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電影市場,告别好萊塢,歡迎閱讀。
如果近期走進電影院,你是願意去看《封神第一部》、《熱烈》、《長安三萬裡》,還是選擇《巨齒鲨 2:深淵》、《芭比》或《碟中諜 7》?
市場似乎已經給出了趨勢判斷。整體而言,套路化的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受歡迎程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各異的本土作品。
不過,如果在 10 年前,問大家對好萊塢大片的看法,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 " 好片疊出、百花齊放 "。
确實,很長一段時間,好萊塢大片都能帶給中國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廣受追捧,屢創票房奇迹。這種商業上的成功,既拉動了好萊塢的業績,也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整體向上、中國電影工業的形成,產生了積極意義。
變化從 2015 年開始,近些年國產電影對好萊塢產品的取代趨勢越來越深入,今年以來甚至進入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賀歲檔有《滿江紅》、《流浪地球 2》,其他檔期《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裡》接棒,幾乎霸占了今年的票房排行榜。被好萊塢寄予厚望的《速激 10》《變形金剛 7》《碟中諜 7:致命清算(上)》等,都成了 " 犧牲品 "。
失靈
" 中國觀眾不愛看好萊塢大片了 " 的論調,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今年以來,非常明顯的一個變化是,就連口碑大片也無法激起觀眾的興趣了。
1994 年,《亡命天涯》進入中國,憑借大制作、大場面、大劇情,成為票房冠軍;2010 年,《阿凡達》直接将偃旗息鼓的中國賀歲檔,給重新拉了起來。期間 20 年,中國影史票房紀錄常常由好萊塢大片把控。
轉變始于 2015 年,《捉妖記》破《速度與激情 7》票房紀錄,躍居内地影史第一。自此,國產大片快速崛起,與好萊塢作品逐漸拉開了差距。
不過,那時候中國觀眾對好萊塢格外 " 寬容 ",豆瓣 4.9 分的《變形金剛 5》、5.7 分的《巨齒鲨》都能輕松破 10 億元。
2019 年,《復聯 4》曾斬獲 42 億 + 票房,但好萊塢在華頹勢無法避免。2020 年 -2022 年這一趨勢被加速,好萊塢大片票房體量大幅縮水,最高的也不到 17 億元。
并且只有《速激 9》《哥斯拉大戰金剛》《侏羅紀世界 3》《阿凡達:水之道》這種爆款續作才能衝破 10 億元大關,二三線影片票房集體滑向 3 億元之下。
今年,不論是暑期檔還是其他大小檔期,好萊塢大片都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滑鐵盧。超級種子選手《速激 10》甚至無法突破 10 億元。這與《速激 7》《速激 8》票房均在 25 億元左右的成績差距懸殊。
這其中,《銀河護衛隊 3》《蜘蛛俠:縱橫宇宙》《奪寶奇兵 5》豆瓣均在 8 分左右,票房卻只有 3.56 億元、6 億元、0.24 億元。
經典大 IP《碟中諜 7:致命清算(上)》豆瓣評分 7.8,但貓眼預測票房僅有 3.51 億元,僅有 2018 年上映的《碟中諜 6》的三分之一。
即便是口碑優勢,也無法帶來票房轉化,進一步說明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正變得日益狹窄。
與之相對,則是《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裡》這些國產電影作品的異軍突起。
祛魅
好萊塢在中國不斷遭遇滑鐵盧,一種觀點認為是近年電影市場動蕩,形成了一系列波動效應。
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摘掉 " 特效濾鏡 " 後,好萊塢大片的固定套路缺乏驚喜,被覺醒的中國觀眾所抛棄。
好萊塢在國内大火的僅有科幻和動畫兩種題材,本身便非常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它們還不斷套用成熟 IP,缺乏基礎新意,不僅無法吸引新觀眾,老粉也在不斷流失。
《2022 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顯示,2017-2019 年進口分賬片前十名平均觀影年齡約為 28 歲;2022 年,平均觀影年齡已達到 30.3 歲。也就是說,以好萊塢為主的引進片的主要閱聽人人群,這麼多年幾乎是同一批人。
而且,這個觀影群體正在大幅縮水。
以口碑相當的《碟中諜 5》與《碟中諜 7:致命清算(上)》為例,前者觀影人數達到 338 萬,後者僅有 133.7 萬,縮水超六成。
老粉不斷流失,傳統 IP 又無法吸引新觀眾,曾經大爆的好萊塢大片的續集,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天花板,也就在 10 個億左右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國產電影在内容創作和特效輸出等方面強勢崛起,還有強情緒加持,順應了觀眾的審美變遷。
暑期檔中,《消失的她》精準擊中女性婚戀焦慮,引起女性婚戀觀大讨論;《長安三萬裡》呈現了唐朝璀璨的文化氣象,引發背詩熱潮。
這些強情緒的中小成本影片穩穩占據 10 億元、20 億元市場,有的甚至衝擊 30 億票房,進一步擠壓好萊塢大片的生存空間。
頭部力量《長津湖》《戰狼 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系列更不必說,不僅特效好,故事不錯,還都有國民級的情緒引爆點,經由宣發渠道放大,無疑是票房收割利器。
強烈的本土情緒價值,又恰恰是好萊塢大片天然欠缺的。再加上好萊塢近些年過度關注意識形态,與國内影迷的觀念背道而馳,顯然無法帶來正向的票房加持。
恢復
好萊塢衰落,中國電影產業異軍突起,什麼時候可以輪到中國電影公司對外進行文化和產業輸出?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而且,讨論這個問題,為時尚早。
這幾年國内大爆的影片中,《戰狼 2》海外票房僅有 459 萬美元;《長津湖》海外票房不足 60 萬美元;《我不是藥神》等帶有強烈本土情緒的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幾乎不值一提。
能打開海外市場的主要是動畫和科幻題材。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650 萬美元;《流浪地球 2》747 萬美元。
但海外票房貢獻最多的還是當地華人,并且體量極其有限,無法與韓國電影《寄生蟲》在全球市場橫掃 2 億美元的亮眼成績相比。
這固然與中國電影業海外發行公司勢單力薄有關。但由于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本土影片海外輸出之路本就困難重重,持續性、多樣性、普遍性地輸出,更是難上加難。
可見,好萊塢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問題,中國電影業在海外市場,同樣存在。
而且,在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對手有所落敗,并不一定是我們做得更好,也有可能是對手自己出了問題。
我們能夠做的,是繼續提升自己,平穩解決目前電影庫存與内容缺乏的割裂狀況,形成穩定的造血能力,讓電影市場盡快恢復到 " 好内容 - 多觀眾 - 強業績 " 的正向循環。
深陷調整期的好萊塢,恰恰給了我們一個快速成長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