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張藝謀“無語”:長短視頻從價值之争轉為消費之争,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韓浩月 / 文 11 月 12 日,張藝謀對電影解說短視頻的吐槽衝上熱搜。他認為,電影院觀影的儀式感與沉浸感是線上無法替代的,希望大家能共同守護這份獨特的電影體驗。他對電影解說短視頻表示很無語,建議觀眾 " 最好别在手機上看,你最好别看那個三分鍾介紹 "。
近三四年來,長短視頻經歷了版權之戰、天價索賠、500 多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之後,到現在已經有段日子沒 " 打架 " 了。抵制盜版、尊重版權、合理二創、合作共赢等成為基本共識。現在,張藝謀的觀點衝上熱搜,除了他影視行業權威人物這一身份因素外,也表明在長短視頻之間,還有一些未解之惑,需要進一步厘清。
張藝謀此番言論,并非劍指整個短視頻内容,而是針對 " 三分鍾看電影 " 表達了意見。從他的立場出發,他确實是在捍衛電影作為長視頻的重要性,也較為直接地批評了電影解說短視頻的缺點。電影的 " 儀式感與沉浸感 ",被他認為是電影院觀影的最大價值所在,至于 " 最好别看三分鍾介紹 ",他沒有給出更多的理由,但 " 無語 " 二字,表明的态度已經足夠鮮明。
對 " 三分鍾看電影 " 的批評,一些言論比張藝謀要激烈得多,但批評過後,這類電影解說并沒有消失,反而成為短視頻中頗為穩定的内容構成,也成為網絡平台上一個客觀存在。這些短視頻雖然在制作上模版化,表達上套路化,但看多了之後,很多網友發現," 小帥小美 " 并毀不了電影:因為對于爛片來說," 三分鍾看電影 " 的吐槽給它們增加了娛樂性,也可使觀眾 " 避雷 ";對于院線新片來說," 三分鍾看電影 " 會吊起觀眾好奇心,激發觀影意願;對于經典來說," 三分鍾看電影 " 會錦上添花,鞏固作品的經典地位。
如果對長短視頻有充分的觀察,便會發現,當下兩者之争,已經由價值之争過渡到消費之争。張藝謀這次的發言,表面上看是強調電影的價值,其實内在驅動是幫電影院拉客,同時為整個電影行業争取利益。他所說的儀式感與沉浸感,可以用于電影價值身上,但更多還是傾向于一種消費體驗,認為這種美好的感受,只有電影與電影院才能帶來,那些解說短視頻,則會破壞這樣的感受。
但相當多的人并不贊同張藝謀的說法,作為消費者,網友給出了犀利的反擊," 優秀的電影三小時都嫌短,垃圾電影三分鍾都嫌長 "" 被爛片騙太多次了 "" 電影院有好片,大家自然會去看 "。
顯而易見,現在創作者與觀眾對于電影這一長視頻,已經產生了消費觀念上的衝突。創作者認為觀眾應該主動去影院支持電影,而觀眾則不滿于消費體驗差。兩者之間的核心問題——電影質量,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痛點。
比争論看電影還是看短視頻更為重要的,是反思觀眾為什麼不愛去影院看電影。在碎片化時代,當花 90 分鍾在影院看一場電影在時間上已經成為一種奢侈時,創作者該用什麼樣的内容來滿足這種 " 奢侈消費 "?單單從生活方式或者情感意義上來争取消費者,是沒有太大作用的,歸根結底還是要用作品說話,如同消費者總是願意從市場上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一樣,觀眾也總是喜歡從院線看到對得起票價的電影作品。
電影有一大批粉絲,他們忠誠于大銀幕和電影院,願意去追随這一生活方式,但相比于短視頻閱聽人,迷影群體還是頗為小眾的消費者,單靠他們沒法支撐起整個電影市場。并且随着對觀影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迷影群體也在減少觀影次數。電影想要從龐大的短視頻閱聽人中争取消費者,需要通過更多的努力與勇氣,去博得大眾的尊重與喜愛。想要電影院能夠坐滿,不是通過号召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大銀幕上的影像有着令人非看不可的吸引力。這一點,希望電影人能夠早點兒想明白。
(作者系文化評論人)