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碳中和,重塑锂電行業格局的下一個契機?,歡迎閱讀。
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勳
發起節能倡議、推出 " 低碳市集 "、普及低碳知識……當下正值全國第 33 個節能宣傳周(7 月 10 日至 16 日),各式各樣的活動正在全國各地開展。綠色低碳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并形成社會共識。
雙碳也不僅僅關乎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關乎到產業經濟和生產方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實施碳邊境調節稅的背景下,低碳發展不只是社會責任,更關系到國家和產業的國際競争力。
如今,這股低碳的 " 風暴 " 已經率先席卷至锂電池行業。
今年 6 月 14 日,歐洲議會官方宣布通過了歐盟新電池法規。該法規要求,自 2024 年開始,未來新的電動汽車(EV)電池、LMT 電池和容量大于 2kWh 的工業電池,必須具備碳足迹聲明和标籤,以及數字電池護照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這一法規被業界視為未來新電池進入歐盟市場的 " 綠色貿易壁壘 ",提高了包括中國電池產品在内的其他所有電池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門檻。
披露碳足迹和提供數字電池護照只是第一步。" 就像一場摸底考試,歐盟會先摸清整個行業的碳足迹情況,後續再逐步提高對電池產品碳足迹的相關要求 "。一位國際貿易專家對 36 碳表示。
就在法規公布前的兩個月,全球最大、市占率高達 37% 的锂電池巨頭——寧德時代正式公布了碳中和計劃。" 在當前的動力電池市場,碳競争力已經越來越重要。"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此表态稱。
這無疑傳遞出了一個重要的信号——除了產品品質、性價比、本地化等因素之外,減少碳排放的能力也将成為全球電池產品的核心競争力之一。
當下以歐洲、北美為代表的海外市場锂電池滲透率仍然很低,各國電池玩家們正紛紛在海外跑馬圈地加速布局——全球锂電池市場競争格局尚未塵埃落定。與此同時,以歐洲為代表的海外市場開始對锂電產業鏈減碳提出日益嚴格的要求。因此,碳中和正在成為塑造锂電行業格局的下一個重要契機。
政策加碼 + 車企轉型,零碳競争力正成為锂電行業核心產品競争力
風起于青萍之末,如前文所說,歐盟新電池法規要求披露電池產品的碳足迹僅僅是一個開始,而更大的風暴已在背後醞釀。
這其中,碳足迹聲明是重中之重——新規規定法規生效之後 18 個月之後,所有在歐盟市場銷售的電池產品都要提供碳足迹聲明;生效 36 個月之後,歐盟要對電池的碳足迹性能進行等級的評定,生效 54 個月之後,要設定碳足迹最大的阈值。
" 電池碳足迹的高低将直接反映電池企業未來在歐盟市場的評級,是 ABC 或者 123。最後歐盟對動力電池在歐盟市場的碳足迹設定一個阈值,高于阈值的產品沒有辦法在歐盟市場進行銷售。" 遠景智能零碳產品首席科學家邱林博士告訴 36 碳。
同樣在今年六月,日本市場也對電池企業的減碳能力提出了更嚴格的規定。根據日本政府經濟產業部要求,從 2024 年起,電動汽車制造商必須披露電池的碳足迹。之後,日本政府将對動力電池的碳足迹設定一定的上限,任何超過碳足迹上限的電動汽車将無法獲得補貼。
與此同時,在微觀產業層面,下遊的車企客戶對于電池產品的碳足迹要求也在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大約 20 家車企公布了碳中和時間表或減碳計劃,并逐漸将實現碳中和目标的壓力轉移到供應鏈上。例如大眾集團就已經将 " 減碳成績單 " 作為了與供應商籤訂合同的重要評價标準。
在此背景下,車企對于電動車的重要零部件——動力電池的碳足迹無疑也會有比市場準入更嚴苛的要求。
" 參考歐盟市場風機招标的要求,目前風機的碳足迹已經成為了投标的重要指标,高和低都會影響投标的結果。" 邱林表示,未來,電池的碳足迹很有可能成為動力電池招标中的重要指标,影響到電池企業的招标評分。
政策約束與客戶要求雙重壓力之下,動力電池企業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實現零碳 " 破局 "?
降碳——電池企業的 " 必修課 " 和新競賽
在以歐盟電池法為代表的碳關稅壁壘背景下,誰有更強的降碳能力,也就擁有更強的 " 碳競争力 "。降碳也因此越來越成為國内電池企業的 " 必修課 " 和新競賽。
36 碳了解到,目前寧德時代、遠景動力、億緯锂能、欣旺達、蜂巢能源等國内頭部電池企業均已在減碳、脫碳方面做了提前的部署,率先付諸行動。
寧德時代的宜賓基地于 2021 年成為了業内首家電池零碳工廠,該工廠至今已連續兩年實現了運營碳中和;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也已經實現了 100% 綠電經營。其計劃在 2025 年實現核心運營碳中和,2035 年實現價值鏈碳中和。
作為全球锂電行業碳中和轉型的先行者,遠景動力近期宣布已經于 2022 年年底實現了全球業務運營碳中和,成為全球首家實現運營碳中和的電池科技企業。
" 遠景動力通過方舟碳管理系統,對我們的產品進行了‘從搖籃到大門’的碳足迹分析,從原料開采、加工、包裝、運輸到生產、污染物排放等流程進行了精準的碳排放核算,并通過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開發、綠電交易等方式在產能布局和投產規模不斷提升的同時,減少了運營層面(即範圍 1 和範圍 2)約 18.4 萬噸碳排放,減排比例達到 81.7%,并最終實現了碳中和。" 遠景動力戰略運營高級經理程佰興介紹。
遠景動力全球已實現 100% 使用綠色電力
此外,為加速新能源系統全生命周期的碳減排,遠景動力同期推出了全球首批獲 T ü V 南德認證的 " 碳中和儲能電池 ",這也是這家公司 2022 年發布全球首批 " 碳中和動力電池 " 後的再次創新嘗試。
不少行業人士認為,電池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基數大,要做到 " 零碳 ",從采礦環節就需要進行碳足迹追蹤,原料開采、加工、包裝、運輸到生產的每個環節的碳排放都要完全清零,在目前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
" 目前來說,完全實現直接和間接零排放是不現實的。通過率先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遠景目前可以做到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約 60% 的碳排放,剩餘部分則采用中和抵消的方式進行抵消,最後它實現的狀态是碳中和的。" 邱林介紹稱。
不僅如此,遠景動力還率先在產品上采用 " 零碳綠碼 ",展示透明、可追溯、可認證的碳足迹數據以應對歐洲等海外市場對披露產品碳足迹、提供數字電池護照的需求。
遠景動力電池的零碳綠碼
縱觀整個行業,即使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 60% 的減排量也已經殊為不易,這主要得益于遠景動力 " 多管齊下 " 的碳減排措施:
自 2022 年中起,遠景動力鄂爾多斯工廠已開始使用園區内 6 台 5MW 風機提供的綠電,光伏一期項目也将于 2023 年年底并網發電。結合綠電交易等方式,截止 2022 年年底,遠景動力全球已實現 100% 使用零碳電力。
以遠景動力江陰工廠為例,該工廠從 2021 年起進行了一系列工藝革新,針對正極攪拌、塗布、制冷等能耗最高的幾項工序,進行專業的能碳管理。例如在塗布工序設定餘熱回收環節,将塗布烘箱内產生的蒸汽冷凝成水,并通過熱交換板進行熱能回收。在整個江陰工廠中,有 20 項類似于這樣的節能工序。2023 年 2 月,遠景動力江陰工廠獲得了中國首個五星級零碳工廠雙認證,并成為中國節能協會零碳工廠評價及披露平台首批上榜工廠。
遠景動力江陰工廠
各工序的減排要有數字化的系統進行 " 指揮 "。因此,遠景動力為各地工廠打造了能源管理和環境監測系統,對電、蒸汽、水等資源使用進行實時監測和異常情況預警,實現了能源使用可視化、精準分析、動态管理,每年每座工廠能耗可降低 1.5%-5%。
針對無法通過短期舉措削減的運營碳排放,遠景動力在選擇綠證和碳匯方面也是有對應的标準要求。程佰興介紹:" 在綠證的維度上,我們必須滿足 RE100 和 CDP(補注:即權威碳排放披露項目)的要求,優先考慮來自風電、光伏、可持續生物質能產生的綠證;在碳匯方面,優先選擇國際承認的高質量标準的 VCS/GS 項目,不會考慮對生态和資源產生較大影響的大型水電項目,而是選擇能夠給生态帶來真正額外效益的項目,比如碳捕捉、碳封存等。"
不難看到,電池行業的頭部企業都已行動起來,圍繞 " 降碳 " 這一新的競争領網域,展開了新一輪競争。在未來,降碳能力可能為電池產品帶來溢價,成為電池企業新的產品力。
36 碳認為,針對碳的競争是為了更好地 " 走出去 ",這種競争是一種 " 外卷 " 而不是 " 内卷 ",競逐的是國際市場的增量,而不是國内市場的存量。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頭部企業的探索都有助于增強產業鏈的降碳能力,助力國内電池產業鏈走向世界。
碳中和,關乎電池企業,更将重塑全產業鏈
二十年前,極少人能想到,一個規模高達數千億美元市場的行業,能夠由中國企業主導。
當前,我國已形成了從材料研發、電池生產、回收利用到設備支撐的全球產業鏈最全、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體系。機構 SNE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動力電池前十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合計份額超 60%。
當下,中國電池企業出海如何在 " 零碳時代 " 保持甚至擴大當前的領先優勢?
目前動力電池產品的碳排放絕大部分來自于供應鏈環節,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完全獨立于供應鏈體系而實現低碳或者零碳。因此,要提高產品的碳競争力,提升供應鏈的減碳能力将是重中之重。
可以看到,作為頭部企業的寧德時代、遠景動力、億緯锂能、欣旺達、蜂巢能源等玩家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帶動整條產業鏈共同減碳。
寧德時代已于去年啟動了業内首套針對锂電池供應鏈的審核工具 CREDIT 價值鏈可持續透明度審核計劃,還将計劃通過四大創新體系 , 在礦、大宗原材料、電池材料、電芯制造、電池系統五大關鍵節點實現技術降碳。
遠景動力針對性地開發了供應鏈碳管理工具,并在日本和中國開展試點:第一階段選取部分核心供應商進行一對一的碳數據收集、核算和管理,範圍覆蓋電池的六大主材;第二階段,将碳管理工具推廣到所有主要供應商,以支持更實時、精準的碳足迹計算和 " 零碳綠碼 " 溯源,在實現自身產品碳足迹優化的同時,賦能產業鏈的綠色轉型。
遠景的零碳產業園
此外," 零碳產業園 " 模式也已經成為了锂電產業鏈減碳的模範:遠景動力鄂爾多斯零碳電池工廠于 2022 年 4 月正式落地,至今已累計生產超過 700 萬顆儲能電池,其所在的遠景零碳產業園布局了風機、光伏、儲能協同的新型能源系統以及零碳數字作業系統,園區内生產實現 100% 使用綠色電力,吸引了華景、萬锂泰、镕锂等上下遊企業入駐,形成電池及儲能產業鏈集群和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集群。
零碳產業園也正在成為锂電行業減碳的參考範例:蜂巢能源去年 11 月開工建設的達州零碳產業園同樣也是把產業鏈納入其中,共同減碳。
此外,不能忽視的是,中國電池企業海外落地產能方興未艾,如何在海外地區也能實現低碳生產,是各電池企業面對的難點。
程佰興告訴 36 碳,遠景動力目前在中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及西班牙設有 13 大生產基地。公司在海外建廠選址時會将當地的風光資源納入考量。例如法國杜埃和西班牙納瓦爾莫拉德拉馬塔地區,都擁有較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而這也是遠景動力在全球推廣零碳產業園模式,實現供應鏈降碳的基礎。
" 由于不同國家的政策,不同區網域的資源禀賦,包括新能源的指标等等各有差異,目前遠景針對零碳產業園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去應對不同的打造零碳產業園的環境。" 邱林表示。
針對電池產業鏈的最末端——回收環節,歐盟新電池法規也制定了嚴格要求:到 2027 年,電池產品锂的回收率應達到 50%,钴、銅、鉛和鎳的回收率應達到 90%。有研究顯示,運用回收材料制造電池比運用直接開采的原材料制造電池,產生的碳排放會降低 51.8%。電池回收為锂電產業鏈帶來的降碳潛力不可小觑。
" 目前的行業現狀是,大部分回收企業都在國内,海外的回收企業能力相較于國内差距比較多,如何把國内比較先進的回收企業的應用、工藝、技術帶到海外,是我們不斷研究探索的問題。" 程佰興向 36 碳介紹稱。
從寧德時代的 " 價值鏈可持續透明度 ",到遠景動力的 " 零碳產業園模式 ", 頭部電池企業對價值鏈碳中和的實踐正在重塑整條電池供應鏈。
歸根結底,電池企業才是產業鏈的核心。只有電池企業積極實現碳中和,才能帶動整條锂電產業鏈實現低碳轉型,共同邁向零碳目标。
不過,如前文所言,目前整條電池供應鏈距離 " 完全零碳排放 " 還有相當差距,要達成全價值鏈碳中和,實現供應鏈的淨零排放,電池企業們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