菌,多為黃色,菌蓋表面多黏滑。它數量較大,十分常見,但有些種類食用後可致腹瀉。
乳牛肝菌 Suillus sp.
黑牛肝菌
黑牛肝菌較為常見,外形黑色,包括多種牛肝菌。其中就有目前市面上唯一可人工種植的牛肝菌:暗褐網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商品名也叫"黑牛肝菌"。
餐館裡的牛肝菌:右上黑牛肝菌;左下白牛肝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右下蔥菌、雙色牛肝菌(Boletus bicolor)
白牛肝菌
白牛肝一般指的就是白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這個物種,它外形呈黃色,味道不錯,也是餐館裡常見的牛肝菌。
黃牛肝菌
黃牛肝菌則包含了多種牛肝菌,其下又可細分出多種牛肝菌,如:老賴頭、老虎頭等。
黃牛肝菌代表:疣柄牛肝菌 Leccinum sp.;
市場上售賣的老虎頭:疣柄牛肝菌 Leccinum sp.(中)
蔥菌
蔥菌其實就是見手青,因傷口在受傷後會快速變成青藍色而得名。蔥菌因能散發出一股蔥香味頗受歡迎,價格也一直高居不下。蔥菌包含了多種牛肝菌,其下還可細分為紅蔥菌、白蔥菌等。未熟透的蔥菌常引起中毒,最出名的症狀便是"幻視",吃了就能看見所謂的跳舞小人。除了幻視之外,中毒症狀還有腹瀉、胡言、頭暈、狂躁、惡心、嘔吐、記憶力衰退等,因此千萬不要抱着試一試的心态去嘗試沒有烹饪熟透的牛肝菌。
見手青類牛肝菌因酚類氧化而變色,切開的見手青類牛肝菌很快變藍
幹巴菌
幹巴菌又叫幹巴革菌(Thelephora ganbajun),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是我國特有的蘑菇。幹巴菌的長相與其他蘑菇差異很大,菌肉堅韌、纖維質細嫩,還有清香。這種蘑菇一般無人用其他蘑菇假冒,可放心食用。
幹巴菌 | wombata / Mushroom Observer
紅菇
很多紅菇都擁有大紅色的菌蓋,此外也有各種五顏六色的紅菇。雲南市場上常見的紅菇科的蘑菇可分為兩大類:乳菇(Lactarius)和紅菇(Russula)。多數乳菇受傷後會流出白、黃、紅等各色乳汁,而紅菇沒有乳汁。但一些劇毒紅菇和可食用紅菇太過相似,易引起中毒。
紅菇 Russula sp.
民間将流白色乳汁的乳菇稱作"奶漿菌",其味道香甜,常見有香乳菇 (Lactarius camphoratus)、多汁乳菇(Lactarius volemus)等。
奶漿菌代表:乳菇 Lactarius sp.
受傷後會變成銅綠色的銅綠菌中也包含多種乳菇,如:松乳菇( Lactarius deliciosus)、紅汁乳菇( Lactarius hatsudake)等。
銅綠菌代表:松乳菇 Lactarius deliciosus
受傷後變成銅綠色的松乳菇和市場上售賣的松乳菇
變綠紅菇(Russula virescens)又稱青頭菌,這是雲南當季市場上最容易看到的野生菌了。淺綠色菌蓋常有斑狀龜裂。相似的還有一種被稱作"青臉菌"的銅綠紅菇 Russula aeruginea 也較常見 。
靑頭菌:變綠紅菇 Russula virescens
此外,紫色和紅色的紅菇也經常出現在市場上。這兩類紅菇中眾多味道鮮美的食用菌和毒菌長相相似,盡量挑選個頭較大的為宜,野外不可自行采食。部分有毒紅菇嘗起來或苦或辣,靠這點勉強可以預防中毒。紅菇易碎,可用沸水微焯再進行清洗和烹饪。
市場上混賣的各種顏色紅菇
鵝膏菌
很多鵝膏菌都是著名毒菌,甚至能殺人于無形,著名的劇毒生物試劑鵝膏蕈鹼正是來源于此。在世界各地每年誤食毒菌中毒死亡的人中,90%以上都是誤食了有毒鵝膏菌。不過正所謂富貴險中求,美味毒中尋(大霧),總有一些鵝膏是美味的食用菌。
市場上售賣的鵝膏菌
我國可食用的鵝膏多來自于橙蓋鵝膏組,個頭巨大,外表鮮豔或樸素。
拟橙蓋鵝膏(Amanim caesareoides)是其中體型最大的代表,它色澤橙黃,個頭巨大,味道鮮美。常生長在高山林下,但一些當地人稱其為"黃羅傘",并認為其有劇毒甚至連人都不能靠近分毫。多種橙色的鵝膏長相酷似,有毒無毒傻傻分不清,如果沒有經驗千萬不要采食。
拟橙蓋鵝膏 Amanim caesareoides
拟橙蓋鵝膏其實比人臉還大
另外一種樸素的可食用鵝膏菌是袁氏鵝膏(Amanim yuaniana),俗稱"麻母雞"。它長相酷似劇毒鵝膏——灰花紋鵝膏(Amanita fuliginea),只不過比後者大一圈,而後者引起過多起中毒死亡事件。所以,一些雲南當地人就認為麻母雞有劇毒不能食用,但還是可能出現在市場上。
吃鵝膏是最冒險的,建議在雲南時,只吃長得巨大的橙色鵝膏(菌蓋直徑超過10cm),這樣會降低中毒的概率,至于那些白色和灰色的鵝膏,能不吃就盡量不吃吧。
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左)、黃鱗鵝膏 Amanita subfrostiana(中)和拟橙蓋鵝膏 Amanim caesareoides(右)長相相似,只有拟橙蓋鵝膏可食,其餘均有毒
雞油菌
雞油菌是雞油菌科蘑菇的統稱,種類不多,品相各異,多色澤金黃,味香俱佳。
雞油菌 Cantharellus sp.
珊瑚菌
雲南人稱珊瑚菌(Ramaria)為"掃把菌",它種類不多,但酷似珊瑚,顏色各異,有黃色、白色、紫色等。珊瑚菌味道略酸,算不得佳品。與某些有毒菌長相相似,市面上盡量購買長相肥大的種類。
虎掌菌
虎掌菌常見有黑虎掌和黃虎掌,分别指的是翹鱗肉齒菌(Sarcodon imbricatus)和黃鱗地花菌(Albatrellus ellisii)。虎掌菌幼嫩時可食用,但稍堅韌,後期木栓化後具特殊味道。
市場上售賣的黃鱗地花菌 Albatrellus ellisii
口蘑
除松口蘑(松茸)外,口蘑以俗稱"小灰菌"、"灰灰菌"的棕灰口蘑(Tricholoma terreum)和俗稱"黃絲菌"、"荞麥菌"的油黃口蘑(Tricholoma equestre)為代表,雲南多地都有人采食。發生量大,沒有什麼獨特味道,價格便宜。但也需要注意與有毒菌區分。
小灰菌:棕灰口蘑 Tricholoma myomyces
市場上售賣小灰菌
被稱為"老人頭"的一種口蘑:梭柄松苞菇Catathelasma ventricosum(中)
介紹了這麼多雲南可食用野生菌,卻沒有提到羊肚菌和竹荪,因為它們已有人工栽培,全年各地可食。而松露則主要用于出口,雲南本地少見食用。接下來要介紹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
怎麼鑑别毒蘑菇?
以上無特殊說明的蘑菇都可放心食用,而其本身具有毒性或是與毒菌酷似的要留心,即使是所謂山民采集的也需要謹慎。
世界上沒有任何辨别毒蘑菇的簡易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吃。自己沒有經驗千萬不能在野外采集蘑菇食用,很多人就是這麼中毒然後挂掉的。網上流傳的各種毒蘑菇辨别大法大多是誤導,誰信誰中招。
雲南市場上偶爾也會出現毒菌,哪怕很有經驗的采蘑菇的大叔大娘也會翻車。所以,盡量購買大家都在賣的野生菌,那些一枝獨秀的菌就盡量不要去嘗試。
雲南幾乎每個餐館都會粘貼這份海報,但關于圖中一、三、四的描述看看就好
怎麼挑選市場上的野生菌?
市場上野生菌最大的問題就是"有蛆",因運輸受損倒也是小事兒。吃蘑菇的蛆本身沒有什麼毒害作用,可放心吃。但很多人對此很抵觸,所以,挑選時盡量挑選菇蕾,打開呈傘狀的蘑菇盡量别選,尤其是紅菇和牛肝菌(雞㙡、幹巴菌、虎掌等不受這條影響)。每一朵打開呈傘狀的紅菇和牛肝菌幾乎都含有蛆。在挑選牛肝菌時,輕捏菌柄,若很硬則基本沒蛆,若很軟則八成有蛆。餐館裡出現的牛肝菌片菌柄基部若呈黑色,那就是被蛆啃過後留下的痕迹 。
蛆在見手青内部留下食痕
紅菇上的蛆:蛆最先在菌柄基部取食(左),之後在鑽到菌蓋取食
野生菌吃法多種多樣,煲湯、炒食、蒸食、炖肉、煮火鍋都是很常見的吃法。若是到了雲南,還可嘗試炭烤、包燒、百菌醬等特殊吃法。如雞㙡油:将新鮮傘狀雞㙡洗淨撕成小條後油炸至金黃,後将油和雞㙡渣一并放入罐中封存,用于佐餐,清香撲鼻。<此處分享一個地道的野生菌雲南吃法>
最後,作者提醒您:蘑菇千萬種,生命只一條,吃菌不謹慎,親人兩行淚。
作者:翦翳翎
審稿人:蠶寶寶小子、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